Awesome Essence 逻辑的人生
本页面展示一些事物的原理、原则、规则、规律、逻辑、背后的背后、科学、制度、奇奇怪怪的和安全相关的东西。可能有些形式科学(如数学),研究抽象概念;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研究自然;以及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个体与社会。
声明: 本页面本意是自己看的, 能给他人或她人带来一些思考是一种荣幸, 如果不能也没有关系。 要有自己的思考, 对于本页面的有些内容, 扬弃。
“扬弃”, 德文aufheben的意译, 音译为“奥伏赫变”。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 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保留、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 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Created over 5,000 days by the groundbreaking artist, this monumental collage was the first purely digital artwork (NFT) ever offered at Christie’s
- 哲学
- 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
- 观点(给自己记录,缺少很多内容)
- tom0li部分语录
- 王兴语录
- 关于哲学
- 关于底层规律
- 关于利用科学技术
- 关于创业
- 关于游戏
- 关于组织行为
- 关于信息收集
- 关于获取权限
- 关于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 关于核心竞争力
- 关于要不要做某事(by EXP)
- 思维习惯(by 左耳朵)
- 思维活跃度(by 老蒋)(很多地方不谋而合,比如信息量、建模型、收回时间学习、写作)
- 关于养生
- 关于诱惑
- 论后悔
- 关于彷徨
- 关于hack大脑
- 关于结伴
- 关于快乐
- 关于幸福
- 最重要三件事原则(by 左左薇拉)
- 关于谈话与写作
- 人们社交过程的部分弱点
- 关于美人
- 关于教育
- 关于起名字回忆
- 关于公务员
- 关于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稳定探讨
- 答复小柯关于工作选择问题
- 关于薪水
- 为什么在公司
- 为什么不在公司
- 为什么不放开生育
- 关于生育率低-人口问题(by TK)
- 药理学
- 生育
- 关于避孕药(by TK)
- 关于前列腺炎
- 关于锂电池保养
- 关于房
- 关于房地产(by 奇帆)
- 关于住房攻略
- 关于旅游
- 画作为什么值钱
- 灾难计划
- 关于未来安全
- 关于金钱观
- 关于现金流
- 关于市场预测
- 关于消费
- 关于勤俭节约
- 新加坡
- 美国
- 职业
- 版权声明
哲学
哲学问题
元意义
活着(不仅指生命活着、公司活着、所做的事情活着、还有人类生命活着)
自由意志
背景:
关于自由意志,不同科学家有不同的实验、模型,到目前没有证明该事情。
之前知道此事是通过国外电影探讨过程中了解的,当时认为是按不同想法,不同行为要区分对待。
分享下搜狗王小川的解析。回答: 有也没有。
有的解释是平行宇宙人可以作出一定的选择增加概率。
没有的解释是拿了一些物理实验,物理实验说的不是很具体,解释了人是怎么看时间的、人此时做事存在的意义。
个人认识是:
目前每个人类做的事是分为不同层的,有些是有意识,有些是没有意识但是人体有一定物质做一些事情(人类自身也不了解那些物质运动的逻辑,只是在默默的使用)。而那些有意识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有意识。
假设用大众接受的时间举例(时间具体是什么不知道),把时间无限切分,这一时刻的运动是由上一个无限切分的时刻决定。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假若施加于某物体的外力为零,则该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施加于物体的外力等于此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加速度定律)
第三定律: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于对方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微观量子力学
人类到哪里去
毁灭? 按照目前科学认识是太阳系可能毁灭不适宜人类居住,要走出去。
意义? 按照目前科学理论,个体自己做事影响个人、人类、地球等。或者通过生育后代,后代做事影响上述这些,或者两者皆有。有可能会灭亡,但做的事是产生了影响。
需要有意义?或者是有更好的、更科学的其它表示意义的词语。
人要做什么
随着人不断变革,人类社会纳入更多的认识的物,人类怎么生活,人不断变革社会。
美学
美学属于哲学
哲学中的美学问题、艺术中的美学问题、美学的价值问题。
戏曲歌剧影视
全球、评分在6分以上/10分制、所有题材(历史、剧情、科幻等)、类型(长短电影、真人秀非真人等)影视遍历。
- 歌剧 悲惨世界十周年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s411f7zK
绘画建筑雕塑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
舞蹈 舞剧
宗教哲学
范围包括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社会科学
历史学
历史人
关于历史人的描述是不断更新的,其他人也可添加自己的描述。
孙中山 - 有我的号召民族站立,有我的伟大人格,无我的民权,我的做事精神。
毛 - 我是顶天立地的一个人,实践论专家、世界观理论家、思想影响家。
周
陈
朱
彭
胡 - 执笔走天涯,不同人之间游走的政治家。
李 - 第三代,勤恳方法论专家。
王 - 信息、好奇、反思、平静、严谨、善于寻找发现乐趣
华 - 开放实施
邓 - 签订
赵 - 与同学在一线
胡 - 民主政治改革
江
胡
温
李
王阳明 - 能动性
老子 - 虚实、不可证、大方向
庄子
孔子 - 教化
孟子
荀子
曾子
朱熹
韩非子
李斯
商鞅
鬼谷子
苏秦
张仪
赵蕤 - 排比句专家,最上层治理研究家
孙子
孙膑
曹操 - 汉室拥立者,奉天子以令诸侯
陈嘉映 - 整体比部分更好描述
海德格尔
柏拉图 《理想国》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康德
黑格尔
尼采 - 构建者
罗素
维特根斯坦
笛卡尔
叔本华
毕达哥拉斯
卢梭
培根 - 培根随笔:'关于什么什么'启蒙者
芝诺
莱布尼茨
哈耶克
休谟
艾思奇
亨廷顿
马克思 - 指路
恩格斯
尤瓦尔·赫拉利
李光耀
镕基
楼继伟
吴承恩 - 心学
金观涛
林毅夫
张维迎
刘鹤 - 宏观危机分析
黄奇帆 - 经济官员(城市发展)、学者
陈雨露 - 金融史
许小年 - 经济学家,上面
顾准
郭树清
王科
兰小欢
秦晖
沈志华 - 苏联历史、现代中朝美苏关系研究
高华 - 近代伟人历史、治史者
韩刚 - 反右历史研究者
牛军 - 朝鲜战争
李丹慧 - 珍宝岛事件
杨奎松
傅高义 - 历史学家,邓的时代仍将继续
杨继绳
萧冬连
鲁迅 - 批评家、战士、斗争者
陈桂棣
冯军旗 - 地方干部生活记录
陈寅恪
李强 - 社会分层
王奇生
顾城 - 南明专家
吴毅
司马迁
司马光
梁启超
仇鹿鸣
周雪光
周黎安 - 地方政府锦标赛 层层发包
基辛格
秦翰才
费正清
钱穆
孔飞力 - 循环往复的阶级斗争
茅海建 - 天朝崩溃-鸦片战争
陈旭麓
蒋廷黻
曾国藩 - 功成身退
《曾国藩传》 - 我很多都不会,但我每天洗涤自己。
《曾国藩家书》 - 圣人指南
瞿同祖
当年明月
费孝通
陈寿 《三国志》
今何在
田余庆
蔡霞 - 不评
姜文 - 历史与现实电影播放者,讲述的方向比较多,有青少年成长描述、不断变革或革命思想,历史与现实社会普通民众写实 等等
张艺谋 - 人物刻画家
黄建新 - 《背靠背,脸对脸》
周浩 - 社会纪录片专家
许知远 - 交流一下 show
周梅森 - 《人民的名义》
乔纳森•林恩 《是,大臣》《是,首相》
张黎 - 《大明王朝》,延续
钱雁秋 - 《神探狄仁杰》
刘慈喜 - 将想象力投影现实
郑渊洁 - 历史童话小说
项飙 - 我要和你谈谈问题
罗翔 - 刑法普及
老蒋 - 互联网自媒体从业人员
崔永元 - 触碰原则就干
柴静 - 因母爱拍纪录片
王志安 - 真实的,社会负面新闻媒体人
财新 - 相对客观的现代化新闻媒体
沈冰 - 煮一小杯青茶,院里谈唱
窦文涛 - 市民视角主持人
贾平凹 - 社会写实小说家
杨德昌 - 社会观察人员
黑泽明 - 日本电影代表人物
卡梅隆 《阿凡达》、《终结者》
诺兰 《盗梦空间》
沃卓斯基 《黑客帝国》
Otto Bathurst 《黑镜》
史蒂夫·佩姆伯顿与里斯·谢尔史密斯《9号秘事》
等几百名导演
INDIGO - 创业与投资人,同志(关于科技、投资)
任正非 - 任正非讲话 领袖的讲话
刘强东 - 老实,实心为乡民,实心为内心,实心为公司
王兴 - 好奇就是我,极其open的人。
王小川 - 典型理工男
周鸿祎 - 使我回忆起年轻时,相似。
黄峥 - 以人为本,是一个求真的文理科生。
赵武 - 安全创业耕耘思考者
余弦 - 前沿技术研究与社会金融发展,区块链安全对抗方向创业者。
陈浩 - 技术老人
尚书 - 0-1 To B
梁建章 - 人口工程
张一鸣
井深大 - SONY
山内房治郎 山内积良 山内溥 横井军平 宫本茂 上村雅之 竹田玄洋 岩田聪
道哥 - 成长者,技术研发人员,用技术改造世界。
刘鹏 - 互联网后厨里的不科学可改进的地方
尹烨 - 不畏的科普基因
雷军 - 定位清晰的交流大师,营销人。
俞敏洪 - 才人,无论是管理,判断,还是思想,能动性。
罗振宇 - 向内心把握的事行走
谭晓生 - 老派高管-创业(信息安全方向)
曹政
Yuzheng Sun - 媒体联系人(课代表立正)
李自然 - 好男人就是我,我的灵魂聊科技人文。
陈茜 - 硅谷101媒体
Dawei Ma - 被动收入工程师
达利欧 - 分享人生原则,看世界经济发展。
段永平
巴菲特
芒格
李丰 - 宏观分析投资人
黄海 - 小规模资本投资人
李笑来 - 新东方教师,投资人
经纬张颖
Terry Zhang - 安全引路者、顶尖安全人员
lcamtuf - 东欧顶尖安全人员
tk - 安全网红
斯诺登 - 前国家队安全人员
《斯诺登自传》 - 你的信息我都知道,只是太多处理不了。
阿桑奇 - 公开事件
中本聪 - 假设是理工教授
凯文·凯利
长铗 - 科幻作家,拥有投资人洞见思想。
rct Ai - 游戏创业者,未来虚拟世界思考者。
胖车库 - 前沿创业媒体
beyond - 深刻的游记
海得沙龙 - 提出问题专家,所思笔记。
赵彦 - 安全人员职业规划
郑翰 - 得到
沈馨悦 - 留德学术人员
chybeta - 前大学生
riusksk - 二进制安全技术跟踪者
neargle - 企业云安全蓝军
phith0n - 信息安全主题博主
orange - 顶尖安全人员
余果 - 深圳技术人员,创业者,换房子实践者和非愤青。
徐宥 - 移民者、AI技术人员
杨坤 - 销售声音
黑哥 - 名言:整就牛
阮一峰 - 技术普及媒体人 未来科技跟进者 计算机行业发展
碳机体 - 安全建设者(女性)
monyer - 安全管理人员
404 - 安全模型建设者
大飞 - tencent职业发展
老曾 - 职业提升
毕导 - 科普视频
摩茲拉 - 个人简介:東方Project 愛好者 「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聖經‧馬太福音》
小胡子李靖 - 前端工程师,父亲
大圣 - 前端工程师讲师,Remote,数字游民
赵冷 - 时时刻刻的科普仙女
袁岚峰 - 量子信息简话,科普爱好者
信息安全人员还有2000多个不再一一列出
huning
政治的人生
比较政治分析
美国反对美国
法学
文书网
社会学&人类学
社会的人,有各种各类的思想。人数占比多的各种群体,多种矛盾思想反对其他群体。
组织行为学
经济
达里欧经济研究报告(https://www.economicprinciples.org/)
经济学人
智库(如50人论坛、40人论坛、林毅夫 张维迎 刘鹤 黄奇帆等等)
李丰投资理论
比尔盖茨碳模型
价值
1、物质
比如苹果
2、信息
比如知识付费、情报付费
3、能量
比如精神能量:音乐 性等等
放大器
1、科学技术
2、组织
3、信息媒体
4、资本
博弈论
市场营销
财政税务
事例(真实)·工资与税金
假设你每月的税前工资是10000元,需要缴税的项目有:
1.养老保险。目前北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单位20%(其中17%划入统筹基金,3%划入个人账户),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共计2800元;
2.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为单位10%,个人2%+3元,共计1203元;
3.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缴费比例为单位1.5%,个人0.5%,共计200元;
4.住房公积金。各企业缴费比例不同,姑且按照企业和个人各缴10%来计算,则共计2000元。
从10000元中减去个人所缴“三险一金”,得到所得税的基数为:
10000-800-20350-1000=7947元
那么,你需要缴的个人所得税为339.7元,税后月工资是7607.3元(以2011年9月1日调整后的3500元为个税起征点计算)。
如果不缴税的话,你一个月的工资所得应为:
10000+2000+1000+150+1000=14150元
一年的工资所得应为:
14150×12=169800元
而缴完税以后,你一年的实际所得为:
7607.3×12=91287.6元
很容易计算出来,你一年的工资中拿到手的只有2/3,其他的都交给政府了。
常识一:人人都是纳税人
当政府花费公共资金时,很多人会说,“不关我的事,反正我没纳税。”事实上,消费即纳税。每个人从出生时喝的奶粉到离世时的葬礼,税都始终相伴、无处不在。
日常商品中的含税份额
一袋盐售价为2元,包含约0.29元的增值税和0.03元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你去餐馆吃饭,最后结账时不论餐费多少,其中的5.5%是营业税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一瓶啤酒售价为3元,包含约0.44元的增值税、0.12元的消费税和0.06元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如果你吸烟,每包烟8元,其中约4.70元是消费税、增值税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你去理发店理发,费用的5.5%是营业税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你买一件衣服花了100元,其中包含14.53元的增值税和1.45元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你买一瓶化妆品花了100元,其中除了14.53元的增值税外,还包含25.64元的消费税和4.02元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事例(虚拟)·阿宏一天生活要缴多少税费
注:之前缴税三险一金,现在七险二金。
工薪阶层都知道自己每个月被扣缴的“三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负担的税费远不止这些。阿宏是一家软件销售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我们来看看他一天生活要缴多少税费。
7:30,阿宏起床,打开自来水刷牙洗脸。阿宏一个月大约用水2.5吨,水价为4元/吨,每月付水费10元,其中包括增值税1.15元,同时还为市政建设缴纳了水资源费、城市污水处理费、城市附加费等若干不等的收费。另外,阿宏一个月买牙膏要花费4元左右,其中包含增值税0.58元。这样,阿宏平均每天用水和刷牙的过程中至少缴了0.058元的税。
8:00,阿宏在早餐店购买了两个面包和一杯豆奶,花费3.5元,其中包括0.193元的营业税和城建税,另外还分摊了早餐店申办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费用、早餐店缴纳的房屋租赁手续费、市容卫生管理费等若干收费。
8:30,阿宏乘出租车到公司,共花费20元。这20元车费中,包含了难以计数的税费,有车船使用税、营业税、强制险费用、车辆购置附加费、燃油税、公路客货运附加费、公路运输管理费、机动车辆牌证(含行驶证)工本费、机动车驾驶证工本费、机动车辆安全检验费等,我们姑且算做4元。
9:00~12:00,阿宏在公司上班,工作之余买进了5000元股票,花去印花税5元。
中途还吸了两支烟,阿宏一个月要吸20包烟,花费200元,其中包括29.05元的增值税和96.93元的消费税,还分摊了烟厂在收购烟叶时政府向烟农征收的20%的烟叶税,这个数目也难以确定,暂且计为8元。以此计算,阿宏因吸烟平均每日向政府缴税至少4.47元。
12:00~13:00,与客户共进午餐,花费200元,其中至少有营业税和城建税11元,还不包括分摊餐馆的其他税费。
13:00~17:00,工作。其间应某销售类杂志约稿,撰写稿件一篇,获得稿费1600元,缴税112元。
17:00~17:40,买了两瓶白酒作为父亲的生日礼物,花费342元,其中含有49.69元的增值税和59.66元的消费税。阿宏还为女朋友买了总价150元的化妆品,这些花销中含有增值税21.79元、消费税38.46元。
17:40~18:10,阿宏乘出租车回家,共花费20元,其中税费也算做4元。
18:10~19:00,自己在家做饭,用电饭煲煮饭,用燃气炒菜。阿宏平均每月要缴电费50元,燃气费15元。电费的构成很复杂,除了正规税收外,还包含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中央电力基金和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燃气费除了正规税收外,还包含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而且他此前已支付了几千元的煤气初装费。以此计算,阿宏每月在缴纳电费和燃气费时已被收了7.47元的增值税,另外还有各种杂费若干,分摊到每天至少0.25元。另外,这顿晚餐中的大米、鸡蛋、蔬菜、肉、油盐酱醋等花销约4元,其中的税费同样很难计算清楚,包含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集市贸易管理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城市卫生费等,我们暂计为0.7元。
20:00~22:00,阿宏与朋友去K歌,实行AA制,花费50元,其中包括营业税10元和版税若干。
22:30~23:30,上网。网络费为每月150元,每月电话费为200元,这些开支中含有营业税10.5元,平均每天花费0.35元。
24:00,睡觉。
这一天,阿宏一共缴纳了321.62元的税费,其中直接纳税112元。这一天,阿宏的开销是803.8元,其中包括了209.62元的税费,占到消费额的26%,也就是说,如果免除这些税,阿宏这一天至少可以节省1/4的开支。
房地产纳税较为特别,长期、金额较大、比例较高、涉及单位行业较多、漏洞较繁。
钱从哪里来,这里那里的钱总要筹集,这种方式、这种类别、这种人群、这种组织。
**通过间接方式压实责任,绕过强烈抵触点,创新方法,提高已有方式效率,无礼无理。
文学
文学交叉严重故不列出
自然科学
新一代科技革命已经开始 -by tom0li 2020.10.01
科技趋势
- List_of_emerging_technologies
- nature 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
- science 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
- cell 生物学顶刊
- darpa 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
- WE大会 腾讯科技WE大会
人工智能
影响: 深刻的改造社会,大量人类失业,人工智能参与决策、是决策者,某些系统人类让位全部自动智能化(who只掌握最高控制权)。
目前比较遥远。
目前处于机器学习阶段,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以10-20年为单位推进。
目前进入深度学习阶段、强化学习。
计算的未来30年:2050大会分享实录 by 道哥
文章阐述道哥目前在做的工作,类似知识库,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各种数据输入不断建立联系,拥有存储和推算能力并自动更新迭代。
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经济影响,梳理历史中游戏经济演化过程,给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货币交换规则,以及区块链在其中的应用场景。
2027-2030 GPT、自动驾驶、Smart Glass、AI Agent、BTC、Mars、机器人
GPT
颠覆传统产业
经济、社会、文化将会被重新塑造,目前OpenAI处于AI前期阶段1%-3%,现在进入3%-5%阶段,现在进入5%-6%阶段。2024进入加速阶段。
AR
Smart Glass
Meta
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个颠覆的创造,在金融领域构建了新的金融市场,填补了一些需求。
最重要的是解决元宇宙中信任和身份问题
也保护个人权利、分享收益。
虚拟世界价值
社区化的类似狗币模式、传统娱乐性游戏模式、虚拟世界映射现实世界模式(比如远程开挖掘机进行危险操作,淘宝美团)、虚拟作品 (如 NFT)等等。
BTC未来会和现金、银行法币和国家数字货币共存,从这里来说,BTC应该具有其价值,是稳健的投资,但不排除其安全风险。
落地主要在联盟链,有些人8年前就看出来了,十四五规划也这样写。
狗狗币:空气币,但背后有一套理论体系。名字、图设计、融资、个人赚钱、易于操控等等。
NFT:个人认为主要看是谁的作品(即个人IP)和作品的价值。
VR
APPLE
机器人
机机合作智能系统
假设未来某一天交朋友,怎么判断是否是机器人?
error
脑机接口
脑机结合智能生物
纳米
量子信息
量子通信
量子隐形传态
墨子号量子卫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成功
量子密码术
墨子号量子卫星:分发密钥
量子传感
精准灵敏测量量子雷达、原子钟等
量子计算
量子因数分解
光量子专用计算机已实现,研究问题是玻色子取样,效果是把指数增长的计算量缩减到了多项式增长的计算量。
量子霸权实现
通用计算机还远, 方向不在通用计算, 偏向解决某些问题。
量子搜索
降低计算数量级,最终算出多个结果,概率。
量子博弈
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
刚发现一粒光,属于初级阶段。意识等话题还未入门。
- 认知科学与心理科学优质资源索引
- 神经漫游播客 定期几个学生和教授进行对话。神经现实是公益的科学传播组织,专注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的深度报道和前沿解读。
- 神经现实 神经漫游门户 主要以文章形式展示
- 凝眸 blog
- 美国认知科学协会 Welcome to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CSS). The mission of the Society is to promote Cognitive Science as a discipline, and to foster scientific interchange among researchers in various areas of study, includ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 脑人言微信公众号
医学
- 柳叶刀 《柳叶刀》创刊于1823年,由托马斯·瓦克利(Thomas Wakley)创立,是一本独立的,国际性的每周综合医学杂志。自1823年10月5日发行第一版以来,该杂志一直致力于广泛普及科学,以便医学可以服务于社会,改变社会并积极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柳叶刀》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紧迫的话题,引发辩论,将科学置于背景之中并影响全球的决策者。 《柳叶刀》杂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期刊系列(涵盖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数字健康,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全球卫生,血液学,HIV,传染病,神经病学,肿瘤学,行星健康,精神病学,公共卫生,呼吸系统)医学,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但其核心信念是医学必须为社会服务,知识必须改变社会,最好的科学必须带来更好的生活。
- 默沙东诊疗手册 制药公司 力荐
- 妙佑医疗 医院 力荐
- WHO世界卫生组织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小程序 微信搜索小道消息或腾讯健康,关于医学百科、附近就诊医院信息
- 丁香通 科研人员买商品的网站
生物学
why do we have sex
翻看一些期刊论文,文章是以科学出发论述的,从还原论建构主义出发,依旧没有回答why do we have sex、why reproduce。
- why-people-have-sex 列出20个原因
- why do we have sex 从生物进化角度讲解
培植肉 人造蛋
高成本肉类培养合成,粮食供应效率,降低能量消耗,温室气体,土地占用。
航空航天
星际探测
卫星
星舰
宇宙学
研究宇宙的物理起源及其演化
时间学
时间是什么?
时间是不断分叉的,通向不同的路。
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增加
观点(给自己记录,缺少很多内容)
tom0li部分语录
- 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联系 - by tom0li
- 抽离出来,客观看人与人交互原理、人与物交互原理。 - by tom0li
- 主客观统一 - by 李瑞环
- 遍历学习 - by tom0li
- 学习各科,寻找罗格斯。 - by tom0li
- 好奇、信息敏感度、运动。 - by tom0li
- 公平的对待每个词语,不得有偏见。 - by tom0li
- 不干扰事物发展方向,客观观察判断。 - by tom0li
- 定期抽时间思考 - by tom0li
- 虚心若愚 - by 乔布斯
- 在骗局中,如果个人的已有特性不太好改变,可以问题前置,提前预演判断某些事情,当触发某些关键词或关键语句时,调用大脑之前构建的模型,判断怀疑该事情。 - by tom0li
- 小步快跑 - by tencent
- 尽量不介入他人的纷争纠缠 - by tom0li
- 不为无关轻重琐事奔波 - by tom0li
- 少眩耀,低调,沉默。 - by tom0li
-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 by tom0li
- 立于不败之地 - by tom0li
- 站稳 - by tom0li
- 保守的师傅曾放弃旅游,调查之果抛弃了他。 - by tom0li
- 能量转化,重定向 美好生活,大脑是强弱。 - by tom0li
- 过往不恋 - by 曾国藩
- Cancel消极 - by tom0li
- 向市场寻求力量,外包众包。 - by tom0li
- 何为伟人?看能 承载 多少 - by tom0li
- 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 by 黄峥 (我联想到观察者模式。并且需要实践,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 应该让肾上腺素和理智一起发挥作用。(趣) - by 张一鸣
- 谋事不求易成,具备强烈的成功动机和韧性才能成功。 - by 张一鸣
- 路径依赖的强弱可表征延迟满足感。
- 有些人看不懂为什么要 信牛人、跟牛人,本质是 以人为本 ,因为遍历牛人做的事情是学习的其中一条路。 - by tom0li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by 孔子
- 平静、平静的内心 - by tom0li
- 要给时代做回应 - by tom0li
- 进化 - by tom0li
- 让物品实现其价值,怎么让书实现他的价值,怎么让衬衣实现价值 等等。 - by tom0li
- 信息:通过辞海提问 - by tom0li
- 如何减少再犯历史错误:建议设立原则、依靠惯性、发展科学、日记反思 来规避和改进。 - by tom0li
- 向前看 -by 邓
- 保存体力 -by tom0li
- 设置目标要大,天花板高,就算未完成,也会不一样。 -by tom0li
- 了解自己的一个好办法是,仔细地分析自己做的会惹怒其他人的每一件事情。
- 一定不要为你不希望成为的人工作。 -by KK
- 不要一直重复犯错;试着去犯新的错。 -by KK
- 如果在一个游戏中,获胜变得过于重要,那么我们可以修改游戏规则以便从中获得更多乐趣。而修改规则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游戏。
- 生产力反而经常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不要试图寻找更快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把精力放在你根本不想停下来的任务上。
- 在互联网上寻找正确答案的最佳实践是发布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然后等待其他人纠正你。
- 想要快速了解一个刚认识的人的真实性格,让他们使用一个超级慢的网络,然后观察他们。
- 重复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重复你自己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终点。
- 游戏观:人生个人可以决定的十分有限(假设是2%)。行动上,如何构建世界观,如何使用放大器,放大那2%(组织人员、使用工具、个人进化)。心理上,身处其中如何玩好游戏。 -by tom0li
- 勇于自我革命 -by tom0li
- 从国家的三个有利于类比,个人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探索罗格斯;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活着。 -by tom0li
- 是否有利于增强核心竞争力 -by tom0li
- 警惕信息入侵。电影、动漫等文艺作品,游乐园等建筑,舞蹈等动作类型,平台与组织的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载体,语言和画面等信息,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by tom0li
- 艰难困苦的生活铸就坚强人生,环境树立了坚定革命理想信念。 -by tom0li
- 人体需要晒太阳,想到电子产品需要充电。 -by tom0li
- 分清楚什么是资产 - by tom0li
- 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 - by tom0li
- 要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接着要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其实认识到我们自己有点虚伪吧,我觉得还不是特别难,这虚伪下面的真实,就是你真的想要的是什么,你在意的是什么,还真是挺难的。 -by 陈嘉映
- 假设你是伟人你会怎么做 - by tom0li
- 师傅现在还热爱困难吗?热爱困难 - by tom0li
- 墓志铭写什么 -by tom0li
- 人类是在一次又一次错误中学习,矛盾中学习,形成认识、获得思想,极高视野审视世界,思想螺旋式上升。 -by tom0li
- 个人可影响的历史,是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选择,博弈的结果。在于总结过错,追根寻源,形成原则,判断决策,探索未来,影响世界。 -by tom0li
- 探索无人之路 -by tom0li
- 探索无人之境 -by tom0li
- 自由的人 -by 马克思
- 去环境内,去经历,只是去经历,在思考,向前看,形成文化。 -by tom0li
- 不同时间发生事情叠加组合,合乎逻辑处理矛盾,本就是向前走路。 -by tom0li
- 探索中发现逻辑,打通逻辑链,进行商业化。 -by tom0li
- 在经历濒临死亡中感受死亡。 -by tom0li
- 不要过多重复回忆个人历史,过度回忆,重复定性。 -by tom0li
- 对物审视,明确物的位置,物的功能,物的历史与未来。 -by tom0li
- 梳理矛盾,与物、与人。发挥能动性,向前看,控制局面,调整行为进入新局面、新环境,前进中进步。 -by tom0li
- 感谢困难、感谢矛盾、感谢时间,在客观世界困难中进步,在矛盾中上升,在历史中总结反思,如果沉浸于套娃式历史反思,把自己拉回此刻,立足当下,谋划未来。 -by tom0li
- 直面社会 -by tom0li
- 灵活 -by tom0li
- 置于物质环境,生活环境、成长环境。 -by tom0li
- 青山不改,不忘初心。 -by tom0li
- 在事物当中愉悦 -by tom0li
- 实践 80%思考20%行动 -by tom0li
- 探索 ➔ 路线 ➔ 前进 -by tom0li
- 兴奋、激动、热情、热血沸腾、热爱、陶醉、强烈、充满活力、激情、冒险、期待。 -by tom0li
- 处理问题,多做,在做事中说话。 -by tom0li
- 坚定不移的思想进步,大脑永葆青春。 -by tom0li
- 过度探索时,一是用高视野判断需要否,二是总结前进。 -by tom0li
- 实事求是做(来地球要做的)事 -by tom0li
- 没有人不喜欢艺术,只是每个人的喜欢的艺术不一样。 -by tom0li
- 只要方向正确,前进就行,中间过程坎坷、婉转、停滞不十分重要。 -by tom0li
- 发展要有规划、规则,一开始发展要 open,规定大的规则,持续改进。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有重大问题的叫停,不规范的规范细节,科学提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by tom0li
- 要做制定规则,构建世界。 -by tom0li
- 上升 -by tom0li
- 承载伟大事业 -by tom0li
- 把问题追问20次 -by tom0li
- 置于愉快中前进 -by tom0li
- 这段话缺少一些内容背景。如果有些人,你和你的财物暂时不能远离它,你经过判断这些人是愚蠢的,可以假设他是愚蠢的陌生人,某种意义上精神问题就解决了。你会和这这些人继续处于矛盾中吗,会,但是复杂的精神问题解决了,变为与陌生人的矛盾问题,很多矛盾在新的形势下,不复存在,你为什么会在假设后进入新形势下的矛盾中?你会把精力时间,人财物花费到这些陌生人身上吗?会,你会像之前大量的花费精力在这些人身上吗?不会,在假设下,变为与陌生人之间的矛盾,有些矛盾不复存在,矛盾数量减少,在陌生人身上花费时间显然会减少。人做事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有某种意志,要做事。把时间比喻为某种资源,聚集时间,投入时间到你的做事之中。如此,在正确的道路前进,推进矛盾转变。 - by tom0li
- 人需要判断、谋划、实践,决策人际关系(隔离、远离、不控局的距离、近、亲近)。 - by tom0li
- 顶层设计军政经科教文金融。 - by tom0li
- 加速进入新制度 - by tom0li
- acc
- 抓住问题提问思考,有可能陷入恶性的不断循环重复的梳理思考,有可能进入积极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类未知的地方,取得进步。 - by tom0li
- 位置、方向、实践,从开始就决定人生高度,如果不能科学判断决策,少了斗争乐趣。 - by tom0li
- 信息、判断、决策、实践。 - by tom0li
- 信息,注意,相信未来,观察,布局。 - by tom0li
- 当你被占用时,被烦心时,在什么什么什么时,你有要做的事,重要的事驱动你脱离不重要问题,做要做的事。 - by tom0li
- 人是容易受环境影响,驯化的。人产生不舒服,发出情绪,这种精神上面的情绪化也没有那么坏。 - by tom0li
- 有些人去某些城市想要带走什么,有些人更多的是为城市改造什么。 - by tom0li
- 一生中会有很多次打破原有的,回到主线。 - by tom0li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by 杜牧
- 被更大的客观环境调节纠正 - by tom0li
- 做饭是一种互动,和原材料、器物、火、水、气体。- by tom0li
- 生物学家,在野外碰到某个动物,他会辨认它是属于哪个物种,想一想这个物种的习性,尽量总结并运用一些普遍有效的处理规则。达里欧
- 数万年前,有生物仰望天空,说明星球出现智慧物种。 - by tom0li
- 经验:但无法选择或判断的时候,离远一步,远道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讲判断 -> 洞察力 ,之后谋划) - by 张一鸣
- 人常会不自觉地记下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是形成委屈的重要原因。
- 有感:人生的差距就是在自我感觉良好中拉开的 ——与朋友共诫勉。
- 你们读了哪些传记?想起2年前朋友说:如果不知道让小孩阅读什么,最适合的就是传记。最近在思考与回忆:关于品格、理想、动机的形成,觉得确实如此。(我的志向是从历史当中得到的)
- 单身的人是有一些好处的,比如更多自由独立思考的环境和时间,孤独往往使人更加深邃和广阔,非单身的人想想如何避免非单身的缺点。(分清楚妻子、情人、女朋友)
- 如何吸引人才:我总结(总结不表示我做好了,而是认识到要做好)四个要素:【短期回报】、【长期回报】、【个人成长】、【精神生活】。从左到右,从易到难,其中丰富不一般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生活是最综合要求最高的,要不断反思追求,99房会努力做好!欢迎优秀的技术人才、产品人才加入一起共事。- by 张一鸣
- 关于孤独,一个人独处是有很多好玩的事情,这个世界这么多好玩的,可以忽略孤独。- by tom0li
- 困难才是常态,解决困难问题才能铸就真正的好生活,痛苦并前进才是快乐幸福。 - by tom0li
- 老子提出适者生存 - by tom0li
- 电影或视频把一些人演的比较x,做不成事,一些一路超神,客观来看社会,或许社会就是这样,事实就是如此,仍然可以参考这些电影认识社会,看看这些人的需求。- by tom0li
- 关于强者,我认为它的特性是强者是一个动态的,运动发展的。有些人说适合自然社会更好生存,强者的定义中是否有这些定义,是否是生存好的是适应自然的,然后称之为强者。简单来说是以前几个强者,其中两个强者不能适应自然淘汰,当时的几个弱者和没被淘汰的强者成为下一个时期的强者,这些人统称强者。 - by tom0li
- 生活如此多姿,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 by tom0li
- 美妙的事情很多,探索不完。 - by tom0li
- 好奇惊起思考,不满惊起运动。 - by tom0li
- 前百分之几并不靠前,中国14亿人口,前百分之一有1400w。百万分之一有1400个。 -by tom0li
- 可以买一点医疗保险,不要买投资型保险。 -by 保险人员
- “但是”之前的话都是废话。 -by KK
- 当你原谅其他人的时候,他们不一定会知道这件事,但你自己却会被治愈。原谅不是我们给予他人的东西;而是我们给自己的礼物。 -by KK
- 科学“发现”的人是不是原来的人,还是原来的人不是真正的人。 -by huning
- 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 -by W
-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这是两个特点。 -by tom0li
- 有助于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精神是什么? 从道德语文课本可看出一些。 -by tom0li
- 去政治化本身就是一种政治
- 生命力:每天都会起床。使命感:认识改造。驱动力:火箭一样节节喷射 - by tom0li
- 一、每天太阳升起,二、每天人体起床,三、睡后疲劳疼痛消散,四、事物发展着身体痊愈,特别神奇,充满生命力。 -by tom0li
- 伟人。哲学家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金融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 领袖要做解放事业 -by tom0li
- 悟空大闹一生,最终皈依佛门。 - by tom0li
- 如果在湾区进行商业创业,和其它地方相比,商业创业这个事已经成功90%以上。 - by tom0li
- 人类无知的神奇: 人类对自身不了解,具体运行原理不了解,但是可以使用其功能。物质相互反应决定之后的物质,小部分的意识是真的有意识吗 - by tom0li
- 有本质吗,所有事物都有吗,只有特定事物有吗,哪些有,有吗,需要条件 - by tom0li
- 认识分为什么,混为一体怎么认识,怎么认识自我、怎么认识被认识的自我,怎么认识正在认识过程中的自我。 - by tom0li
- 高级动物真的高级? 像上了发条一样从低级进化,然后继续活着进化或灭亡。 - by tom0li
- 以美貌吸引人,被吸引人审美不变,最终将以美貌凋零丧失吸引。以人的角度看人,没有每个方向、姿态、年份都美的人。 - by tom0li
- 每月个人企业缴纳2w社保金,工作时间40年(25岁到65岁),每年3%利息计算,一共18,325,126。每年5%利息计算,一共29,636,345。 - by tom0li
- 思想之流漫过无边的大地,探索之水响彻无痕的天空。 - by tom0li
- 有时候想,在安静的空间,能在地上睡觉、能用工业时代的牙刷,能活着几分钟,这已经非常不可思议,感到幸福愉悦。 - by tom0li
- 有时候想,在安静的空间,坐在沙发上思考,坐在沙发上游荡,坐在沙发上前行,坐在沙发上谋划,幸福愉悦。 - by tom0li
- 有时候想,在安静的空间,窗外路灯照耀绿树,右方是温柔深邃的台灯,桌上是今天审阅的文件,夫复何求。 - by tom0li
- 有时候想,因实践而兴奋激动,不知休。 - by tom0li
- 20年决定用大量信息训练自身,非人类的信息,人类中不同人的信息,社科事件信息,自然科学信息。与GPT相似。 - by tom0li
- 站世界舞台 - by tom0li
- 科技解决政治问题: 领袖(智慧、为人类活着),制约机制是领袖团队成员之间政治矛盾、法律法规、程序监督、人体改造。科技程序汇聚人在其中做事,掌握程序与组织。治理逻辑是程序治理。目标是解放人类,人自由生活。目前社会发展模式是利益合作,需要公司筹集资金发展,完成社会过渡。需要几百年时间才能初达到。希望大家对这段话思考,这是全面颠覆世界的钥匙、未来世界的蓝图。 - by tom0li
- 相信自己做”伟大的”事业,做成事,可以称上伟人。不相信自己做”伟大的”事业,做成事,可以称上伟人。 - by tom0li
- 落后的上层设计制度、社会运行逻辑与**的内生性矛盾。 - by tom0li
- 美情报系统2007预测未来毛时代将加强。 - by tom0li
- OpenAI已经作为战略公司影响世界政治,OpenAI所在国慢慢意识到国际冲突解决方法,什么将灰飞烟灭,什么是第一层政治阶层。 - by tom0li
- 资源错配是一个组织集团发展落后的一个点,这个点的背后是地理环境还是权力集团。被砍双脚带着镣铐发展元宇宙。政治集团、军事集团、金融集团、科技集团,随着环境变化。 - by tom0li
- 设计部分社会,合作做事。 - by tom0li
王兴语录
- 世界大战只有过一次,一战和二战是上下半场。
- 每一刻都是你的「上半生」和「下半生」的分界。
-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卢维斯定理
- 免费作为一种竞争策略真是历史悠久。天主教构造出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一税」:你们都有罪,信我才能得救,但信我就要把收入的10%交给我,别问为什么。这模式本来挺好,滋润了好几百年,直到新教开创者马丁路德站出来:不要鸟他,我也能救你,而且我免费!
- 造词确实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毕竟绝大多数人不明真相。例如,「三年自然灾害」、「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给人的感觉和更客观的「三年大饥荒」、「朝鲜战争」、「中越战争」就很不一样。这一方面,美国人似乎比较老实,也有可能是他们有更高明的手段。
- 转@gravity0 话说英国议会的光荣传统,辩论双方不许直接对话,必须对着议长说。这规矩不知谁想出来的,但的确能避免低级的打嘴仗,也方便议长分配双方发言时间。
- 转@gravity0 活了好多年才明白,所谓随心所欲其实就是屈从于本能与习惯,别人通过观察比你更能预测你的行为进而施加影响和控制。所以人不自控必受控于人。
- 转@gravity0 ……微观经济课上,教授给每人随机一件礼物,让他们给礼物打分。然后让他们自由交换,再给礼物打分。前后总分增加了,结论是自由交易创造价值。
- 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他们的自尊。(这里补充一下,不是王兴说的。自尊要起到服务作用,运用自如。)
- 我最近对以前在学校学的历史课更加不满了,倒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因为它没有跟我讲明白人类这一万来年的文明史是多么野蛮残酷,「亡国灭种」是多么常见 。(这里补充一下,不是王兴说的。学习历史时,具体细节也是我想了解的,但是从没有讲。关于各方根据信息具体如何作决策才是重点)
- 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沙漠」这个最缺水的词,为什么竟然和「海洋」一样,两个汉字都有三点水这个偏旁。嗯,我只能解释为「少水」和「没水」了。(这里补充一下个人看法,沙漠会影响地球大气循环进而影响雨水)
- 原来男式上衣尺寸“175/96A”里的A是这个意思:男子体型分类的代号有Y、A、B、C。Y表示胸围与腰围之差数在17~22厘米;A表示差数在12~16厘米;B表示差数在7~11厘米;C表示差数在2~6厘米。
- IBM Pollyanna principle: machines should work people should think.
- A strategy is a long term plan of action design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goal. 这是wikipedia给的定义。
- 昨晚和一个做产品的年轻朋友聊天,他说“做产品不应该有偏见”。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心里一震。“不应该有偏见”,多么简单而不容易啊。(这里补充一下,不是王兴说的。这里和我之前说的对每个词不应有偏见相似)
- 阿里巴巴价值观“六脉神剑”之一是“拥抱变化”;Zappos的公司文化更进一步,提倡“embrace and drive change”(拥抱并驱动变化);甘地则直接说“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自己去当你想要看到的那个变化吧)。
- 晚饭时瞎想,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衣物竟然有这么多细分用途:装饰,保暖,耐高温(消防队),挡风,防晒,防虫,耐磨,遮羞,防弹,塑形,伪装,防辐射,抗压/增压,防静电/绝缘,标志身份(警服),易于辨识(加荧光反射条),防尘(洁净室的兔宝宝服),减少摩擦力(鲨鱼皮泳衣)⋯
- 转:“在资本面前,连资本家都是渺小的“。(这里补充一下,不是王兴说的。市场是为了平民化?当身居高位时也会发现很多无奈,不限于资本家)
- ”万柳“这个很美的地名其实是万泉庄和六郎庄的缩写。“南礼士路”则是“南驴市路”的雅称。
-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be defeated by greater and greater things.”
- 李宗盛致谢时连“消防”都谢到了,这算是国际惯例还是因为李常住北京而比较了解中国国情?
- 昨天听一个作家说她为了观察人们不设防的生活状态经常去当上门服务的小时工……
- 据说日本手机增值服务比美国发达的原因之一是日本人常用公交有时间折腾手机而美国人一般在开车腾不出手来.我以此时此刻的亲身感受证明这种说法颇有道理
-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当今的IT技术虽然发达,大概也只能辅助到第一步吧。(审问也可以辅助,比如搜索问题建议)
- 美女从来都是经济形势的风向标
- 比特币的政治属性,要远大于金融属性。
- 对冲基金经理对我说:我最近在看《人民的名义》,我看的上一部国产剧是《蜗居》。每次xx大之前都会出一部热门剧,我都必须看,这是我的工作需要。
- 《少年派》原著开头有一段电影里没拍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派他们家是开动物园的,他说多数人对动物园有误解,觉得动物失去自由很可怜。他说其实动物才不要什么自由呢,不管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在野外都活得很累很惨。动物们要的只是清晰边界及其带来的安全感、足够的食物、交配繁殖的机会…
- 贝索斯十几二十年前就说了他的择偶标准:要足智多谋(resourceful)到能把他从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监狱里救出去。
(从上万语录中摘选,其它不在此列的一些是已经知道且具备的思想,一些是比较琐碎的。在此列的不一定给人新的思想,仍可扩展)
关于哲学
哲学的目标是: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哲学是要: 不断深问背后的背后
关于底层规律
- 科学**是不断更新的 - by tom0li
- 在社交中,太聪明没有朋友 - by 语文课本
- 落后就要挨打(前提是发起方有需要)
- 生存才是硬道理 - by tom0li
- 实践指导实践 - by tom0li
- 纵观几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能源革命,包含能量信息物质。 - by tom0li
- 相互合作的精神是伟大的。 - by tom0li
- 开国元首定国家基调,上午做什么定一天的基调 - by tom0li
- 进化则活着,矛盾则活着 - by tom0li
- 联合好身体的每个细胞,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合众为一 是人类发展快的底层逻辑。由少年时期强烈兴趣驱动自由的玩也是人类发展快的底层逻辑。 - by tom0li
-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底层规律 之一,从国家来看解释为”三个有利于”,从人类社会来看解释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 by tom0li
- 顺势:广大人民。如何避免站到广大人民对立面?古希腊文明的政治制度对比元朝国家制度,是人民和国家的平衡。历史将产生新的组织形式,合作多样。 -by tom0li
- 精神物质,两个 组织或个人,在精神上无法形成有效交流、在物质上无相互依赖,将保持距离。 -by tom0li
- 人只能以自身为原点,向外扩展。(目前来看) -by tom0li
- 事物的发展是连续的 -by tom0li
- 人类是连续发展的 -by tom0li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by 老子
- 活着 -by tom0li
- More Is Different
- 世界是不完美的,以不完美客观世界创造部分方向完美的世界;以智慧的人作为参照系,那99.9999%的人是非智慧或者愚蠢;领草台班子做;新的组织形式。 -by tom0li
- 其它
关于利用科学技术
1、提供物质保障(社会主义)
2、看世界的思路(世界观)
3、解决具体问题
关于创业
创业方向:虚拟服务
创业没有停止这一说,真正的创业者是一生持续不断的进行创业。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提出问题、碰到问题,探索发现的生活。
创业的本质:以创始人视角看世界。
关于游戏
游戏是什么 游戏解决什么问题 游戏人生观
关于组织行为
关于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具体战术类型非常之多,好的状态之一是乐此不疲。
- 现代社会一个很强的武器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收集,获得思维的升维。
- 人类信息收集器: 信息收集过程中,人类除了眼、耳、鼻、嘴、触觉神经等这些感官外的接收器,还有哪些接收器,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化学反应可以接受信息。如何更全面的信息收集,这些常见的接收器的后面是什么。
- 强化信息收集能力,分为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通过安全或人获取,重点在通过人获取信息。寻找优质资源,途径是找优质资源载体:优秀的视频音频(演讲一对多,访谈一对一,圆桌多对多)、优秀的书籍、优秀的论文、优秀的文章、优秀的文件、优秀的电影、电视、记录片、报纸杂志、优秀的软件、优秀的绘画、优秀的图片、优秀的美食、优秀的戏剧、歌剧、舞剧、话剧、诗词、优秀的建筑雕塑、优秀的音乐等等。
- 信息收集体系
关于获取权限
平时获取权限不要只限于机器,要做到知己知彼(目标所有信息是否看过一遍),目标领导人有哪些,领导与管理负责具体工作流程是什么,目标和其他组织的利益关系有哪些,目标的竞争关系状况,目标哪些的地方是强势的,目标的核心利益是什么,目标内部是怎么运作的,目标的人文历史了解吗?
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保障因素、权力来源、权力分配规则、权力大小区别、权力相互作用?
获得权限要有战略,在一些项目中,一开始就看到哪些能做,哪些容易做。把战略同步,其他人把事情做了,即使没提你的贡献,切实维护集体。在多个项目中,完成攻坚战,但果实被其他人摘走,即使没提你的贡献,要有胸怀,团结集体。
关于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
- 梳理互联网上的财和权,假设因操作不当、组织勒索、公司或网络服务无法运营时,资产损失,能不能承受,数据丢失(照片、笔记、文章、代码、密钥、密码、书签、视频等),能不能承受,隐私泄露导致自己家人被舆论人身攻击,能不能承受。梳理哪些服务之间的关联,做好准备。
- 送修或借用手机、PC、硬盘、U盘前深度格式化。
关于核心竞争力
革命乐观主义
志向高远
极强自信
强大心态
愈挫愈勇
驱动力
自我沟通能力
想象力
意志力
环境耐力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不同角度,客观看待问题
善于寻找幸福的力量
生存危机感
信息收集
联系角度看问题
发展角度看问题
货币使用
专注深入
语言场景化
情绪力量
坚持
向前看
反馈体系
性力量
果敢
判断力
底层规律 根本 事物的背后背后
抓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谨言慎行为(存疑
谦虚
胸怀
博爱(存疑
信息注意
生死置之度外
学习吸收人和物
看清大势
关于要不要做某事(by EXP)
认清事情,这个事情要不要干,价值大不大?
认清自己,这个事情我干不干的了,风险大不大?
认清行业,这个事情对于行业来说重不重要,发展大不大?
想明白了,就不会很容易被忽悠了。
思维习惯(by 左耳朵)
如果说接受了这么多年应试教育,对一个人改变最大的地方是什么,我一定回答是思维习惯。在这个行业从事过几年后,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有的人总是逻辑很清晰,而有的人脑子稀里糊涂。为何会出现这个差别,我自己还没完全想明白,但针对系统性思考,我觉得下面这个是给我带来巨大帮助的习惯。
平时身边遇到的各种事情,要主动总结经验,规律。哪怕后面看了别的书听了别人的见解,你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去批判性地看待。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偶然发生的情况,而没有去深入思考发生的本质原因。
学会看到事物的本质,寻找底层的规律。要时刻提醒自己看到的永远不是单独的个例,试着从更高,更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情,去抽出共性,去理解整个大的趋势,去思考很多事情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思维活跃度(by 老蒋)(很多地方不谋而合,比如信息量、建模型、收回时间学习、写作)
1.思考一个问题的沉浸状态,有多深,有多广
2.有足够多的信息量(思维素材)
3.能够搭建完善的思维框架和结构化
建议
1.提高对人文社科的思考(25岁前)
2.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思考
3.信息量可以碎片化,搭建思维框架不能碎片化
4.读书是反复的权衡,揣摩,推演
5.读什么书:启蒙时代的书,介于教科书和大众读物之间的书籍
6.具备一定的创作和写作的能力
可以分辨信息的真伪 信息质量的差异和创作者的意图
表达方式本身影响你的思维过程(现在年轻人的碎片化表达)
关于养生
养生博客链接: 谈养生 by tom0li
关于诱惑
抵御诱惑方法:1、思考省身。2、经历多种诱惑。3、要有主线事业,持续推进。
- 尽早体验多种诱惑,加强对男女的了解,完善相关生活内容,建立健全生活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学,在事件中学,进一步深化思想,增强安全知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善于自我革命。
论后悔
对一般人不适用
不存在后悔,以客观认识世界,发生事件是客观物体相互作用,人这个物体对其反应,人局限于历史、物质、思想等,人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物体。
后悔是人对自身一种心理活动语言描述。
对人类,时间目前只能向前,在未来时间进行改变客观世界。
问个问题,假设你是曹操或者毛,你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你做出一些行为,你会后悔吗。
关于彷徨
从国家发展来看,中央设立特区或试验区主动试错 成功则推广,地方自我探索出路 成功则推广。从个人发展来看,宏观上定大方向(探索问题、探索主题), 微观上不要目的性强,应自我驱动的去做事,去玩(因为人开始时不可洞察一切,而是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
关于hack大脑
1 告诉大脑要做什么
2 做事过程和非常强烈的快乐感 停滞不前的痛苦感
3 内心语言和画面
4 熟悉的变陌生 反之
小目标,达成小目标 达成下个小目标
(新礼物、想象为喜欢的东西)
关于结伴
看希腊哲学家谈爱情,结伴是为了 双方都变成更好的人。
帮助、学习、竞争与合作中进步
关于快乐
- 快乐是可以生产的
关于幸福
- 最幸福的事:与妻子散步时思想交流。
- 幸福的力量,点点滴滴即幸福,所思所感所用。
- 幸福是比快乐更加持久的一种力量。
最重要三件事原则(by 左左薇拉)
- 不管是月、周、还是日,花十分钟梳理出这个时间段最重要的三件事,将90%的精力放在这三件事上,其他的just let it go. 工作可以做不完,但一定要把握住工作重心。事情应该做精做细,做得有亮点。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
关于谈话与写作
- 不能站在一个点对话(无逻辑,无常识,无关联的点,东一句西一句,不探讨这个点),不能客观分析判断问题,不能以一个极高的视野看待问题,不能寻找层层的关系类似金字塔结构的联系,隐退到小圈子里,除非被迫,没必要‘改’其他人的思想,因为你有事要做,精力有限,求同存异。
- 关于定义世界,人们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工作到70岁、工作、家、能量等词语句子。比如工作,一些人认为是上班打工是 工作,一些人认为是做的事情是服务于一生的事业 是工作;比如活到70岁,有些人认为是70岁过后非正常死亡,有些人认为是工作到70岁;比如有人提出从概率学中如何选择伴侣最优,一些人认为说这些问题的人就是这样做的人,逻辑判断问题。 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在与人沟通时,或者写书时需要注意。
- 讲话者是客观的视角,对很多词语有自己的定义,其他人会不理解,甚至经常误解讲话者。
- 谈话或见面时,有些东西可以提问自己需要说或做吗;适时结束对话离场,做下一个事情。
- 当你不知道应该为了某件工作给人支付多少费用的时候,你可以问他“你觉得给多少是合适的”,他们通常会给出合适的报价。
准备演讲
1、ppt图片、肢体语言 对应要表达的话
2、在实地预演
3、把一些元素融合成为故事
公开演讲的时候,常作暂停。开始讲新内容的之前暂停一下,讲完你觉得重要的内容之后暂停一下,把暂停作为让听众吸收内容的缓冲。
表达写作的一本书: 金字塔原理
人类理解思维的基本规律:
大脑会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预先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沟通内容,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
你应有意地将沟通内容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书面、演讲、报告、写文章、方案等。
人们社交过程的部分弱点
人们在社交时大部分情况可以尝试以下策略,提高信任度和好感。
1、自身的吸引力
人类作为一类动物具有动物性,存在一些自带的底层代码,比如外貌、身材、声音、味道、气味、触觉等,这些属性和内在品质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bypass大脑理性判断(这里假设人类是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的),形成一种默认安全可信任的感觉。
2、相似性
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假设对某方面的知识有相似的看法,互相就有了一种认同感,感觉你我是一个圈子的。模仿他说话的语气内容,在观点、兴趣、穿着、生活方式保持一致会提高信任度。
3、称赞
赞赏可以对其他人产生认可感
4、合作
互相帮忙,在实践中建立信任
5、互相认同的事实
讲多个对方也认同的事实,有利于建立认同感,被划分为一类人。
小结:人们社交过程的弱点是需要对目标信息收集,建立模型,这是一部分目标属性特征,人们不是单独生活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需要考虑。
关于美人
美人不只是外貌(体表)美,还有美态(体表透漏出的进一步的),美的理念。假设有个美人,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这是美人吗?或许有人说美是从自我出发看这个美人,每个人审美不一,这里假设只有一个观察者,假设有时间这个东西,美人的美有些或许不能穿越时空,但美的理念可以。
关于教育
-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带之经历(这里的经历是一系列实践,实践论),被教育者自会形成其判断。在需要外力时则引导干预。
- 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引导、反思,一起和孩子共同成长。
关于起名字回忆
小时候给刚出生的女孩子起名字,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起名为思思。
关于公务员
好的岗位人人都喜欢,不是人人都可以获得,年少时渴望为人民服务,年老时依旧想推动社会进步。
两个员:服务员、调研员。
留校走团委这条线,然后到地方。这条线目前弊端较多。
央企国企或研究所,升一把手,然后到地方。这条线目前较好。进退较好。
基层特别渠道可以不考试进入公务员序列。
更多相关内容可以遍历书籍、音频、视频、文件、与人对话。
关于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稳定探讨
民企、国企、央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特殊部门比较稳定,不同地方、不同行业差异比较大。
一个人的稳定是在一个系统里相对稳定,这个系统是不同物体组成的。这里从人的角度出发,不考虑自然影响,这时一个人的稳定主要是个人的稳定、个人和其他人之间的稳定,这里提出个问题: 什么是个人的稳定? 我的理解是: 极强的生存能力,可以在世界上游走(这里没有直接定义什么是个人的稳定)。个人的稳定包含哪些方面或者说具体体现,个人和其他人之间的稳定在此不介绍。这里更多的从个人角度看,不考虑其他自然因素、家族因素、朋友因素等,如何稳定? 这个话题太大,假设其它是定值,只能修改自己,现在变为只能修改自己的情况下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稳定探讨。在国家稳定、行业稳定、所在部门小组稳定前提下,做到个人稳定、个人和其他人之间稳定,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其他职业都算是稳定的。
答复小柯关于工作选择问题
具体部门小组具体分析,不同小组可能差异巨大。
国家资本,民间资本。
创始人、投资人、控制人。
使人类活着、变革社会运行合作系统、程序解决安全问题。
在客观环境下自由实践。
上班担心被裁员? 做到前万分之一不用担心,除非整个行业消失或更大的问题。
在文明的地区生存生活不满意? 到相对不文明地区会如何? 站在文明中心世界舞台实践。
关于薪水
薪水是一个公司对个人产出的认可,一个伟大的公司会给予合适的薪水,如果薪水不够说明公司对你不认可,做的事情不足以产生大的价值,当然前提假设公司是对的。
为什么在公司
根据信息和问题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外部人员、内部人员各种心理与行为提升合作能力
提升找人能力
提升定战略能力
为什么不在公司
1、路线问题:在公司发展路线偏移人生路线。 当做事环境不合适(不能做成该事),应勇于寻找合适的环境,适时创造环境,某种意义上还是在已有的环境制度下创造,依然要创造,形成新环境。在客观环境下建立自己的系统,用自己的系统与之互动。
2、初心问题:偏离初心,所在公司未寻找到优秀的人供其学习,同化其优秀的精神思想,不是优解。
3、身体问题
为什么不放开生育
主要是考虑对村镇的影响、国家安定、社会人口构成。现在全面放开不会达到目的(生育矛盾),以后会逐步分阶段放开。
事实已证明逐步分阶段放开:现在已放开3胎生育政策。
关于生育率低-人口问题(by TK)
虽然生育率受很多因素影响,但大量研究表明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妇女受教育程度。像伊朗这样的国家,感觉上好像应该不愁生育率问题。但伊朗 1979 年革命后,女性开始普遍接受教育,现在居然也发愁生育率低。伊朗这些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在街头巷尾贴“多子多福”的宣传画,效果也不怎么样。
但是,文明发展到今天,不可能为了生育率去降低女性受教育程度。所以,短期内还是要靠各种效果没那么好的鼓励政策。长期来看,可能还得指望达尔文的上帝。
每一代人里,都一定会产生一些导致生育意愿增加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会让宿主生下更多的后代。最终带有这些突变的个体数量会越来越大,而生育意愿低的基因自然会慢慢减少。最终,人类会演化为即使受了很高教育也仍具有很强生育意愿的物种。
大部分情况下环境是缓慢改变的,所以产生的演化筛也是很弱的,靠的是小数点后面很多位的那一点点优势,叠加无数代之后产生的效果。但生育意愿降低是一个很强的演化筛,所以这个过程并不会像从四肢着地到直立行走那样需要花很多时间。
达尔文的上帝让一群在地上挖虫子吃的动物的后代可以建造托卡马克系统,解决这点问题不在话下。令人欣慰的是过程也一点不残酷。
药理学
最常见药品
生育
在2021年所说,人类未来男性也可以批量生孩子,人造子宫孕育受精卵、只需要初代精子、初代卵子培育。
全功能的人造子宫(by TK)
子宫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容纳胎儿,二是和胎盘结合(着床)。亿万年的演化,让子宫天然地能耐受胎盘的侵袭,并能随着胎儿发育而扩张。然而亿万年的演化也让胎盘天然地不挑嘴。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受精卵未能在子宫内发育,胎盘也可以和身体的其它组织结合。
虽说胎盘只要有个地方着床就行,但子宫之外的组织可能耐受不了胎盘的侵袭,最终十有八九大出血。所以某种意义上其实不是胎儿需要子宫,而是母体需要子宫。当然,如果母体好不了,胎儿肯定也好不了。对于人类来说,如果发生了腹腔妊娠,胎儿存活率只有 1%。但反过来看,胎儿即便在这种意外情况下也能有 1% 的存活率。
提到“人造子宫”,也不一定就要往闪烁着 LED 的塑料和不锈钢制品上想。目前用转基因猪给人提供移植器官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例了。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研究让人类胚胎在猪的子宫里发育呢?这显然是距离更近的技术路线。
远期来看,狭义的人造子宫也并不渺茫。目前直接研究这类人造子宫的团队屈指可数。估计伦理原因还在其次,可能金主们觉得一二十年内都实现不了,难以回本。但这应该不会导致人造子宫技术一直发展不起来。因为与之相关的基础技术在别的领域也需要用。
比如,人造子宫相关的一项重要技术是体外灌注。但体外灌注也是器官移植领域的重要技术。器官摘取后,通过体外灌注给其提供氧合、清除代谢废物、管理红细胞压积等,就可以大大延长器官在体外存活的时间。另外体外灌注相关的一些细分技术在临床急救中也有用,比如 ECMO。所以目前相关研究一直在开展。
那么,假以时日,在各项基础技术都发展成熟后,用干细胞培养出一个子宫,再通过体外灌注模拟母体给子宫提供的各种代谢机制,这条技术路线是不是还挺可行的?
关于避孕药(by TK)
纪录片《口服避孕药究竟有多安全(The Contraceptive Pill: How Safe Is It?)》,全长一个小时。剪了其中几分钟对 John Guillebaud 教授的采访。里面有几个要点:
1、传统吃三周停一周的方式避孕有效性 91%,连续服药的避孕有效性为 99.7%。
2、连续服药的用药量比传统服药方式更小,还能避免痛经之类和月经有关的问题。
3、上世纪六十年代制定吃三周停一周的服药方式不是出于科学,而是为了让公众和罗马教廷更容易接受避孕药(虽然最终罗马还是宣布避孕药违背教义)。因为人们认为阻止月经不符合自然规律。
4、因为连续服药只需要更小的药量,所以并不应该把现在吃三周停一周的避孕药连续服用,而需要药厂推出相应的新剂型。
如果觉得纪录片也不可信,还可以去看英国的性与繁殖健康委员会(FSRH)2019 年更新的《复方激素避孕药指南》:网页链接https://www.fsrh.org/standards-and-guidance/documents/combined-hormonal-contraception/ 。这一版更新中指出:短效避孕药可以每日连续服用,无需吃三周停一周,连续服用不会增加健康风险,通过停药来模拟经期没有意义。
“宫颈糜烂”曾困扰了无数女性,什么中药、抗生素、超声、红外、电切、微波、激光、LEEP刀,各种治疗。2008 年,国内的医学教科书修订内容,终于明确了“宫颈糜烂”是一种不存在的病。然而大多数医生都不再做出宫颈糜烂的诊断则又用了很长时间。
医学是科学。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接受新的证据新的结论,可以自我更新完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容易接受新东西。六十年前人们接受避孕药也并不容易。讽刺的是,当年为了让人们易于接受避孕药所采取的服用方式,今天想更改,也很不容易。
关于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诱发因素,主要有:吸烟、饮酒、辛辣、不适当性活动、久坐引起前列腺长期充血和盆地肌肉长期慢性挤压、受凉、疲劳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特异体质。
关于锂电池保养
根据多类资料比对,基本认同对锂电池的分析。
https://qianling.pw/battery/
关于房
好房子好地像资产,不好的房子不好的地像(随时间归零)期权。
在2021处于 上班阶段节点;早前的购房计划节点。 当时判断房地产情况:
一、如果要购房,在北京等国际化城市核心区域(预计顶级位置数千万,暂时无资金)。
二、不买房(房地产和个人情况,1、制度不完善,2、投资回报率低,3、不是刚需、有替代选项,4、学区房不是唯一解,5、地理位置未确定,6、税收,7、人口结构、生育率,8、其它,9、相信个人判断)。
到1/3,头部城市一般房普通人10年收入
为什么买房?
假如在国内上学?
2010年后房子质量在50年之上
15年换一次新房
买二手房也不可掉以轻心
关于房地产(by 奇帆)
拐点:
第一个指标:大家基本认为14亿人口是天花板,因为人口逐渐在减少。
第二个指标: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5%,几乎等同于欧洲、美国的75%,中国的城市化率实际上是把农村里的青年人和中年人抽出来,再增长的话5-6%到头。
第三个指标:中国的老龄化已经达到20%以上,到了2030年会达到30%以上,甚至2050、2060会达到40-50%都有可能, 老龄人越多需要的房子就越少,反而死亡的人越多会退出许多房子来。
这三个指标都会影响住房结构,对新房子的需求会大幅下降。
第四个指标:中国房地产商手中造好的房子,一年以上没有买掉的有6亿,这就是一个库存,中国老百姓买下的房子没有住的,即投资房占比20%,中国总的房屋有400亿平方米,90年后以来新建的商品房在老百姓手中的有300亿平米,这300亿平方米有60亿是空关闲置的。
这种闲置每年涨20-30%,5年翻一番,手里有1-2套房子闲置的人在房价涨价的预期下也不怕,房产商房子没有卖掉,但是房子在涨价,他会觉得房子没有卖点反而划算;但是房价如果不涨了,这个库存就会造成积压,需求会大幅萎缩。
第五个指标:整个中国目前人均住房,19年统计时48平方米,到了2020年已经涨到50平方米。全世界发达国家里,欧洲、美国50平米人均就是天花板;40年前我们人均5平方,现在变成50平方,上了天花板。这个再空洞的需求,想泡沫化的需求都泡沫不出来了。
第六个指标:年度的投资,2000年时1亿平米,到了2010年是10亿,到了2016-2017是17亿平米,这17年里面造房的建设量涨了16倍。20年翻了4番,也是个天花板了。
2020年,全世界新建的房子就是20亿平方(除中国之外),而中国就造了17亿平米;接近全球的一半。中国只占全球人口的20%凭什么要造全球将近一半的房子,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50平米,天花板的水平。国内房地产市场已经没有任何高速增长的内在需求了。
三个指标是人口指标在吐出需求,三个指标是人均居住面积和建设量都严重过剩。
第七个,中国的土地价格和房地产的价格,翻了四番,上海最贵的地方衡山路那时候的房价是6000多块,算7000块。涨了20倍的话也是14万每平;在北京王府井最高的地段,你用20年前去计算,现在总归也是16倍以上;现在你讲新疆、乌鲁木齐二道桥2000年时是700快一平方,20年后一万几到两万每平米了。全国在原来的基础上,20年翻了四番,土地价格每亩从100万,变成1000万,变成2000万,也是十倍十几倍的涨;当一个地方二十年翻四番的趋势存在的时候,所有房产商都会囤房,那怕造了房子卖不掉,过个5年也能卖掉,所有大家都不怕库存,不怕规模,然后拼命的融资贷款,这个规律前面20年一直如此。
第八个指标,危旧房改造的指标,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也差不多了,没有这个需求了。
第九个指标,城市的学校、医院也到头了,现在大学过剩了。80我们大学生在校生的占地,人均只有10平米,教育部当时定了一个制度,大学在校生,人均学校占地50平方米。现在真个中国 3000多个大学,人均50平方已经到了。所以也不需要再扩张,也不需要变成4000所大学。教育公共设施也到头了。
第十个指标,金融,房地产金融;中国的房地产商负债率都在90,你总不能零资产。房地产商的杠杆从10%、20%到80%、90%的负债率基本上也上了天花板,在过十年也不会变成105%的。
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举债,还是公共基础设施,还是就成改造,还是房地产的四、五个指标,还是老年化城市人群,这个概念到这,可以这么说,新阶段,新常态要出现了。
现在我们说房地产出现困境,有人把他归结我们是我们地方政府呀,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过头了,太集中了,太厉害了,把它给打压了,这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是不对的。
你要从终极的供需求关系,这30年的演变来看,它不是政府调控过头,造成现在的困难,因为房地产上1985年1990年,或者1995年,或者2005年到2010年,他们都是这么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当时不破产,现在这些龙头企业集中破产呢?就是当你这样的行为方式,在90年代末,新世纪初到2010年,在扩张的时候,在5年翻番,10年翻两番的势头下,他们的高举债,高周转,超级大盘炒地皮,造楼盘都是可以循环的。但是到了这会儿,你继续一根筋的按照这个逻辑来你就要碰壁了。这个就要做理性的分析,客观形势。
那么下一步今后5年,10年,中国房地产开发的新常态,房产商运行方式的新常态,就应该出现5个调整。
第一, 一定要明白全世界的房地产商,包括欧洲、美国的房地产商没有超过50%的,香港的房地产商全部的负债率不超过40%,中国到了80%、90%。是过去的这个三高:地价、房价、市场需求量,20年翻了三、四番,那么一旦这个需求没有了,它们就会进入到一个新常态,负债率会从90%到80%到60%,50%甚至40%。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三条红线,负载率不高于70%,是因为他们都在80%,90%,我们提了个70%。等到它们自己一旦要降下来,70%也挡不住它,它自己会往50%,40%上降了。这是一个。
第二, 高地价的买地,大楼盘的造房,造成大量库存的这种状态会收敛,会事实就是的根据市场需求结构性的开发,
第三, 就房产商跨界,又搞金融,又搞商业,又搞制造业,觉得房产商赚了钱以后,就可以到处去搞的,这种术业有专攻,它们就不再胡闹了。这个方面也会收敛。
第四, 房产商乱生子公司,房产商多如牛毛,这个状态会减少,中国房地产公司独立法人的有9万个了。那么我们9亿城市人口,1万人一个。那么整个美国的房产公司,法人登记的。造房子开发房子的开发商没超过500个。中国的开发上比全世界的开发上加起来都多。以后中国的房产商用不着这么多。有1万个不得了了。今后十来年,9万个房地产商会变成1万个,法人登记里不断注销,有的是倒闭,有的是自己转行,关闭等。
第五, 房产商的卖房,就不是那个造100万平方米,卖100万平米的大周转,以后就可能变成了造50万平方米,有25万是商品房卖掉的。有25万是商业性的租赁房。就变成商住,长租公寓销售。面对资本金的变大,恰恰是商住两用,他就变成了负载率就下降了。什么概念呢?一旦是租赁,它的租金就可以去发ABS(资产支持证券化)债券,REITS债券一发,资产市场的债券资本就来了,覆盖它一半的资本。然后银行的贷款,造房子,卖房子又产生一半的资本,反而变成了一个均衡,
这个五个变化,会是今后房地产常态的经营状态,所以你一点不要担心,这一次的房地产阵痛,这个阵痛恰恰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到了这一步,必然带来的一个拐点,拐点过后是房产商良型循环的开始,而且这个开始不仅仅是靠政府约束。政府约束是一个导向,政府哪怕拼命的约束房地产开发商,房产商还是5个炒,5个大周转。到了土壤转轨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转到我刚才说的五个状态,政府在旁边又正常的进行引导,这个时候真正房子是拿来住的而不是炒的。良性循环这个土壤一到位,我们今后十年的房地产状态就会进入良性状态。没有这样一次痛苦的阵痛,房产商的行为方式是转不过弯来的。
房地产未来的投入量会逐年消减,同时房价增长的幅度会低于gdp的增长率,跟以前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这个势头就拐过来了。并没有说他5年跌一半,10年跌两半,没这个概念,因为房产总有折旧,折旧的话我们如果有550亿平方米,每年折旧2%或者1.5%,差不多折旧就是10亿平方米,你不要去造20亿平方米,这个时候形成的课循环的持续的状态,就是以折旧状态为平衡,宏观来说有个大体平衡。
我们现在对眼下,对房产商崩盘也好,或者有一些暴雷也好,由于房地产的形势出现了拐点,他怎么适应,一下子怎么办呢?大体上应该这么说,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占gdp 5%-10%的分量,增长可以影响到你10%,负增长也影响你10%,一上一下就是20%,所以房地产是支柱产业要稳定,第二房地产也是民生产业,中国老百姓的财富60%是房产也该稳定。第三房地产是半金融企业,里面大量的按揭贷款,它崩盘的话对金融机构也是问题。第四房地产还和大量的供应链上的工业企业相关,它是龙头产业,带动几十个工业的销售,产品,消费品。
追求房地产产业的稳定,不大起大落,就是在限制土地价格,房产价格,建设量炒作翻番。对政府来说,当下呢,对这些困难的房产商我们不是简单的要去救,一旦它要崩盘,它的债务就实际上进入破产重整的保全。他的资产不是房产商的,是债权人的。这个债权人包括银行,包括非银行或者老百姓,集资款的债主,也包括老百姓买了按揭贷款的房子,还没有拿到房,他也是个债权人。还有许多施工队,施工欠款。如果简单让它破产,造成社会震荡,所以怎么样使得它软着陆,就要用重组的办法,重组是一切危机中解决危机重要的软着陆的一种方法。
这种重组有5种:
第一:大型的房地产商,出了问题的房地产上自救,自我重组,壮士断臂,保存最主要的一个机体。不使得整体上瘫痪。
第二:优势的房地产商,没有出问题的房地产商,去收购,兼并、重组出问题的房产商
第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也可以拿出它的资本金成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到那些优质房产商去收购兼并。
第四,地方政府也可以拿出一定的钱,把过去10年5年批租给的房产商的地可以根据现在的市场行情,打个折回购。
第五、房产商库存的房屋,政府也可以回购一部分,回购的中低端的成为保障房,中高端的成为人才房,这也是一种。
总之,五管齐下,那么为了稳住局面,这个五个渠道进行重组的时候,当然要资金,这种资金国家可以专项债,或者专门的贷款,这种债务不放在三条红线里,算体外循环。
平稳落地,软着陆,房地产商也好,政府的调控方式也好,都会随着新的形势,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关于住房攻略
非1、2层
无情侣、人数
漏雨
采光
热水
窗户防风
风声噪声
高架桥噪声
窗外修建,闹市
室友性格人品、卫生
卫生间物品摆放、数量
鞋子数量
烟酒痕迹
暖气质量
之前租户的水电燃气费用
其它费用
自来水质
小区社区人文
租房要点 https://github.com/soulteary/tenant-point
疏通管道(by TK)
管道疏通剂主要有两类。一是酸,主要成分通常是柠檬酸,用于日常清除水碱尿碱。二是碱,一般主要成分是烧碱,用于清除头发、粪便、油垢等有机物导致的堵塞。
对于抽水马桶来说,平时可以定期用酸性管道疏通剂进行维护保养,降低发生堵塞的概率。万一堵了,先试试皮搋子,不行再用碱性的管道疏通剂。还不行,再试试手摇式的管道疏通器,基本上没有这个搞不通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疏通器用完后清洗的时候一定很恶心——别忘了,咱们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且电商和物流发达。手摇式疏通器十几元就能买到,还包邮。不愿意洗的话就当是一次性的,用了就扔。
关于旅游
何为旅游:探索
何为美好的旅游:探索本身
何为探索:实践
何为良好的探索:良好的实践本身
去城市旅游,不只是把城市东西带走、不只是玩一下,考虑与城市留下什么、影响什么、贡献什么 -by tom0li
旅游可以数字化,比如可以看
游记
https://byvoid.com/zhs/
摄影图片
https://camarts.app/?bN
https://luolei.org/
摄像头 动态视频
https://www.skylinewebcams.com/
艺术展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explore
游戏
韩流综艺游戏、元宇宙游戏、主机游戏
VR等多种R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O5ygba3vsJG9IeZLndaTQ
科幻小说
小说里的想象力,人类可以走到哪里
纪录片
拍摄Vlog Plog
地球脉动
蓝色星球
生命
人类星球
非洲
大猫
南太平洋
绿色星球
我们的星球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
狩猎
王朝
旅行歌曲
历史歌曲
世博会
各种展览会
Google earth
星际旅游
3A游戏
商务部指南
详细介绍各国及城市 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index.shtml
and so on 资源
画作为什么值钱
画一幅画,对于作者没有转变为流通的货币前只是一幅画 0$。当形成共识时便有了交易,一些人热爱画,热爱收藏画,喜爱这幅画便花钱买它,假设花100$。一些人出于民族情节,这是我民族像太阳的一样的存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作品,愿意买画。另一些人出于投资、货币保值的目的也愿意买画并出价10000$,民族人士出价20000$。一些人出于社交目的出价2000000$(一个是批量全民、一个是定向小团体或单人)。一些人出于高人一等的目的,谈论艺术,在贵族圈赏画谈画,出价20000000$。一些人出于old Money目的,购买花费2000000000$。一些人出于洗钱目的。一些人出于贿赂目的。一些人出于政治目的。……
画作和雕塑建筑类似都有载体,但和舞剧戏曲戏剧音乐歌剧不一样。
唯一性,画有假画,音乐复制没有假音乐一说。
舞剧戏曲戏剧音乐歌剧要请人到现场演示(录音机不可以吗,活动需要真实复现,更符合人类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比如演唱会和mp3、比如知名教授现场演讲和现场放mp3、比如远古人类与外界交流和远古人类看到听到mp3),画作可以活几百年不一定需要作者到现场。历史的舞剧戏曲戏剧音乐歌剧原来的面貌大部分失传,留下的是文字记录版本不能完全还原,画作相对还是那个画。现代技术把舞剧戏曲戏剧音乐歌剧以音频视频大范围低成本传播,画作的传播和载体也有所改变,单独的图片使人丧失了嗅觉触觉,丧失了绘画者的创作环境。 画作使人撇开声音 真的吗
画作集金钱于一身而又把金钱分解出来,舞剧戏曲戏剧音乐歌剧开始即分解。
灾难计划
1 小灾难
破产
获得水、食物、能源或交通的中断
失去住所
事故伤害
故意伤害
使人衰弱的疾病或死亡
2 大规模灾难
自然灾害
工业事故
社会动荡
经济危机
大流行病
恐怖主义或常规战争
3 解决困难的灾难
致命疾病
极端天气
极权主义技术反乌托邦
全球热核战争
决定杀死所有人类的机器人(这时sec的力量有了释放的地方)
无礼的外星人
生态系统崩溃
宇宙星球碰撞
Something with magnets (The Core, One Second After).
https://lcamtuf.coredump.cx/prep/
https://www.jefftk.com/p/disasters
http://www.ggj.gov.cn/zwfwdt/zlxz/xzzxrfdt/201207/P020171207453341788605.pdf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40707515499405
非常时期囤货手册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c93ax4Uog_CHTOLBKpKLNCUtZYwacGbXm8OP3Fh810
关于短期停电物资准备
- 照明与取暖:蜡烛、打火机、电灯、酒精、棉服衣物。
- 电源:太阳能充电板、备用电源、充电宝。
- 储备水:水桶、保温杯、锅具。
- 工具箱:螺丝刀、斧子、安全绳、手套、扳手、长线插排。
关于未来安全
以后占据人类大量时间的虚拟世界,研究脑机安全、云基础设施安全比较有趣。
关于金钱观
一些人认为在追求钱
钱的实质是资源
资源分类
物质资源
社会资源
文化资源
资源的实质是资源带来的价值
资源是带给自己和家人和接触的人的资源
资源价值的实质是满足需求
需求分为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
满足需求的实质是生存问题
生存的本质是做事(劳动)
做事我也认为要梳理一段时间最重要的三件事,把三件事具体细化。
对于赚钱不感兴趣,不是说我很富,我估计是我班最穷的人之一。不应该只是为了个人的美好生活为了赚钱而赚钱,重点不在赚钱,在于做事,在于做自己的事业。
年轻人对你说:你对钱不感兴趣,你还年轻不知道现实社会,其实钱是在我金字塔架构中的一个分支而已,不是最上层,不是最主要的。这是钱的位置。然后是要指明道路,这是问题的实质,而不是说要赚钱,要看看钱后面的东西,并实现钱的价值,平静的生活。
一些人在他们的路上,有些人是要照顾好小家,赚钱养家;有些人是发展家族;有些人是要让人类生存下去,推进人类发展。位置不同,各有其事,承载不同而已。
谈赚钱与个人发展:众所周知,很多人做事情就只是为了赚钱,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一心一意只为了赚钱,会严重限制个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改造不满的世界(前提是已解决温饱)。
关于现金流
1、固定收入,解决基础生存问题。
2、大额资产,通过科学技术、信息舆论、组织方式、资本,解决生产力和效率问题。投资收益。
关于市场预测
历史预测:
2、预测 BTC 趋势
3、预测 2017 - 至今 TSLA 股票趋势
4、预测 AAPL 股票趋势
5、预测 AI大模型趋势相关股票出入场时机
6、判断 2021 - 今天中国宏观经济,因个人原因未判断2021之前的宏观经济。2017节点2012节点2007节点1987节点。判断中概股应离场不入场。
7、预测 2024.10.1 开始,BTC 起。
8、预测 2025 BTC 高峰区间 $150000 - $200000。
9、预测 未来几月 MSTR 股票峰值 800 - 1000。
9、预测 2025 GOOGL、AMZN 股票趋势。
10、预测 长期看好 NVDA、TSLA 股票趋势。
MEME
加密货币
硬件
模型AI
Web3
能源、交通
医疗
银行
军工
政治制度变化
宏观经济
金融点
关于消费
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个人的判断标准,以这个原则或规则加以判断。
消费或被消费自己体力脑力及附属品,与自己而言是什么。
多种功能需要吗;绑定文化;社会群体认同;绑定商品特性功能真实性。
个人消费原则:
反问真需要吗?暂时性还是长期,暂时性的服务暂时性的需要?长期性的服务暂时需要?
目的是什么?不贪不多要;产品或服务参考已有反馈信息;是否达到预期?商品或服务价格组成是哪些?
商品或服务历史是什么?演化过程?
消费贵的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by 政治课本
关于勤俭节约
- 如果感觉勤俭节约有困难,可以看看近百年历史,看看现在的非洲、中东、南亚次大陆平民生活。
- 体验艰苦生活、经历艰苦生活。
新加坡
http://www.mofcom.gov.cn/dl/gbdqzn/upload/xinjiapo.pdf
美国
自由科技,这是两个词。
自由带来一系列创新,其中有设计社会的制度创新,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效的社会调节。
职业
知己知彼
爸爸
情绪和内心
亲爱的宝贝,今天爸爸想和你聊一个话题,“情绪和内心”。
爸爸也是突然间想到了这个话题,但却深感这个话题很重要,而且有很多珍贵的内容想和你聊。
在爸爸将近20年的接受外部育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历程中,可能80%以上的时间都是用来学习和研究外部世界的,而真正用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改善自己内心的时间少之又少。尽管分配的时间少了很多,但却越来越让我觉得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和调整甚至一点也不比学习客观外部世界更容易、更次要。甚至如果想要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与认知,了解自我反而是一道必须通过的屏障,否则将很难与这个世界相适应、相融合,更不用提能够超脱于客观世界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和审视这个客观世界了。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实并不难。一方面有大量的学者和专业人士已经在慢慢的人类历史中编纂了各类可供学习的书籍,只要你能始终保持着对客观世界和人类本身的好奇心,是可以慢慢了解和提升认知的;另一方面从小到大的所有常规教育也都主要是以研究客观世界为依托而展开的,数理化自不用多说,甚至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类学科也都是以研究群体普遍现象为主。如果你不能抽时间将精力从研究客观世界转移到研究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真正的感知自己、认识自己,更不用提去调整和改善自己了。
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在今天的对话里讲了,咱们今天主要讲讲如何开始感知和认识自己,至于调整和改善自己也只能由你自己来完成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对某一件事特别生气,甚至无法理解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使事情发生的人都是傻子、神经病吗,我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事和人;亦或,遇到了一件事情让你特别伤心,无论是与爸爸妈妈吵架了,还是与朋友产生了误会,还是丢失了某一件特别珍贵的东西,会伤心的没有心情吃饭,也会伤心的以泪洗面,脑海里全是各种好的坏的画面;亦或,看到了什么新的科技产品或者听到了什么新闻,让你感觉特别吃惊,难以想象竟然还有这样的东西和事情存在,简直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力;亦或,你做错了事,害怕被人知道、更害怕被人责罚,也可能害怕爸爸妈妈骂你,总之你似乎不敢承担相应的后果,让你陷入了恐惧之中;亦或,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好感,讨厌到了极点,看着就烦,听到了就恨不得上去踹两脚;亦或,收到了一份梦想的礼物,得到了谁的赞扬,做了一件好事被奉为榜样时心里的欢喜和快乐……
回过头来看,上面这些情绪可能是你每天都会经历的,你对他们如此熟悉,似乎他们时时与你相伴从未离开。不知道你是否抽时间仔细的看看他们的样貌,面目狰狞的“生气”、一蹶不振的“伤心”、瞪大双眼的“吃惊”、低头不语的“担心”、一脸不屑的“厌恶”和笑弯双眼的“快乐”。尽管看不见,但他们与你的四肢、大脑一样,都是你的一部分。“你”不仅包含了物理上的身体,更包含了那个有性格、有情绪、有价值观的精神上的“你”。
认识自己的内心,我觉得可能首先就需要对情绪本身有所了解,进而了解自己的情绪是如何被外界影响的,是哪些脑海中默认为正确的观点让你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产生了情绪,以及哪些情绪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健康和环境的,哪些情绪在什么情况下是有害健康和环境的。上面提到了六种情绪,欢喜、愤怒、哀伤、惊奇、恐惧、厌恶。这几种基本情绪中,从通常的意义上来说,似乎只有欢喜一种情绪是能够让人感到快乐的,其他几种情绪要么中性、要么都是让人不舒服的。所以你看看,要想过一个快乐的人生多么的不容易啊,让人快乐本身就似乎比让人难受更难做到,哈哈。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让人不舒服的情绪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坏事情。比如愤怒,人只有在价值观清晰、对对与错有自己判断的时候才会愤怒;比如恐惧,它能够让人避免做错事情,让人能够知道退缩、避免伤害。甚至哀伤,他可以将强烈短时的打击通过延长时间、降低强度的方式使人度过难关、避免崩溃。
研究情绪类的书籍也有很多,你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研究研究。同时总结一下自己发生某种情绪时候的环境和原因,以及自己的反应和表现,以及自己情绪的表达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有可能是否可以调节当时的情绪,调节之后会不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爸爸不是并不是要你去限制情绪的表达,而是希望你能认识到情绪的重要性,去感知他、认识他,不断尝试着去影响他,而不是让情绪全凭本能毫无节制的释放,那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给你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事业发展、人生旅程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对情绪的认识和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冥想”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哪怕每天只有几分钟、十几分钟的冥想都可以让你感觉到内心的安宁,感受到情绪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冥想”的时候会让你有一种超脱自然,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客观世界的感觉。在冥想的时候,似乎你在独处,但又似乎你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这种方法会让你保持很好的身心状态,从容平和的面对各种复杂的外界环境。总的来说,你需要通过认识情绪来超脱情绪本身,从而避免让自己陷入情绪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进而调节应对不同事件时的情绪反应,让情绪中有益身心和生命的部分充分发挥,让情绪中对身心健康充满破坏性的部分更少的起作用,最终达到价值观和情绪反应相一致,让自己不断享受生命之美的目的。
说完了情绪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想在精神世界中更多的讨论的话似乎要晋升到价值观的层次了,涉及到不断反复思考脑海中固有观点的正确性。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了,就不再多说了。不过有一点与认识情绪同样重要,那就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听起来感觉好像有点怪异,但大多数人都很难完全接纳自己,尤其是不能接纳一个“不完美的自己”。人不是神,不是万能的,那么就一定会在知识储备上、逻辑分析上以及方法执行上存在很多缺陷,甚至会出现一些失误和失败。当失败出现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变得沮丧、生气,进而选择什么也不管了、无所谓了,或者选择责怪他人、责怪客观环境。这些做法都是消极的做法,是由于没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导致的。要勇于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所以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问题本身是可以总结和改善的,只要勇于面对问题,下次改正就可以了。除非问题太严重,已经没有改变的机会了。即使那样,也只能承担结果、承认错误,而不是一味的给自己找借口、推责任。那不但不会将自己推脱的一干二净,反而会影响自己的成长,陷入一种维持“完美自我”的困境和假象之中,痛苦并充满警惕和恐惧的活着。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无知和缺陷,认真的分析和总结自己的失误,勇敢的面对和迎接新的挑战,路就会越走越顺。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荆棘、会有各种顺境和逆境。包括学业上的钻研啃读与受挫,感情上的分分合合辗转反复,事业上的抑扬顿挫、关系处理,家庭生活上的磕磕碰碰、闲言碎语。爸爸并不指望你能没有任何坎坷,唯希望你能客观的看待这些事情(他们都是你人生的组成,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能在遇到这些坎坷的时候能够通过前期建立的强大内心来抵御他们对你的打击,不论什么样的逆境都能保持开放、乐观、坚强的精神状态,热情的享受生命之中的快乐和美好。若能如此,爸爸就真的很开心、很放心了。
说话
亲爱的宝贝,在与人的交往中最直接和常见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就是说话了,虽然在《边界》那篇文章里爸爸其实已经将“说话”的边界介绍的比较详细了。但最近始终觉得还是没有突出“说话”这项行为的重要性,因此希望借这篇文章再跟你聊聊“说话”这个话题。一方面是希望你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充分的意识到“说话”真的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沟通方式,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甚至远超你课本上学到的任何一门知识,提升你对说话这个能力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希望你能不断的理解和练习“说话”的基本技巧,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不断提升“会说话”的能力。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会说话原来对一个人能否体验“快乐”的情绪和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如此重要。
好了,进入正题吧。首先咱们聊聊说话这种沟通方式的本质以及重要性吧。说话本质上是表达自己思想、认知、态度、计划、品行等等的沟通方式。也就是说你从一个人的话语中其实可以了解关于这个人非常多的信息,他的价值观、情绪状态、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行为预测。因此其实一个人真正关注和学会控制自己说话的能力是从他懂得听取别人的说话内容开始的。当一个人从别人的谈话中开始试图了解对方的各种信息并进行梳理和总结时,给这个人最大的触动不是对别人了解的有多么清楚,而是突然间会有一种恐惧,原来一个人的言语可以暴露这么多不经意就泄露的信息和内容。然后才会使这个人开始思考“说话”该注意什么、边界在哪里、什么情境下该说什么话、哪些话永远也不能说、哪些话对任何人也不能说……人们在吃尽了“说错话”、“乱说话”的苦头,感受到了“说对话”和“会说话”的好处后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说话”的能力对人生幸福原来如此重要,远远超出任何一门课程和知识。
再说说我所不完全赞成的社会上常见的一种关于“说话”的观点,就是“多听、多看、少说”。你常常会听到长辈或领导教育、训斥和批评晚辈、下属的时候会拿出这句话。这句话不能说全错,但也至少错了一半。在你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对周围的权力架构、人际关系、团队氛围、个人能力、工作流程、团队价值观和主要问题不了解的时候,确实需要多输入,即多听、多看、多思考、多问自己问题并收集相关信息,少发表评估性、评价性的观点和言论。因为这时候你并不了解整体环境和问题,那些你自以为正确的观点和思维都不一定是对的,客观的环境和情景不同的情况下,要先学会倾听和思考。但是当你已经进入一个环境、组织有了一段时间,对外部环境、权力架构、人际关系、团队氛围、工作内容和流程等等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关于当前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都有了成熟的、系统的思考之后,你还要秉持“多听、多看、少说”的原则就大错特错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机遇、对恰当的人说出恰当的话,而不是一直沉默不语。当然,难也就难在了原来说一句话之前要有那么多“恰当”出现才能说。所以说话之前要先观察吸收信息、总结思考,等待好的时机出现再说。而不上来就胡言乱语、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更不是一直沉默不语。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说话”与“不说话”的目的吧。有些人先天就有表达欲,其实爸爸觉得你也是一个爱表达的孩子,那么对于渴望表达的人来讲其实最难的是“不说话”。因为,说与不说是个动作,只是个过程和工具,说不说根本不是目的。不要把说话当作目的,好像见了谁就必须要说话,不说话就觉得尴尬。人与人之间的最好的关系是信任。只要你们两个人之间有了信任,说不说话都不重要了。哪怕两个人坐在一张桌子前面面对面喝着咖啡,相顾无言却心安愉悦,才是了解和信任到了一定深度的关系。说话其实也是有三个阶段和境界的,第一个阶段是在年轻的时候(最多30岁,最好在22岁大学毕业之前),要尽量多表达、多说自己认为正确的话、多犯错、多感受别人对你的反馈(无论是好、是坏)、多倾听别人的表达并努力从对方表达的信息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慢慢的在别人的打击甚至嘲讽和背后风言风语中,你就会知道说话的边界在哪、什么情景该说什么话、哪些话绝对不能说、每个人说话能力的强弱如何。第二个阶段,就是你在总结了各种说话和表达的经验、教训之后,就会开始思考说话是什么、为了什么、有哪些技巧、如何表达等等,然后有意识的在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场景去控制自己并训练和锻炼说话的能力和技巧。第三个阶段,就是你不但清晰的了解了说话的目的和意义,也熟练的掌握了说话的时机、方式和技巧并运用自如,开始享受“会说话”带来的好处和变化。
往下,再聊聊“说话”和“不说话”的两个作用。
第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自己。
首先你要保护自己的关键信息不会轻易的泄露出去。对不熟悉、新认识、潜在对手等等不能泄露太多自己的私人信息,如家庭成员、身体隐私、重要价值观、急切需求等等。要知道,你的急切需求、核心价值观等关键信息都是可以直接影响你思考、决策和未来行为的。向不了解的人透露这些内容,就相当于给了对方操控你的一把刀,在思考意识方面缴械投降了。这个世界好人是绝对少数,不要对人性抱有太高的期望,更不要对陌生人有天生好感。你的生活环境是被保护的很好的非常理想的状态,而这个世界远不如你的生活环境那么美好和安全。但对一些基本信息,为了建立信任,是需要告诉对方的。比如姓名,基本的学习、工作背景和兴趣爱好。
其次,要始终记得一点,如果你觉得你有一个需要保密的信息(无论是你喜欢哪个人、有什么特殊癖好、个人隐私、私密关系、工作中正在准备离职跳槽等等)就不要对任何人讲,记住是“不要对任何人讲”,除非这个人必须知道。活了这么多年,我深知,这世界是没有人能守住秘密的,包括你的亲人、家人、闺蜜、挚友,更不用提什么领导、同事、同学、室友了。并不是人性本恶,而是他们绝对不会像你一样那么重视你的“秘密”,而且“为别人保守秘密”也不是人类的最高价值观。所以当守秘密与其他价值观相冲突的时候,如利益或想和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那么你的秘密就成了他们交易的对象。保护自己信息的第二个方式就是永远只传递有用的那部分信息。即说话的时候,只说“边界”之内的话,也就是“对建立信任关系有益”、“职责和责任范围之内的话”、“理性的有逻辑和思考的话”、“情绪可控下说的话”以及“对话内容是否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对于那些能够破坏双方信任关系、不是你职责范围、胡言乱语没有逻辑、情绪失控和与自己未来目标无关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说”。
再有一个,就是不要因为突然间的情绪失控放狠话、说大话、瞎承诺。酒后非常容易控制不住自己,说出对领导、长辈、朋友和亲人不尊敬甚至侮辱的语言,也容易对他人乱许诺;在配偶、晚辈或子女犯错误时侯也容易控制不住情绪说出侮辱对方人格、智商和道德的话语;在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更是容易破口大骂甚至喊打喊杀;再有就是人在年轻的时候(30岁之前)都自尊心极强、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和侮辱,当自己感觉(事实并不一定)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领导和同事的打压甚至侮辱,便立即起身反抗,大放厥词,把什么领导都是王八蛋、同事没有好东西、不行老子就不干了等等这样的话放在嘴边甚至见人就说……这些都是极其愚蠢和没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想做些决绝的事情,比如断交、离婚、辞职、开除别人甚至打击等等,也没必要在做之前就说出来,这样做只会增加别人的反感和戒备甚至是提前做好退路和反击,导致你最终无法实现目标或是实现了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你压根不想做这样决绝的事情,那就更没有必要说出那么难听和不留后路的话来,不但对双方的信任和感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最后也会被他人嘲笑你是个打嘴炮的,除了放狠话什么也做不了。任何情况下,不要因为情绪失控对身边的人(亲人、朋友、包括对手和敌人)说狠话,除非形势所迫,舆论压力逼得你无路可走才能这么做。一旦发觉自己情绪高涨、可能会控制不住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爆发情绪,也不是说必须要抑制情绪,而是离开这种环境,找个平和、安静的地方深呼吸、休息一下,甚至可以运动运动来释放大脑中的压力,当然如果无法短时间平复心情,也可以交给时间,让时间来减缓情绪的冲击。不要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任何决定,说任何话。当然,情绪失控不仅仅指的是极度愤怒或醉酒之后,也指极度开心、幸福的时候。极度愤怒和烦躁情况下人容易放狠话,极度开心和幸福的时候人容易瞎承诺(承诺给他人婚姻、幸福、交易;承诺给其他机构不合理的价格、条件等等)。尤其当你发现对方是故意激怒你、压迫你、奉承你,进而使你处于情绪失控状态来做出非理性思考、策略、行为和言语,就更不能上当了。除非你想将计就计故意露个破绽,当然这时候已经不是情绪失控的状态了。
另外,也不要由于“好为人师”的心理而说话。听到别人话语之间有了错误就忍不住要去指导别人,发现谁逻辑有问题就恨不得当场批评的狗血淋头。这也属于控制不住自己情绪而乱说话的一种。“好为人师”是人的本性和本能,所有人无论聪明与否、智慧与否都有这种本能。本能的喜欢给人指导和批评,本能的炫耀自己和贬低别人。当你发现自己处于“见不得别人笨和错”的时候,除非是关键问题、关键时刻,否则就不要好为人师的批评和改正别人。因为这时候你说的话是处于贬低别人的目的,对方可以立即感受到你的态度和动机,第一时间就会建立起心理防线,对你产生敌意,这时候你说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在对方眼里都是错的,对建立信任没有任何帮助。除非在别人意识到某个事情很重要,确实需要你给出意见和建议,或你已经打消了对方的抵抗心里使对方了解了你是为他好的动机并接受了你的动机,你才能去给一些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千万不要好为人师。
最后一点就是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人的坏话和负面信息,除非特殊情况下必须这么做。一是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最后都会传到那个被你批评的人的耳朵里,不要自作聪明以为背后议论别人会不被知晓;二是不要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尤其是在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情况下纯粹图个嘴爽、图个情绪发泄,根本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三是你以为你是在吐槽别人,其实听你吐槽和议论他人的这个人也在评估和评价你,他在评估你这个人是个正面还是负面的人、评估你是否客观和理性、评估你的气量和心胸、评估你的情绪稳定能力、更在评估你是否也会在别人那里说他的坏话;哪怕你对某个人的评价非常差,印象非常不好,也没有必要在其背后吐槽和议论。如果能躲开这种人,就躲开和远离;如果你想处理他,也没必要在背后议论,恰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进行处理就行了。
第二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信任”。关于“信任”的重要性爸爸已经说了很多次了,实在是太重要了。说话的根本目的就是建立信任。因此你讲的话就要围绕如何建立信任这个目标去服务。如果你觉得跟某个人没有必要建立关系,甚至你对他已经完全否定了,那么就不要再与这个人有任何联系和沟通了,因为没有必要说那些情绪性的、不理性的甚至是辱骂对方的话,直接放弃这段关系就行了,说话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对于那些你认为重要(无论是感情、利益等等方面)的人来说,建立信任关系是核心目标。关于如何“获得信任”,爸爸在《获得信任》那篇文章里已经说过了,这里也就不重复了,无非就是“能感动人”四个字罢了。只要你在说话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价值观排序,话语中体现“利他”的动机,理性的表达出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合理的展示出自己的经验、能力和业绩,语言和观点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来证明你言行一致的人品,不断的培养双方的感情和交往,信任的果实自然就会茁壮成长了。
倾听
亲爱的宝贝,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倾听”这个话题吧。上一篇文章聊到了“说话”,你可以将这篇理解为对上篇内容的补充。人长了嘴,要吃要说,同样人也还有一双耳朵,用来倾听和吸收。说是为了表达,表达疑问、表达观点,听则更多的是吸收信息,也有一部分是对外界的反馈。
首先,倾听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没有这些前提条件的存在,一个人是很难静下心来倾听外界的信息,更不用说整理和思考了。相信你也遇到过这些情况:1. 对某些人说话本身就心生反感,感觉丝毫不想听对方说的任何内容,最好就是让对方闭嘴,不要打扰到自己,见到这个人可能就很烦躁。比如对一些自以为是的傲慢自大的人,对他人的观点采取天然性反对,无论你说什么他都想反对你证明他是对的,虽然形式上是咄咄逼人,但其实也是想掩饰下自己脆弱的自尊罢了;比如一些不顾场合、不考虑对象、看不懂形势,张嘴说话的话题和内容都是与当下情景不协调、甚至相互抵触的胡乱说话的人;比如一些逻辑混乱,讲话永远没有思维和重点,而且话题跨度太大且毫无联系,天马行空,说着说着他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什么的人,哪些话题还没有解决和找到答案就跑题了……2. 自己当时情绪低落,心情不好,没有任何意愿想听别人说话,就像自己呆一会。比如家庭生活有了矛盾,影响了工作和学习,这时候无论老师、同事、朋友跟你说什么,你都可能没有任何兴趣想去听。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是一个人能够倾听他人说话的前提就是他在听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绪和心理”基础。如果你是倾听的一方,而且倾听的对象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倾听之前就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防止在倾听的过程中提不起精神、缺乏注意力以及根本就调不起来兴趣;如果你是想让他人倾听,无论是长辈、领导、合作伙伴还是朋友或下属,你也要明白,你想让自己的话或者意思被接收被倾听,你需要事先了解一下他们,是否做好了“情绪和心理”上的准备,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甚至还有诸多障碍,那么你想表达的内容大概率是无法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的。其实这段话也可以引申为,在你发起任何行为之前,首先要做好心理状态和情绪上的准备工作,如果没做好相应的心态调整的基础,尽量不要做出什么行为和行动。
有了基本的“情绪和心理”上的准备和铺垫,接下来就是以一种最佳的心态来“倾听”。在爸爸看来,这种最佳的心态就是:适当的重视。是一种处于80分左右的水平的重视。太过重视会让人产生紧张、急于对倾听内容进行反馈甚至不知所措的行为,导致产生思维短路使思考不够深入和全面。相反,也不能够采取不太重视的心态取倾听,这种心态会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汲取重要内容和信息,忽略了那些关键内容和关键要点。同时,也要避免在倾听时容易出现的两种心理。一是要避免“好为人师”的心理,即在倾听时总是想给对方劝告和指导,甚至连对方的基本信息还没听全,连对方的苦恼、需求还没明确就开始用自己的人生逻辑和信条来教育和劝告对方了。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但没有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也会让对方感觉实在对牛弹琴,甚至都不想再说下去了。二是要避免“炫耀”的心理,喜欢从对方的话语中找毛病、挑错误,不是以发现对方心理诉求和帮助解决问题为目标,而是以炫耀自己的聪明、展示自己的能力、夸耀自己的优越感为目标。一旦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故意挑毛病来炫耀,基本上你们的关系就要被毁了,永远不要以炫耀为第一出发点,而是要以展示价值为核心。
第三,无论是在正式的会议、演讲、采访之中,还是在两三朋友之间的对话、聊天之中,除非你纯粹是了为打发时间,消解一下无聊的时光,否则都需要明白,倾听是一种信息获取,你需要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了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客观的事实、前提和假设、观点和判断,同时也包括对方的目的和动机、逻辑和思维、情绪&心理和价值观等等各个方面。一个好的倾听者肯定是个主动倾听的人,而不是被动的等待着对方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哪怕倾听者一言不发,也只是在给讲述方进行有价值的回馈和引导,而不是丧失主动权的表现。要通过倾听来获取当下的对方在说什么、有哪些事实、前提条件和逻辑,都有什么问题,对方为什么关注这个话题,心态是否平稳、判断是否客观,可以反映对方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需求。需要你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你能做什么,只是听听对方的倾诉,还是他需要你的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你是否能做得到……等等等等。总之,倾听不是漫无目的的出个耳朵,而是主动获取信息的行为。没有收获的倾听除了消磨时间也没什么大的价值了,当然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仅仅为了消磨时间也是有必要的。
最后,倾听的目的。可能你会想,倾听还有什么目的,领导让开会能不听么,朋友聊天能不听么,名人演讲能不听么,无非就是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会说什么、想做什么、会做什么罢了。如果你也是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你说对了一半。在爸爸看来,倾听的第一个目的是获取信息,了解对方的观点、看法、认知,甚至是价值观和排序、利益诉求和方向计划等等。但这都仅仅是个信息获取和输入的过程,而信息获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出判断和决策。也就是说为了你能做出更好、更有价值的判断和决策,才是“倾听”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你通过倾听了解到的所有信息都是你做出未来决策的依据,更是你调整当下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倾听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可以极大的帮助你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而不是帮着你去“好为人师”和“吹牛炫耀”。在倾听的过程中,你掌握了更多的事实信息,了解了各个方面对同一件事物的观点和判断,不断地完善自己认知的同时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方向、规划和策略及方法,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亲爱的宝贝,倾听是一个重要技能,做的好的话对你的人际关系,信息获取,决策判断都极其有帮助;反之,做的差的话,也会非常负面的影响你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影响你获取信息的质量,更会严重影响你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希望你能重视这项能力,不断的在跟别人的沟通中提高倾听的技巧和水平。相信我的宝贝会越来越好。
与领导、老师和长辈谈笑风生
亲爱的宝贝,在你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遇到需要跟领导、权威人士或长辈打交道的时候。但我也发现,尤其是国内的教育、文化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是不会甚至不敢跟领导或权威人士说话的,更不用提顺畅交流、沟通和谈笑风生了。
造成上面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以我自身的经验来看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威权家长教育及“尊师”传统导致的。家长的权威更多的是通过说教、横眉冷对、庄重严肃甚至打骂责备及不允许任何挑战而树立的,不是通过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困难的引导发现和解决、以身作则、提供视野和经验上的意见建议而获得和树立的。同样,一味的强调对老师的尊重,一味的强调服从老师的管理,对好一点有自知之明的老师来说,他们知道孩子兴趣的培养重要,树立学习的信心更是极其重要,也愿意先解决孩子们思想、兴趣和信心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孩子学习能力和成绩的问题;而不幸的是,更多的老师是非常平庸甚至是恶的老师,大学一毕业就从事教师行业,对人极其缺乏理解,也是用一种“我是对你好,你不听话我就惩罚你”等等的方式在树立威信和尊严。导致大多数孩子对长辈、老师和权威产生了心理上的习惯性恐惧,不敢挑战(哪怕是家长和老师错了),甚至有疑问了都不敢问,逐渐丧失了对上沟通的能力。
这会对孩子产生两个极其重要而且负面的影响,爸爸希望你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也能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出现了这些问题。一是见到领导、长辈或老师心理就不自在、甚至恐惧,不敢说话,甚至不想打招呼、很远见到了就想躲开,极其缺乏自信和交流的勇气。慢慢的将跟长辈、老师和领导对话的重心只放在了学习、工作上,其他一概不交流。丧失了对上交流的能力。二是,逐渐的步入“技术陷阱”之中,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学习和技能上,通过不断地提高技能和知识来抵抗自己对上沟通中的不自信和羞怯,认为只要我学习好、技术好谁也不敢瞧不起我。而一旦有一天你发现获得表扬或者升职的人不是你,就会从心里面不服气,认为领导是个垃圾、同学或同事是个只会怕马屁的小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等等,进而恶性循环郁郁寡欢。
亲爱的宝贝,爸爸极其不希望看到你将来像上面提到的人一样,害怕对上沟通,郁郁寡欢,甚至出现心理问题。那咱们今天就聊聊如何跟领导和长辈谈笑风生这个话题吧。
首先,咱们从方法论上逆向思考。问题一,什么是“跟领导、权威和长辈谈笑风生”或怎样才算“跟领导、权威和长辈谈笑风生”。在我看来,跟所有人谈笑风生其实都一样,就是大家在一起聊天聊的很投缘,相互认可,哪怕对某一个观点意见不一致也能相互倾听、理解甚至产生共鸣,或是大家在一起共度了一段美好时光,无论是一起休闲娱乐,还是一起工作合作。总之大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情绪上的愉快,而这种愉快是通过说话和做事产生的。问题二,人为什么会形成愉快的情绪。我觉得要么通过幽默、笑话这种方式调动了人的情绪,要么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好事,要么困惑已久的问题有了答案和办法,要么就是产生了某种共鸣使自己找到了自我心理上的认可和价值感。问题三,如何让领导、权威或长辈形成愉悦的情绪。如问题二所示,你只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方式调动对方的情绪就可以了。聊到这里,其实就已经解决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方法论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操了。
方法一,通过幽默、笑话的方式调动对方的情绪。自我发明和创造笑话虽然可以,但毕竟会耗费很多的精力去研究笑话的原则和形成规律,比如夸张-对比、模仿、讲故事、双关语、misleading、嘲笑(自嘲可以、千万不要以嘲笑他人取乐)等等。上面都是最常用的搞笑方法。重要的是你很难有那么多精力去自己编笑话之类的,因此你可以在平时遇到好笑的笑话就记录下来,做个小集锦,放在手机或笔记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讲出来就行了,非常容易。但是讲笑话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和内容,尤其是对长辈和领导讲笑话,尽量不要用嘲笑的方式,夸张的手法也要慎用。
方法二,如何出现让对方意想不到的好事。这在平常其实很难遇到,但在一些关键时间、事件节点的时候其实是可以操作的。比如对方重视却忘记了的日子,如生日、教师节、重要纪念日,某项工作的重要节点和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些时候,都可以组织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策划一个小仪式、小活动,送个对方在乎的小礼物以表达尊重和关心。这些都会让对方感到惊喜和愉快的。
方法三,关心对方所关心的问题,尽最大努力提供支持和帮助。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遇不到问题的,尤其是领导,他每天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解决企业或部门的重大问题。通过聊天、侧面了解等方式你都是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对方现在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战略方向有疑问,还是团队建设人员组织有问题,还是业务发展业务能力有问题。如果是同外部企业的领导层聊天,就要关心对方的业务主线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聊天的过程中能够多多倾听,找到对方关心的核心问题,多请教,如果还能提供建设性(就是理性、可执行,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聊概念和想法)的意见的话,那你们的对话会异常的深入、坦诚和有效果。聊完之后,对方会对你印象深刻,充满敬重和好感。关心对方所关心的,对方才会关心你。
方法四,让对方产生了共鸣使其找到了心理上的自我认可和价值感。这种情况在日常的对话和工作中非常重要。产生共鸣的第一点是要对对方有所了解,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价值排序(也就是要知道对方重视哪些东西以及这些都被重视的东西的优先次序如何)。这些其实对有心人来说都非常容易做到,1是通过聊天了解对方的经历、做过哪些自认为重要的事情,在做这些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做出了哪些牺牲和选择。聊下来之后你就知道对方看重什么,哪些更重要了。比如爸爸就在工作和家庭之中选择了你,如果有人聊天和我聊工作与家庭的选择,那么他就选对了话题。我可以把自己的经历讲上几个小时,如果他再认可和认同我的选择,那很快我们就会成为好朋友了,无关他的年龄大小。2是通过对方在各种场合的发言、讲话,找到那些重要且多次重复的内容,或通过与其周围人的沟通来了解。这都是很容易获得的信息。了解了对方之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明白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的关键几点是:友好的态度,共同点,支持与配合,认同与认可。说到这里,爸爸要提醒你一下,这里面的“认同和认可”不是指你要违背良知、违背自我意愿一味的阿谀奉承和溜须拍马屁,而是指那些你从心里和价值观层面“确实认可”的东西。在态度上表现出友好,在聊天中不断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共同的经历、兴趣爱好、观点和价值理念等),在对方的困难和问题上表现出力所能及的支持与配合,在遇到与自我价值观一致的观点和思维的时候表示出认同与认可,在对方的成绩和胜利中表达尊敬和赞同,我相信无论跟谁在一起,都能谈笑风生。如果你还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到“恰当而不经意的说出对方心里想说却没说的话”从而降维打击、逆向兼容,使得所有对话都像跟小学生对话一样简单,那就进入更高的能力水平了。
另外,跟长辈、上级或老师社交破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请教一个你确实有问题同时又是对方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在得到了帮助之后去表示感谢和尊重,以及反馈自己获得的收获。建立熟悉和初步联系后,再遇到就不会尴尬没有话题或者想逃跑的心理了。
其实能做到上面这些,你就完全可以自信、大方、毫无畏惧的跟任何级别的领导、老师和长辈无缝衔接了。你会发现,对方想说什么、该说什么、能说什么以及最后到底会说什么都在你的意料、预测和逻辑框架之中。这时候你唯一可能缺少的就是些实战经验,这需要你克服心理上的困难大方的表达,不要怕说错话,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不要怕别人的冷眼甚至冷语。用心的话,不会超过1年时间你就能完全掌握向上聊天的技巧,对你未来的几十年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把所有的领导、长辈和老师都当个人看,是人他们就具有人的基本属性,不变的人性。别把他们看成神仙、绝对不会错的上帝以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什么天外来物。
同时,也请你理解一点,上面的技巧并不是说让你只关心别人是否在对话中感受到了愉悦而没有考虑到你自己的心里是否开心和舒服。这样想问题的话你的格局就变小了。你的自信和愉悦其实并不来自于对话中是否自己说嗨了,聊爽了,而是来自于你有能力完全掌控这次对话,所有的话题、内容和节奏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的愉悦是来自于这种能够掌控一切的自信,而不是来自于对话中自己是否听着顺耳、是否说的兴起以及是否感觉受到了尊重和奉承。
在心理上建立自信,相信你自己,遇到任何困难都能找到办法。跟领导、长辈沟通这种事情对你来说又算什么呢,比做一道数学题不简单多了么,是不是?加油我的宝贝,不要害怕沟通。
丢失的小玩偶
又比如:
上星期去迪士尼时,我女儿在停车场把她最喜欢的小玩偶弄丢了,车开了好久才发现,等我们赶紧回到迪士尼,小玩偶已经不见了。我们在停车场转了半个小时,还是没有找到。
那是她最喜欢的一个小玩偶。自己吃饭时,在小玩偶旁边放一个小饭碗;睡觉时,给小玩偶盖上小被子;上厕所时,要让小玩偶坐上小马桶……她一直说,这个小玩偶能给她带来最多的安全感。但没办法,找了半天还是找不到,我们只好上车回家去了。
在车上,我娃说,我的小娃娃根本不会说话也不会动,否则我找了那么久,她如果会说话,肯定会告诉我的……然后就默默一路流泪。那一刻,我感觉我娃的童年似乎要结束了。但我同时想起了自己,想起我小时候的玩具,变形金刚,恐龙,在搬家时全都被丢掉了。当时的我能说什么呢?只能说,都是我小时候的玩具,我都长大了,这些玩具太幼稚,我不会再玩了,丢掉也无所谓,我一点也不可惜。我也是这么长大的吧?但心里头总有一个洞,一直没有愈合。我决定,自己的经历,不希望我娃再重复一次。
于是我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小玩偶,和太太一起做了一些处理——按照之前的照片,模仿出小玩偶鼻子上的磨损,帽子上的污渍,还捏了上千次小玩偶的肚子,让它不要像新的那样有弹性。一天后,我拿着已经“做旧”的玩偶再次偷偷来到迪士尼,先问失物招领,你们这里有人捡到这个小玩偶吗?——很抱歉,没有人捡到呢。那我能把这个小玩偶在你们这里放几天,这个周末再拿回来吗?——真的很抱歉,我们这里不能寄放游客的物品呢。于是我把我娃的故事跟迪士尼失物招领的人说了一遍,告诉他们,等下周末我来的时候,希望能让我女儿感觉这就是她弄丢的那个小玩偶。他们听完故事,一改之前的为难态度,说,好的好的好的好的,我们非常理解,也很愿意!
于是,今天我们再次来到迪士尼。当然我们跟娃的说法是“去迪士尼失物招领碰碰运气,说不定有人捡到了呢?”我娃一开始一路小跑,让我们赶紧跟上;越接近失物招领处,她越紧张。等走进失物招领处,她已经怕得走不动路了。她说,我好怕没有人捡到我的小娃娃,好怕她会被扔进垃圾桶呀。到了失物招领处,她怯生生地把小玩偶的照片给工作人员,带着七八分不确定地问,请问,你们这里有人捡到这个小娃娃吗?这时候我还挺担心的,一怕失物招领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和我打招呼(她就是我那天送玩偶时碰见的那位),二怕他们像完成任务似地迅速从抽屉里面拿出那天我送来的小玩偶。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刻意了。
但还好我的担心没有成真,工作人员像面对一个普通报失一样,仔细问清地点和丢失时间,以及记录了详细的失物特征,就进屋寻找了。等她从失物房间里出来,手里不仅有那天我送来的小玩偶,还有一个新的怪物电力公司的玩偶,更有一个气球,以及一封信。工作人员认真地告诉我娃,这个小玩偶在我们丢失那天就有人捡到了,她经历了一次了不起的冒险,不仅如此,她还认识了新的好朋友一起带回来了。我娃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总觉得这个小玩偶和自己熟悉的样子有一点点差异,但她对比了一次又一次,把所有的差异都解释了一遍——这个颜色浅了,是太阳晒的;那个绒毛变直了,是碰到水了……终于她高兴地说,是的,这就是我的那个小娃娃!现在她高兴地把小玩偶放进了属于它自己的小房子,诉说自己对它地想念,询问它一周以来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把一周没有人吃的小饭碗堆在小玩偶面前,告诉它,快吃吧,你冒险了一星期,一定饿坏了!这一刻,看着获得了“失而复得”的玩偶的我娃,看到她在上小学前的最后一个暑假的最后一天,终于没有提前结束自己的童年。我感到自己心中那个陈旧的洞,被补上了。-by chenqin
haozi 分享的日常
https://twitter.com/haoel
赵武 分享的日常
https://weibo.com/u/2033280760
某体制内
https://www.zhihu.com/people/yanshi2020
男女朋友
情绪(by 多罗西)
每谈一场恋爱好像都像一场战争,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性别,深受女性或者男性受众喜爱的那些作品,他们一定是抓住了这两个群体一些潜意识深层的欲望。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就帮助男性来理解女生很多时候是怎么想的。然后我相信对于很多男生而言,最费解的就是女生的情绪,女生的情绪可能会有不稳定的时候,或者你不理解他为什么突然又生气了。我觉得首先我需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暂且不谈论这个事实是好的还是坏的。
但是事实就是,很多女生把爱情看的是非常神圣的。
因为他们把爱情看作是神圣的,他们期待男性一定不能敷衍的对待他们一定要认真的,有主见的。
最好是男生,不通过直接的询问,他们就能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因为这就是认真对待感情的表现。
先从讨厌敷衍这个点开始讲吧,如果你和一个女生一起去餐厅吃饭,女生问你想要什么,你说随便。
那么随便就是一个非常敷衍的回答,你可以非常尊重他的,问他想要什么,然后你自己非常利落的,并且有逐渐的把那个菜给点了,这显示出你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你对于他的喜好也认真考虑,然后另一个场景。
你陪你的女朋友去挑耳环,然后她看中了两副耳环,她问你哪一副更好看,都好看,或者很快的说这个比那个好看,其实都是敷衍的做法,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做事,那你把这副耳环先戴上,让我看看,然后你认真的看着他的脸,然后这个时候你还可以跟他开个玩笑说,诶,你这颗痣好像长的位置有点奇怪,然后把他逗笑,然后这也是你幽默的体现。
然后你再说,嗯,你把那副耳环再戴上,让我看看,然后你认真的看了,他试了这两副耳环之后,你再给他一个回答,其实站在你的角度来说,这个回答是哪个并不重要,但是你需要让你的女朋友感受到你有在认真的对待她问你的这个问题,然后很多时候女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或者他们不太好意思讲的,就是他们希望男生能够不通过询问他们的需求,就自动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男生理解的浪漫可能是把女生当自己的一个客户,以很职场的直线的方式来问客户,啊,你的需求是什么?你尽管说,嗯,我知道了你的需求,我就会尽量的满足你。
但是。
女生的角度,你一问我的需求你就完蛋了,你连我的需求都不知道是什么,你还做我男朋友干啥,滚蛋,比如说下周是情人节。
然后这个时候我作为女生,我大概率不会主动的跟我男朋友提,下周是情人节了,亲爱的,我想从你这里收到玫瑰花,想收到你给我的惊喜,因为如果我都提了,我想要礼物和惊喜,那这个惊喜的意义是什么呢?那浪漫又在哪里呢?所以这个时候我可能什么也不说,但是我心里可能期待这个男生是为了情人节,为了我们的纪念日,或者为了我的生日而有在悄悄准备的。所以理想的情况就是情人节那天,女生刚起床就接到男生的电话。
看窗外,然后女生走到窗外,就看到男生的车停在下面。
然后男生说,啊,简单收拾一下东西,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然后你看这个过程就体现出这个男人很有主见,他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当了,而且他之前也有一直在筹备给这个女生的惊喜,然后会带他去一个有神秘感的好玩的地方,这个就很符合女生的浪漫的想象,你看很多霸主剧不也这么演的吗?但可能有些男生会说,呃,我没钱呀,我不能给我的女朋友准备那么好的礼物,其实这个跟礼物的价格关系不一定那么大,送礼物的时候你也不一定要送那么贵的东西,但是你要表现出你一定是为之付出了。
心血和经历的,然后你或许可以以一种浪漫的惊喜的方式呈现给他。
闹情绪,肯定是因为他心中不安。
他想通过闹情绪来测试他在你心中的地位,以及你对他的投入和承诺还在不在。
如果他对你发脾气,然后你认错的态度也很好,或者说你至少展现出你愿意认真的和他沟通这件事情,解决这件事情,或者你道歉了。
他这个时候心里就会觉得,啊,你对我的投入还是在的,我在你心中的地位还是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你要记住,你一定是先解决他的情绪,再解决事情。
你如果不把他的情绪安抚好,你们之间的交流只会变得越来越可怕,越来越失控。所以在这,我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为大家解释了男女之间存在的诸多差异。男性是睾酮素加大量的精子,低生育成本加需要付出养育资源,而女性是催产素加稀缺的卵子以及高生育成本。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受孕之前,主动权在女性的手中,因为他的生育成本很高,而男性要通过追求和承诺使他和一个女性结合。当这个女性生下了孩子之后,她会期待男性为家庭一直提供稳定的资源,而不把这种资源转移到其他的女性身上,所以。
其实在谈恋爱以及结婚,包括婚后的各个阶段,都充斥着男女之间的博弈,因为双方在这其中都付出了很多的代价和资源,所以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我喜欢的人就是一个不停的相爱相杀的过程。但正是这种合作加矛盾,以及日久会形成了恩情,让我们的社会一直能够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或许这些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民警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
大城无小事-城市真英雄2021
差馆
律师(by Keardus)
一是不论中美,到最后其实法学生在各行业的分布都是整体均衡的,只是分流时间有早晚之分;二是归根到底,中美之间律师职业流动性的区别是来自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一方面来说,中美法学院的好学生的最终职业目标或者去向其实差别并不那么大——不论中美,都不会有那么多人把“当一个好律师”作为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当总统、大法官,或者到一个大公司当老总都是比当几十年律师更适合当作奋斗理想的目标。事实上也是如此,尽管大多数美国法学院的毕业生都去了律所,但是big law总是缺3-5年级的律师、一年级律师最终做到合伙人的总归是十不足一。到了最后,在政商学和律所之中的分布和中国法学院毕业生的分布相比起来其实也是总体均衡的。只不过因为美国的律所流动性更好,让这个分流延迟了几年,但在中国是毕业之后立刻就要选择的而已。
再引用一句别的答主的话“律师只是长期站在舞台的边缘而不是舞台中央”,这个确实如此——不论是重大的诉讼还是交易,最核心的总是当事人、买卖双方;即便在判例非常重要、律师能起到更大作用的英美,最终做出有法律效力决断的也仍然是法官。但是这里需要更进一步辨明的是,“律师”其实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作为舞台上的“角色”的律师,而另一层是扮演律师角色的“演员”这个人。
在不同的舞台剧场,如果对于扮演配角的演员的待遇不同,有的是从开始扮演配角后就只能一直扮演配角,而有的是在一开始扮演配角积累经验之后可以有机会换一身行头成为主角,那么愿意去试镜这两个剧场的配角的人数自然也就不一样多。
在美国这个“剧场”,律师除了作为配角的戏份更多、工资更高以外,扮演律师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主角——奥巴马和米歇尔在Sidley相识,首席大法官Roberts之前在Hogan工作,刚卸任的SEC主席Clayton在S&C工作时主导的阿里美股上市,联储主席Powell毕业先在DPW开始的工作;美银的CEO在Locke&Lord的前身开始执业,刚刚去世的万豪CEO也是在Latham工作之后开始做in-house。
但是在中国的这个剧场里面,如果一开始选择了律师这个角色,那么成为主角的概率就非常小。现在最高的层级也只是证监会G副主席、重庆L副市长,而他们的经历也都有着相当特殊的个人或时代因素。而抛开政府这个在中国很特殊的领域,律师出身进入企业工作的上限其实也相当有限,之前方达的合伙人去了蚂蚁,也没有当上总法;但相较而言,在美国Cravath的大par去了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Wells Fargo就能当GC——这还是不考虑中美企业之间对社会能够产生的影响的前提下,中国律师转去企业的出路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所以自然中国好学校的好学生对于律师这个职业的选择优先度就相对较低。
但这些其实也仍然是对我之前所提到的“流动性”的进一步展开举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流动性的区别、以及在中国究竟是什么行业才会有这样高的流动性?简单说来,那么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并非一句空话。
美国说到底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而资本主义的核心意涵是生产资料私有化。固然,如同教科书上写的那样,在二战后欧美开始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化的变革,通过普通民众投资股票债券,缓和了矛盾。但是到头来,这些分散持有的资本仍然要通过统一的投资机构进行再生产,各公司和各州政府的养老保险、社保基金最终都是需要通过黑石KKR这样的私募基金进行管理。尽管80年代后各类机构投资者对公司进行的收购重组对Jensen-Meckling所提到的代理成本问题做出了回应,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而加剧了代理成本的问题——只不过这个agent从各个公司的管理层变成了各个机构投资者的管理人而已。所以固然名义上民众拥有着对资本的最终所有权,但实际上让资本发挥影响的其实是这些管理人。在这个意义上,生产资料最终是集中到了这些人的手中。
而直接服务于这些“资本家”的正是投资银行和公司律师。接近生产资料的劳动力虽然依旧是劳动力,但他们总能够比别的劳动力喝到更浓的几口汤。而且近水楼台,不论机会多么小,这些人也要比别人有更高的机会进入到掌控生产资料的圈子里。
而在中国,生产资料的大头是国有/全民所有。最大的投资人不是哪一家市场化的基金,而是向国务院负责的国资委。腾讯阿里当然规模很大,但是比起一百多家最大的国企,仍然不是主力。相较于美国各大公司向董事会-股东-最终实际上是机构投资人负责的管理层,国企的管理层核心的实质仍然是对中央负责的官员。在美国要成为公司的高管,需要投资人认可;而在中国其实路径也是一样,只不过中国最大的公司是国企,最终认可的你投资人是中央政府。
而与体制相对独立的市场化的律师事务所自然不是能够引起五局注意的地方,加之法检机构有着自己的晋升序列与路径,律所这条路径在国内自然就是相对更加狭窄的。
当然,在国内走体制的路径存在上升路径难以把控的问题,但如果到了中上层,就获得了不同位置之间周转的流动性——除了并不少见的地方官员进入国企的任职之外,临近退休年龄的官员进入企业担任董事监事拿几年高工资也是常见的安排。
结论就是,不论中美,其实就业优先级的根本逻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选择尽可能靠近生产资料的行业;但只是因为小前提,即由谁掌控生产资料这一情况不同,才最终出现了就业选择的不同。固然除此以外律所的优先度较低还有户口编制、以及体制内和大公司招人大部分在秋招结束,而律所总能在集齐拒信后通过在校的最后半年实习取得留用等现实条件的影响,但较之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都是相对微小的了。
先说简单的结论:律师不是法学院最好的学生的优先选择的主要原因是这个行业在中国的“流动性”比较低,机会成本高。
选择工作的行业本质上是一次投资,本金就是自己,期望的收益就是未来的所有收入-包括金钱收入、社会地位、工作生活的平衡、稳定性等等。如果一个工作/投资标的的收益回报率很高,而同时又不会阻碍你今后的转化,那么除非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偏好,否则这个工作/投资标的就是最高的优先级。但是在中国的环境当中来讲,由于结构性的原因,律师的行业的收益回报率当然不算低,但是相对而言(主要是相对于我们所对标的美国而言),律师在职业发展的中后期可以转化的“流动性”很有限。而对于好学生来说,中长期的收益是非常重要的,既然中长期的回报收到了很大的限制,那么自然这就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接下来是细一些的讨论。
1、“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有的答案提到,想要做律师的并不是少数选择,这当然是一个事实;但是也确实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国内的好学生第一选择不是做律师,这也是事实。这两个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取决于标准不同。后者的标准基本上是以英美这个我们潜意识当中默认的标准为基础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国内的好学生没有英美法学院的好学生那么想要做律师,是确实存在的现象。
具体到个人的观感而言,在国内的法学院,或者说国内的大学里面,一般发展可以分为三条路:做学术、从政,和去业界。业界而言,可以分为泛金融(比如商业银行的管培、咨询等等)、快销这些任何专业都可以做的工作,以及所学的专业的行业(比如律师、机械、建筑等等)。
在学校里最好的学生 —— 一般要么是成绩好,要么是能力好 —— 的首选也就随之相应的是继续读博(留校或者出国读学术性学位)做学术,或者选择从政(央选、地方选调、公考或者留校在部门任职)。当然,这某种意义上而言也和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法学的教学有关: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就业。在学校里成绩好,比较能够保证你读博有成果;在团委学生会做得好,比较能够保证你能再体制内走得比较顺;但是这些是否能够保证你在业界,特别是你所学的专业之内走得好呢?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号了。
由于这些原因,加上老师(学术的老师和行政的老师)的引导,自然就导致更多的好学生(学术能力和“政治能力”意义上的好学生)选择这两个方向,而非选择去业界就业。反过头来说,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好学生选择去律所执业,那么他们就放弃了学术和/或从政的道路;而加上学校的能力与律所的能力不好通约,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更加阻碍这一个选择。
相对而言,美国的法学院就是一个很彻底的professional school,上这里来的目的就是三年以后你能找到一个工作。而且对于美国法学院的毕业生来讲,学术、从政、业界这三个选择之中,前两者是不存在的。JD毕业后,除非少数例外,比如你毕业后给SCOTUS Justice做过clerk,或者又读了一个别的专业的PhD,否则不可能有人会直接聘任你做教职(当然,严格意义上做了一两年clerk之后也就不算是毕业后“直接聘任”了)。从政而言也是一样,你要么是参选,要么是被任命,而没有工作经验的话,自然没有人会任命/投票给一个毕业生的。当然,这里就又涉及到美国的政治体制的不同:政客(politician)和中上层的官僚(bureaucrat)与下层官僚是基本隔离的;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你总要从基层的科员级别一步步科处局地做上去。所以法学院的毕业生自然也就不会把下层官僚作为就业的选择。总结而言,对于美国的法学院毕业生来说,既然没有别的什么选择,那么毕业之后自然就是要做律师。
综上而言,在以美国为标准的对比之下,再加上中国的学生选择做律师的机会成本大大高于在美国的毕业生选择做律师的机会成本,所以中国的学生、特别是有着选择的好学生,不将律师作为首选就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事实。
2、为什么
说完是不是,以及在初步的选择之上的为什么,接下来就是中长期看来的为什么,也就是提问中所说的“没有什么前途。”这个就涉及到律师职业中后期的职业转化选择的问题。在美国,一个法学院的好学生,毕业后能够去一个不错的律所(或者给法官做一两年clerk,然后去律所),工作几年,挣够了钱,还掉学生贷款,然后就面临下一步的职业选择。一般partner track在入职八到十年的时候升par,但是在第五六年左右,律所就会告诉你是否有机会做到合伙人,如果不能/不想,那么就可以选择别的出路。
如果不做合伙人,那么出路并不少:很多人会go in-house去做公司法务,这样虽然挣得比律所少一些,但是hours会更好,工作压力小,而且做甲方爸爸的感觉要爽很多。如果执业初期是做诉讼业务,而又抱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那么就可以去DA/USAO做ADA/AUSA,这样如果再能碰到贵人提携任命或者捐款助选,就能当上类似于市检察长的职位,然后就可以再以此为基础一步步走;而就算不能,做资深的检察官也还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果执业内容专精于别的领域,也都有相对应的联邦/州政府机构作为旋转门的入口,比如做证券法的可以去SEC或者state securities commission,就算当不上head,也至少能够拿一个decent salary,而且这样的工作生活平衡也会好得多。而如果你做得非常好,那么也就有可能成为法官 —— 在美国,法官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Art.III judges是终身任职,Art.I judges尽管不是终身但任期也长到和终身没有什么区别,state court judges也基本上是只要做上,除非你自己不想干或者违法乱纪了,都不会下台的。又或者你想去学校里教书,那么只要有不错的practice经验,法学院的教职都可以选择。
简言之,在美国的职业选择,尽管一开始的选项并不多,但是入职律所之后,中后期这些的选择就都解锁了,有足够的水平和际遇就能选择。所以,对美国的法学院的好学生来说,除非有非常强烈的偏好,否则做律师是一个回报率很高,而且以后流动性很好的选择。
但是在中国而言,你即便入职时候是在最好的内所或者很好的外所,做了五到十年,有升par的能力,摆在你面前的选项其实也就只有升par和go in-house。归根到底,这仍然还是在“业界”这一个选项之内进行take it or leave it 的选择。但是你无法想象一个很好的诉讼律师在执业十年后成了一个副处级的副检察长,或者一个很有经验的证券法律师成了证监会的一个处级干部。同样,由于中国的法学院强调理论多于实际(或者说在大陆法体系当中都是如此,see《法官、立法者与法学教授》),一个有经验的律师也只能当法学院的adjunct,而无法拿到tenure。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不论是从政还是学术,“体制”的壁垒是森严的,只能出、不能进。而加上“体制”内蕴的其他因素,比如权力、地位、稳定性和别的福利待遇,律师执业的illiquidity的代价就更高了。当然,这种隔绝的好处也是明显的:关上了旋转门可以比较有效地减少监管俘获的问题,避免今天是裁判,明天就上场踢球(当然也可能带来裁判没踢过球所以不怎么懂球的问题)。但搁开体制的宏观利弊,放到个人身上,这就是不利于个人选择律师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3、总结
综上而言,再总结起来就是,在毕业之时,中国的法学院的好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更大(而且也没有一个足够压倒别的选择的entry level salary),而且这种机会成本在职业发展的中后期由于流动性的缺失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所以自然选择律师这个方向的时候会慎之又慎,所以律师行业不成为(如同美国一般的)理所当然的首选也就是显然的了。
高校辅导员(by 草莓)
第一个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第二个就是从个人的角度谈一谈这份工作的利弊
第三个就是聊一聊辅导员的晋升渠道
其实这个辅导员的工作呢就是算起来啊非常的复杂
就是说呃因为你总的来说是做学生工作啊
只要最近有什么跟学生有关的活动
那么你就是第一参与人
那么我总结了一下
大概就是有四个大方面
第一个就是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
然后平时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然后每逢节假日重大活动
你要策划组织各种活动
还有就是比如说像大一开学了
新生有军训要带
然后像大四毕业季的一系列活动
还有比如说我们秋招啊等等
这些你都是要全程参与的
然后第二个方面呢就是学生的学业教育啊
然后你还要组织课业辅导
比如说你组织班里的这个学的比较好的同学
给落后的同学做辅导呀
讲题啊之类的
然后同时呢你也要关注这个平常啊挂科比较多的
然后给他们敲敲警钟啊
谈谈心
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呢就是大头啊
这种就是辅导员工作感
我感觉很长很多的时间都是在各种的数据上报统计
比如说马上咱们要放国庆节了
你得统计哪些学生要离校
哪些学生不离校
然后学生回来了之后
你要上报哪些学生返回了
哪些学生在路上
哪些学生回不来了
开个玩笑
就说但凡是就是你的工作吧
就是你百分之八九十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这种数据统计上面
比如统计哪些人考上研了
哪些人准备考研
哪些人就业等等这些方面啊
另外呢还有就是各种其他事情
比如说像心理方面
你要跟学生谈心谈话
然后很多学生呢他也会来跟你倾诉
比如说前两天我跟一个辅导员聊天的时候
就有这个辅导儿子跟我说
这个学生从他啊恋爱
他们认识到恋爱到吵架到分手
每一个阶段的辅导员都全程参与
因为但凡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呢
都会来找辅导员啊聊一聊啊
然后这个这是我总结的几个方面吧
就说辅导员的工作呢特别的繁杂
就是很多
所以这个工作呢是需要你有耐心的一个工作啊
可能我还是说了很小的一部分吧
嗯每个学校情况还是有一些不一样
呃那么差不多说完辅导员的工作了之后吧
啊然后再跟大家聊一聊
就是从我自己个人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份工作的利弊吧
其实我想大家可能关注的更多的不是说这个工作的一个内容啊
更多的想听一听过来人的感受
那么我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的一个当辅导员的感受吧
啊就是其实这篇是这期视频啊
啊其实就是一个怎么说呢
就是一个辅导员的劝退视频
所以如果就是一心想当辅导员的
其实你也要考虑好很多事情啊
我自己在当2年多的辅导员里面
我第一个感受就是第一个就是我当辅导员的时候
我是非常的紧张和担心的啊
这种紧张和担心呢来自于很多的方面啊
很多的压力吧
比如说我特别就是现在我现在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一个安全
所以呢我们时时刻刻特别担心学生的一个安全啊
比如说像放假呀
学生尤其是现在有疫情了之后
就是学生不知道
如果他出去旅游呀
或者是说啊各种事情啊
就是辅导员要如果你给他批假条啊
辅导员是要担很大的责任的
因为你就是面对学生的
你是第一责任人
然后而且现在有很多学生呢他啊有心理问题
就是就是怎么说呢
就是就是整个社会压力都比较大吧
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
所以呢你时刻要去啊开导这些同学
然后我记得我当时就有一个同学呢
他是大一一上来他就告诉我他有焦虑症
他的这个焦虑症的非常的严重
就是啊说讲着讲着话
他忽然就会喘不上气
然后所以我当时呢随时都非常的担心他的一个安全嗯
还有就是有一些学生呢他可能比较内向
然后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我就更担心了
就是也可能是我个人的一个啊一个一个一个感受吧
就是我会时刻非常担心一些问题啊
主要是安全
然后第二个方面呢
其实我自己觉得辅导员这个职业呢啊
给我的感受就是在高校里面是一个底层职业
就怎么说
就什么叫底层职业的
就是你不是特别会被尊重
你知道这种感觉就是一方面辅导员跟学生之间是走得最近的
但是呢他起的是一个什么作用呢
学校有很多的规定
然后这些规定呢要通过辅导员来施加给学生身上
然后辅导员呢就成为了一个嘉兴人
一方面呢要要向学生施加压力
另外一方面呢你要画还要平衡好两方面的关系啊
所以呢就是怎么说呢
学校的有一些政策吧
可能其实我们自己内心都是不认可的
但是我们迫于压力
我们还得把这些东西要求给学生
比如说像现在的一些非必要对吧
像很多同学都会吐槽抱怨
抱怨说哦辅导员不给批价
或者是管的太严之类的
但是呢学校对于我们的要求就是这样的
如果有什么问题出现的话
那我就是第一责任人哦
所以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呢还有就是啊这个尊重的问题就是怎么说呢
在整个学校里面
我就觉得这个是一个最底层的食物链啊
专业的老师啊
可能也啊只把你当做一个做学生工作的
就是辅助人员
而不把你当成真正平等的一个同事
在我们之前的学院里面
我们的呃辅导员和我们学校的学院的专业老师的群都是分开的啊
这是我说的不好的方面吧
啊其实呢当辅导员的时候也有非常多就是开心的时刻吧
我其实也觉得就是一种很好的人生体验
比如说像刚大一的时候
你会带军训啊
然后啊其中有很多的活动
你参与到其中啊
你会觉得哎整个人都阳光了
很多人都整个人都年轻了
另外呢就是呃其实辅导员的工资相对来说还可以
而且呢有寒暑假
另外呢就是其实有很多学生呢最后也都跟我成为了好朋友啊
其实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
其实我在这里谈的都是我的一些主观感受
非常的片面
大家斟酌着考虑吧
嗯第三个就是想跟大家聊一聊辅导员这份工作
她的一个晋升渠道吧
嗯就是其实现在呢为什么很多同学想当辅导员
我也理解啊
因为现在高校呢进去之后啊
如果你当专业课的老师的话
他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
另外呢科研压力也比较大
那么当辅导员的话
你啊还至少有寒暑假啊
而且也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
嗯所以呢我很理解为什么想到辅导员
那么辅导员的晋升渠道呢
一般都是他是从学生工作这块进升的啊
比如说你像你进去了当个辅导员之后
然后可能再过个3~5年的时间
这是一个谨慎渠道
你差不多就有职位了
可以走这样的渠道
那么也有一些辅导员呢转行政啊
走行政的这样一个渠道啊
这是我聊这个晋升渠道方面
我了解的不是特别多啊
这是我所知道的两种渠道啊
然后最后在这个关于辅导员啊
我想聊的东西太多了
有太多的个人的经历
感受五味杂陈
那么最后给大家聊一下
可能一些小伙伴关心的话题
就是如果你想当辅导员
那么你硕士期间要做哪些准备
就因为辅导员的工作他不像其他的工作
更更更有优势一些
因为他辅导员就是硬性要求
或者是有过兼职辅导员的经历
那么你做兼职辅导员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你进入了这个队伍
到面试的时候
你会发现诶所有的人你都认识
面试的人
就是你的考
就是你以前工作的同事或者就是你的领导
所以很多人都说辅导员招聘有黑幕啊
为什么都招这些本校的人
因为本校的人我已经在这个学校干了23年了啊
也比较好用
也比较顺手了
只要你干的时候不要出太大的错误
那么基本上如果我们俩是在同一个层次
同一个水平的话
人家肯定优先会要北郊的
那么其他的方面呢我就没有再想到很多了啊
我也不想把这个视频做太长
我感觉这个视频前面说的讨厌都很负面对吧
嗯其实当辅导员呢就是我我总而言之
我觉得啊这是一个在是一个就是你考量了各方面之后
你觉得你可以去做的这样一个工作啊
我觉得也也不错啦
嗯另外就是呃我觉得如果啊你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然后你很喜欢跟学生来一起交流的话
其实我觉得啊你也会工作的很快乐
比如说像我今天刚好看到以前的一个同事发的一个朋友圈
他就说他以前有一个学生嗯
在他本科期间呢得了这个白血病
然后他说他一路上见证着他啊
嗯跟这个白血病抗争抗争之后保研
保研之后再读博啊
然后现在今天博士毕业了
他自己也算是见证了这个学生一路的成长
也觉得啊非常的开心和欣慰
现在还有很密切的联系
经常聊天之类的啊
所以其实我觉得每一份工作都各有利弊
主要是看你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好
那么我这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谢谢大家
学生
https://github.com/SurviveSJTU/SurviveSJTUManual
程序员(工业界)
职场上需要面对的人性弱点(by 冯大)
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你越是觉得团队其他人离不开你,每个人都来请教你,别人专业能力也不如你,公司好像都很敬重你,越要注意,当你某一天离职的时候,那些平时夸你的人转脸就会喷你,或是匿名黑你,他们怎么说呢?是你的无能导致的一团糟,你是团队的瓶颈。这就是人性。
如果你某一天经历了这样的遭遇,说明你至少为一家公司努力付出过。
横向沟通
价值的创造更多地来源于合作。要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并集合一群人去努力。成为一个连接各个部门和团队的核心人员。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你要做事情,都得维护一个关系网络。 横向沟通是个大课题,这里具体讲下在项目过程中,和各方的联动。 去了解各个团队,以及其中各个关键角色的业务范围,立场,利益诉求,甚至性格,思维方式,和有想法有能力的业务方保持紧密联系。这样就能对整个公司的战略,打法的变动有实时的感知,并明白自己团队所处的位置,以及需发挥的作用,从而能结合业务sense,以更合适的方式推动业务。说白了,建立统一战线是最重要的。各个团队思想统一才能齐心齐力 缓解主管横向沟通的压力,你的主管需要你去连接平行资源,这样能帮团队带来新的想法,知道怎么更好的推广业务和项目。一个好的下属应该擅长经营自己的平行资源,处理日常的一些小的协调事宜,只有到了自己这个层面无法解决的协调问题的时候,再上升。
向上管理
简单说下一个新同学经常会犯的错误: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和主管是对立的,其实你和你主管是相互合作的。要明白你主管擅长的事情和不擅长的事情,从而实现补位,更好的相互合作。帮助主管晋升是下属成功的捷径,弄清楚自己的主管究竟能做什么,有过什么成就,需要什么帮助,如何发挥他的长处。不要企图改变主管,抱怨主管的短处。主管一定有过人之处,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方式、习惯和方法。自己要据此改变或调整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以协助主管,发挥主管的长处,从而使上下一致。
聊聊向上管理(by 大飞)
向上管理是相对高阶一些的话题。
对于毕业不久的同学,可能没有太明晰的概念,可能也不太关心;对于工作时间比较长的同学会慢慢接触到,并开始体会到这个事情的重要性了。
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一些向上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1.搞清楚 leader 的绩效目标
这是向上管理第一重要,也是应该优先搞清楚的事情。
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定是跟团队跟自己 leader 的绩效目标一致的,只有搞清楚了大的方向,在做具体工作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偏差, 才不会出现徒劳无功的情况。
记得有一次我给团队的成员打考核, 其中有一个同学的考核比较差。当时一起做项目的骨干反馈说他做事情比较慢,于是我找了他,想搞清楚原因。
他自己解释说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个旧项目上,而那个旧项目已经在那个考核季的前段移交给其它团队了。他没有搞清楚团队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依然在移交的项目上投入很多的时间,导致新项目的时间投入度不够,所以获得了比较差的考核。
我理解他的付出,但这种付出只能当作是苦劳而不能当作是功劳的。作为 leader 可以理解你的苦劳,但贡献度肯定是要看功劳的。
所以当你开始关注向上管理的时候,leader 的绩效目标和团队的绩效目标一定要先搞清楚,如果这个没有搞清楚,就相当于航海的船,方向不明确,最终总会走偏。
- 绩效预期的管里
这个是关于事的管理。
绩效预期管理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事情。
比如你的领导给你了一个项目,他同时给出了自己对该项目质量,完成时间等的预期。他的预期是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出的,有可能是准确的,也有可能不太准确,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对你的能力判断不到位,反正很多时候会出现预期过高的事情(预期过低反而是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你就要学会控制好他的预期了。
当你发现他对项目完成质量或者完成时间的预期过高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办法去调整他的预期,使得他的预期降下来。有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这种预期是可以调整的, 一直在傻呼呼地蛮干,最后往往吃力不讨好,所以一旦发现预期过高,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预期了。
调整 leader 对项目的预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可以分两类项目来看: 一种是普通项目,一种是攻坚性项目。
普通项目指比较日常的, 团队比较有经验的项目。对这种项目,leader 的预期基本是准确的,如果在做这类项目的时候,还觉得 leader 的预期太高, 那可能是他错误判断了你的能力。这种情况一般在新人身上发生的比较多,出现之后会比较难解决。我觉得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种是努力拼一把,赶鸭子上架, 把自己的能力给逼出来,这也是一种被动成长的方式;
另一种就是“示弱”了,去跟 leader 说明情况, 承认自己没有他想的那么强。这个在压力过大的时候可以采用,但一般情况不建议。
攻坚性项目,这类项目相对于整个团队是比较有挑战的,团队内部成员,包括 leader 自身可能都没有太多的经验。leader 的预期更多是根据感觉拍出来的。这种项目需要根据项目实际的进展, 不断地去调整 leader 的预期, 使 leader 的预期跟项目的进展保持一致。(这里有个帖子专门阐述了这种情况: https://t.zsxq.com/uZB6Mfm)
3.个人印象的管理
这是关于人的管理。
印象这个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的 leader 有没有意识到,团队里面每个成员,在他的脑子里一定是存在一个印象的,有好的印象,也有坏的印象。
好的印象:工作拼命,经常加班;遇到紧急的事情, 一定可以电话到人,并且会第一时间自己处理或者拉人处理;愿意承担没有明确归属的边界性工作;愿意帮新人或者老人擦屁股;心胸大度,不斤斤计较等等。
坏的印象:工作时间经常看不到人;遇到负责的模块出问题,电话打不通; 喜欢挑工作,觉得这个太难做不了, 那个又没有技术含量不想做;喜欢说其他人的坏话,说其他同事的不是;出了问题没有担当,喜欢推卸责任等等。
以上例举了一些好印象和坏印象。
有些好印象是不容易做到的,比如加班,比如遇到紧急的事情,一定可以找到人(有点24小时待命的感觉), 这种好印象是需要有额外付出的。
这里不是说一定要争取所有的好印象,而是要知晓这个事情,然后需要自己去权衡付出和收获。
当然一些不好的印象,就要尽量避免了,比如,说其他同事坏话,工作挑三拣四等。
4.塑造自身的能力标签
上面说的印象,是偏态度,偏软能力的东西,这里说的能力标签是偏硬实力的。
像有的同学代码能力很强,是团队内的 top coder; 有的同学 debug 能力很厉害,是查bug 能手;有人的沟通协调能力很强,是多团队协作必备人选。
一个人要在一个团队混出头,是需要有一把刷子的,这个刷子就是你在团队内的突出能力。
你要让团队的其他成员知道,也自然要让你的 leader 知道。
这种硬实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实际的工作环境,自我成长和自我培养的。
这个过程三言两语说不清楚,需要综合自身情况,有意识地去挖掘,去成长。
当然,首先要有意识,要有意识去培养自身的专长能力,然后不断巩固自己在团队内的硬核地位,这样才有可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得到提拔。
能力的标准就是单项能力团队内做到第一。比如最强的代码能力,最强的debug 能力,最好的协调沟通能力等。只有做到团队第一,才有冒出的机会。
如果自己对升级这个事情不感冒,不理会也是可以的,反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有收获肯定需要相应的付出,自己清楚自己要什么是最好的了。
- 一些小 Tips
a.平时最好能够跟自己的 leader 保持融洽的关系。融洽的关系,一来可以保持一种亲密度;二来可以带来更顺畅的沟通,顺畅的沟通可以解决很多看似困难的问题。
b.主动汇报。这个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作为下属,对于自己的工作,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一定要主动push ,不要让自己的 leader 进行轮询,那样比较被动,也会造成坏印象。
-
不要跟 leader 硬杠, 要给 leader 台阶。leader 也是人,也是要面子的,所以在公共场合,就算你得理了,也要学会给人台阶下。
-
有问题不要隐瞒,及时说,长痛不如短痛。项目或自身的状态出现了问题,并且发现自己无法解决,要及时抛出来,不要拖。时间是很宝贵的资源,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了。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分享了,道理都不难懂的,但要做好却不是容易的事情。总是有人会更擅长,有人会差些,凡事尽力而为吧。
想要获得更多,自然要付出更多,也自然要做更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大部分技术出生的同学,对管理的事情都比较反感,但慢慢学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长吧。
管理经验
这段时间在看 《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很好的一本讲述管理的书籍。豆瓣上有8.6的评分。作者安迪 格鲁夫是因特尔的前CEO,硅谷的管理教父。
这本书不像很多关于管理的书籍只给你讲述一堆枯燥的概念,而是传授了很多作者自己的管理心得。
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公式:
经理人的产出 = 组织产出的总和 = 杠杆率A * 管理活动A + 杠杆率B * 管理活动B…..
这里的经理人可以理解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可以是组长,总监,经理,CEO,虽然层级不一样,但管理的本质是一样的。
上述公式里面最关键的是:经理人的产出 = 组织产出的总和 。
这里的组织产出包括经理人自身的产出和团队其他成员的产出。假如你有8个下属,那组织产出总和,就是你一个人+其他8个人的总产出。
明白这点,我觉得对一些新晋的管理者特别的重要。
这里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团队只有三个人,那管理者的个人的产出就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团队有10人,那相对而言,其他9人的个人产出的总和通常要远大于管理者的个人的产出 (特殊例情况不予讨论)。
明白上面的这个道理,新晋的管理者就能够明白自己的工作重心是什么了。
如果团队的人员少,比如只有3人,且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比其他两个成员高出很多,那管理者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自己做事情,用比较少的时间指引和辅助其他两个团队成员,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活动。
如果团队成员多,比如有10人,那管理者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管理活动上,用高杠杆率的管理活动,增加整个团队的产出。
管理行为是有好有坏,有高效,有低效的分别的,书中用了“杠杆率”来描述管理行为带来的效果,我觉得挺贴切的。
对于管理杠杆率,我读完后,深有体会,接下来分享一些低杠杆率的行为,希望这些低杠杆率的行为,可以帮带团队的同学避开一些坑。
对于普通员工,理解这些管理行为带来的差异,也可以更好的指导自身的工作。
1 新晋 leader 只懂自己埋头苦干
新晋升的leader 往往容易陷入,自己埋头苦干,忽视团队管理的状态。
特别是团队成员已经比较多的情况下,比如已经超过10人了。这种情况,个人产出相对团队其他成员个人产出之和已经是很小的了,花费更多的时间做好管理的事情,让大家都发挥更大的工作效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做哪些事情,可以事半功倍地提升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这就是管理水平的问题了。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团队情况,外部环境来评判。
2 过度干涉下属的工作
这个也是新晋升的 leader 比较容易犯的错误。
新晋升的 leader 很容易对下属的工作不放心,高频率地干涉下属工作。时间长了,下属因为过度地被干涉,感到沮丧,感到不被信任,自信心丧失,对 leader 也不怀好感。leader 自身也搞到筋疲力尽,可以说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管理行为。
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事情。
但也不要跑到另外一个极端,对下属的工作毫不理会,这就变成‘渎职“了,自然也不好。
所以这里要学会合理授权,如何能够做合理的授权呢?我分享点自己的经验:
a 授权要因人而异。
对于核心团队成员,可以给予最充分的授权。依据具体的情况,对这部分同学的产出结果,可以几周甚至一个月才review 一次。如果一切正常都就保持这种reivew 的频率,如果出现问题,就需要及时调整。
对于一般团队成员,可以给予一般性授权。保持一周或两周的review 频率。
对于较差的团队成员,一开始需要高的 review 频率,如果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改善,那这位团队成员可能是真的不合格了,可以考虑采取其他措施。
b 授权要优先授权自己擅长的事情。
有很多管理者的授权是于此相反的。喜欢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授权出去。自己都不擅长的事情,授权出去,团队的其他成员就会擅长吗 ?
关键是授权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自己可能无法判项目进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处理的问题,最后往往容易导致项目的失败。
授权自己擅长的事情,很多的 leader 可能比较不容易过自己的心理关,但这个确实是要克服的。
3 忽略沟通和指引
沟通其实是一个高效的管理行为。
在和下属沟通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团队实际的状态,个人的状态,团队存在的问题等,都可以及时获得,并且可以及时地进行调整。
沟通还可以拉近自己跟下属之间的关系,融洽的上下级关系是工作开展的润滑剂,是很利于团队管理和提升团队产出的。
给予下属指引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给予下属在工作方向上的指引,可以避免下属走弯路;给予下属经验和成长方向的指引,可以让他获得更快的提升,他也会因此对你感激备至。
这里要特别强调对新人的指引。
新人刚融入团队,跟新人在工作方向,团队氛围,个人价值观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可以让新人对新团队有一个快速的了解,也可因此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对新人后续的工作表现有深远的影响。
4 不注意管理行为的时效性
这个可能也是很多leader 忽略的事情。
有时候员工表现不好或者提出离职,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表现出苗头了。可能是工作的不开心,可能是待遇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也可能是对团队的氛围等有异议。
这些事情,如果及时的沟通,处理,大部分是可以被解决好的,但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时期,后面才发现,才进行沟通处理,为时已晚,自然造成了管理上的失败。
所以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处理,不要拖,越早的介入处理,付出的代价越少,取得的效果也会越好,这个跟软件设计中,及早发现问题是一样的道理。
5 自身状态所带来的影响
管理者的状态和情绪,对团队成员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你是一个富有激情进取的管理者,还是一个沮丧的忧心重重的管理者,在日常地接触和工作中都可以很容易的感知出来。
这种状态和情绪会很快的在团队的内部蔓延开来,影响整个团的的氛围和团队成员的行为模式。
作为管理者,自身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状态和自身状态对团队的影响情况。
尤其是自身的负面情绪和消极状态,一旦在团队内部蔓延开来,会给团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一旦发现,就要及时地调整自己,或者相想办法寻求解决方案。
结语
管理是一个很个性化的行为,说管理为一门艺术,是有道理的。掌握一些管理的方法,有助于指导自身在管理中的实践,但更关键的还是要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去尝试,去获得经验和体会,才能慢慢精进自身的管理能力。
从纯技术走向技术管理
我的读者里面,有不少是在读的学生或刚毕业的新人。有人可能会抱怨,我才初入职场,试用期都还没过,办公室的椅子都还没坐热呢,你跟我谈管理:我不听!我不听!
其实呢,就算对于普通员工,理解更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很好的。比如,有时候,你leader做的一些事情,你觉得很难理解,那是因为有些管理上的事情,你没接触过,所以不理解,但如果你了解了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后,你就可以明白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能指导你多做正确的事情。
对于已经或准备参与技术管理的同学,这些知识和经验就更有直接的意义了。
一 意识到目标的转变
很多新晋的leader,都没有真正意识到目标转变这个事情。一个人coding的时候,目标是最大化自身的输出。通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设计系统,写代码,最终把东西给实现出来,这体现了一个一线技术员工最大的价值。
但如果开始带团队,目标就不是个人输出最大化了,而是团队输出最大化。是的,相对个人的输出,团队的输出才是更加关键的。这个很好理解,一个人,再牛B,也顶不过一个10人的团队吧。作为leader,把自己的输出做到200%,一样无法弥补,整个团队的输出只有20%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技术人员的转变通常都很困难。一来,没有意识到目标的转变;二来,虽然心里已经意识到了,但潜意识里,依然觉得自己如果不写最多的代码,不做出最大的产出,自己就没有价值,就不够牛B,要被淘汰。这个显然不对,作为管理者,你够不够牛B,你个人的产出够不够大,是次要的;你带的团队够不够牛B,你团队的产出够不够大,那才是主要的。
这个是新晋的管理者,特别需要注意的事情。转变比较快的,可以在半年内完全转变过来;转变慢的,一年多都没有转变过来,搞到自己身心疲惫。甚至有不少最终没有转变过来的,只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了。
二 管事也管人
技术出生的leader,事一般都管得不错,管得到位。问题是,人没管好,或者认为只要事情做好了,人自然就会好,根本没想过要管人。
这个也是不对的。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喜欢对事不对人,这个是对的。但我们做管理的时候,不能只管事不管人。事要管,人也要管。
人都有七情六欲,普通人如此,做技术的人也是如此。虽然,技术人员,普遍更加单纯些,但技术人员,也有情绪,也会遇到各种困惑,会有各种心结。作为leader,如果不能及时感知到下属状态的异样,时间长了,问题会发酵得越来越严重,最后发现的时候,人心已经”凉“了。
我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我自己也被这样对待过,所以,在这点上,我是感到特别有压力的。我时常担心,我的下属里面,是不是有人受委屈了,是不是有同学对自身发展产生怀疑,对团队,对组织不满了。
在这点上,我通常会定期地跟每个人沟通。因为,有些情绪和状态,表面是不一定能够看出来的,定期的沟通,可以更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然后帮助下属一起去探讨解决的办法。
除了关注下面同学的情绪状态,还需要关注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对利益分配不满,这个也是很多同学最终离开团队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他自己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做出了那么多成绩,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回报。
这种东西很难有绝对客观公平的标准。leader,一来,要尽力做好平衡,尽量做到客观; 二来,也要知晓和控制好各位同学的预期,不要造成过大的落差。
技术出生的leader,一般管事的能力都不错,但需要注重培养管人的能力。
三 民主和独裁
民主和独裁,这个估计在很多的管理书籍里面都会提到,没有绝对好和坏。人家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在民主和独裁上更是能够体现出来。不同的人,因着自身特质的不同,管理风格上更是迥异。
从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我感觉,就技术leader来说,专业能力强的leader,一般民主多些,专业能力差的leader,反而是独裁多些。
在决策一个设计方案的时候,专业能力强的leader,因为更有技术自信,对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给出的解决方案,较有信心,反而不担心其他人的挑战,大家可以平等的来对决。而专业能力差的leader,因为担心自己的方案不够其他同学好,有时候需要借助权威来促成这个决策。
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风格,与其用权威压人,我更愿意通过提升自己,提升自信,来达到一种更民主的氛围。当然,这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风格不同。
不过在有些事情上,leader必须独裁。比如只有一个培训晋升名额,而你需要在两个人中选择一个。这个时候,就不要搞什么民主投票了,你可以全方位地去了解两个人的情况,但最终拍板一定由你来做,要不很容易引起团队内部矛盾和隔阂。
四 关注团队的成长
很多leader把团队成长,就理解成了团队建设,简称团建。以为就是带着大家伙去吃吃饭,唱唱K什么的。这个只是做了建设团队氛围的事情,没有关注到团队的成长。
团队的成长怎么来理解?我理解的团队,是有生命力的。例如一个几人的团队,后面慢慢成长到十几甚至几十人。这中间过程中,不断有老人会离开,有新人会进来。老人离开后,由谁接手老人的任务,由谁来接替老人的位置。新人进来后,如何快速融入团队,找到在团队中的位置。还有如果你离开了,由谁来接替你。这些都是事关团队成长的事情,需要有规划,有实施。
比如,我一般会将整个团队做分级。依据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来分梯队,可以有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第一梯队,一般是备份leader,就是可以接替你的人,一个到两个;第二梯队,是组内主力员工,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的;第三梯队,包含新人和一些较差的同学。
梯队需要定期梳理和调整,保持活力。这样你在分配事情以及培养人才的时候,都能够有的放矢,做出更好的决策。团队的成员也会有成长的目标和向上的空间。比如对于第三梯队的新人,你可以鼓励和引导他,尽快地上升到第二梯队。这样团队成员会更有成就感,更有干劲,也能获得更大的成长。团队成员的成长,也就带来团队的成长。
以上,是我这些年带团队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每个人的经历和理解不同,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地见解吧。我这个也纯当是个参考。带团队这个事情,很讲求实操,只是知道理论,是不会有根本改变的。在实际带团队中,除了会有新的认识,新的经验,你为人处事的风格,气场,情绪控制都会随着成长,最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 《重新理解创业》周航
书的第六章提到了 领导力。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的观点: 你只能领导你喜欢的人!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觉得吃惊,后面结合自己实际碰到的情况,觉得他说的特别有道理。
一开始带团队的时候,磕磕绊绊,现在比以前好了很多,管理成熟度也高了很多。
对于自己喜欢,合自己性格,思维方式的下属,自己的感觉是特别好的,连吃饭都更愿意跟他们去吃。
但对于不合自己性格,思维方式的同学,自己心里虽然也会有意识的多跟他们接近,泡在一起,但总感觉不自然,感觉累,是在例行公事。
看了上面的那句话,我突然感悟到,人好像确实只能领导自己喜欢的人,领导自己不喜欢的人太累,太公式化,最后终究也不会很好。
但这个思路不能简单的理解。
你不能把它理解为,排挤走自己不喜欢的,只留下自己喜欢的,这样肯定是不对的,这样的团队最后肯定会以失败收场。
我觉得应该是从自身出发,扩展自己“爱”人的能力,让自己的内心能自愿的,真诚的接受更多的人。
跟你性格相近,相反的;思维方式相同,不同的,都要出自真心的接纳和喜欢,真的 “爱” 大家。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太虚了,不过我在现实中还真的遇到一个 我们的部门经理(直接跟龙哥汇报的)。他是商务出生,后来做的产品。
我遇到过不少技术领导,但我发现这位商务出生的经理,特别得我的心,觉得他很真诚,不会套路我。有问题跟他倾诉也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不会因为背负着自己的kpi就处处从有利于组织的角度去考虑,
说实话,人真的可以感受出这种真诚。
其实他的性格跟我一点都不像。我内向,话不多,偏技术范,他是商务出生,很外向的,就是那种交际能力超好的人。
一开始,我一直担忧,觉得跟大老板的风格这么不搭,会不会待不长久,事实证明我错了,他很好,也很得人心。我觉得这种能力就是一种 “大爱” 的能力,能真的喜欢跟自己不同的人。
事实证明了他的能力,有一堆人愿意跟他,他领导的团队在腾讯是唯一一个拿过两次名品堂的团队(内部最高团队奖项)。
这一点,对于普通的员工,其实也很有启发。
想想,如果自己也可以出自内心的接纳风格和自己不同,思维方式也和自己不同的领导,自己跟上级的关系会有怎样的改变呢?
(这里排除一些不合格的领导哈,对于那种不合格的,离开或是最好的选择)
我相信相由心生,心里怎么想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定会体现出来,掩饰是很难,很累的,如果可以真正地接纳,我想真的会有改变吧。
你能接纳他,反过来,他也极有可能会开始接纳你,虽然他不一定意识到,而真诚的相处,是可以让人感觉到的。
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后面再去面对各种不同性格,不同风格的leader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吧。
当然这个能力地习得也是挺难的,但一个好的意识,就是改变的开始。
所以面对一个跟自己风格不同,思维方式迥异的leader的时候,可以尝试去接纳他,去“喜欢”他,可能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改变。
关于攻坚性项目的一些建议
攻坚性项目,遇到的同学不一定很多,但一旦遇到都会是很棘手的问题,一般都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往往有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
1 前几天,星球里也有同学分享了一个类似的项目,其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我想起2017年的时候,自己也做过一个类似的项目,是一个对外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那个项目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个攻坚性项目了。
在此之前,我做过存储系统,当时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很容易搞定,存储嘛,总有很多东西相同的,但后来才发现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因为不单需要考虑存储选型,考虑SQL解析,数据计算,数据可视化,查询交互转SQL语句等事情,还要考虑上报链路的稳定性,可靠性等,其实是个很复杂的系统。
当时我们的团队里面没人有相关的经验,我leader 也以为我本身做过存储,应该不是很大的问题。对于这个系统的期待也比较高,对时间周期,项目质量都有一定的要求,我当时也傻,就这么接了下来。
然后我花了一周多时间去做调研,才发现实际情况比我预想的要复杂的多。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按着原计划走,一定会挂,一定完成不了任务。
所以我就在思索怎么去做这个事情。我意识到,这个项目本身的复杂度要远远高过原先的预估,远远高过我的判断和我leader 的判断。
我自己由于进行了调研,已经意识到系统的复杂性,但我的leader 没有意识到,并且他坚信这个事情不是很复杂,按他的说法,如果我搞不定,他就准备找其他人搞。
这对于我而言,是很棘手的事情。如果我直接跑过去跟leader说这个很难 ,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人力,势必引起争执,而且当时的我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可以证明这个系统会有多复杂,只是从直觉来判断,比预想要复杂的多。
我只能按原计划正常地推进这个事情,拉上我团队的同学一起进行系统调研和系统选型。
我很关注实际遇到的困难和对应的解决方案。每当有新的进展或新的困难出现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我的leader, 跟他汇报目前的进展和遇到的困难,并且详细描述问题是什么,我们准备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说实话,当时对于不少的难点,我们心里也没底。比如当时做系统选型,有不少的开源系统,各有优劣,而由于产品本身没有上线,我们对未来的需求也不能够准确把握,纠结于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系统,才可以保证扩展性和性能等指标。
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跟我 leader 沟通。当然不是跑过去跟他说 “老大,我们遇到这个困难了,不知道怎么解决,你看看怎么办?” 如果是这样,估计他很快就换人了,他会觉得你是一个问题制造者,不是解决问题的人。
我的做法是跟他汇报目前的进展,遇到的问题,并且详细描述问题的细节,最后给我们的解决方案。有时候没有解决方案,就给出后续执行的一些想法,比如说找某某某专家请教,比如说去哪里找哪些资料来佐证各种猜想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leader 也真实地感觉到了这里的困难和实际系统的复杂性,他自己的预期也在不断的调整。
最后,虽然我们的项目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但我们那次的考核还是不错的,而且还给我leader 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觉得我的技术能力还不错,能在一个陌生的领域一步步地探索,一步步地给出解决方案。
2
后来我去总结这个项目,我发现这类项目,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项目本身,一个是人。
一般性项目,大家都很熟悉,给出的时间预估,人力预估,困难度预估都是比较准确的,只要定期地汇报项目进展就行。
但攻坚性项目就不一样了。即然是攻坚性项目,那肯定是团队不熟悉的领域,团队里面肯定也没有擅长这方面的专家,要不就不需要攻坚了。
这个时候,大家对于系统,对于项目的预估大概率是不准确的。技术人员都会过于自信于自身的能力,对一个陌生的方向,总是会过于轻率地给出自己的预估,觉得没有那么难,就像现在很多同学看待机器学习这个领域一样。
这个时候,人就是特别关键地一环了,特别是你的上级或者是关注这个项目的其它领导,一定要及时地控制好他们的预期,要及时地调整好他们的预期。
攻坚性项目,作为项目执行人的你,肯定也是边走边看的。
你没办法一开始就给出一个完整的项目路径,完整的项目预估。
自己的认识和对系统的预估也是随时在发生变化,随时在调整的,所以你也要随时地跟项目相关人同步进展,同步遇到的困难,并且学会控制他们的预期,降低他们的预期。
实际汇报地时候,不要做抱怨者,也不要做问题制造者,没有人会喜欢的。
我觉得比较好的汇报方式是: 当前的进展,遇到的困难,对于困难的解决方案或自己的想法,需要给予的资源支持等。
你要成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发现问题,制造问题的人。
大家如果有遇到类似的攻坚性项目,记得一定不要闷头苦干,一定要保持跟项目相关人,特别是自己leader的沟通。
工作的结果其实有两部分:一个是实际的产出,一个是考核的结果。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项目产出是属于公司的,考核才是你自己的,所以大家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
以上是自己的一个项目经历,给大家描述了当时的一些情况,也给大家分享了那个项目给我的启发和收获,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如何说服自己的leader
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高阶的话题。
大部分的人都只是照着上级下发的任务,在完成工作,即使有自身的想法,在想象到各种困难以及失败后可能带来的后果,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当然,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妥,不过总有那么一些人,有自己的想法,想尝试着去说服自己的leader,又或者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
虽然很多时候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但如果能够成功,还是有很大收益的。
接下来分享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想法,以下的经验和想法对想做好向上管理的同学也会有些帮助。
一 意识
这个很重要,当你对某个事情或工作任务有不同于自己leader的想法,并且想去改变它的时候,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意识。
意识到说服自己的leader接受自己的想法,不是件容易甚至很难的事情。
不单单只是你的leader是这样,而是大部分的leader都这样,更客观来说,应该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大部分人都不太愿意接受比自己低阶的人的意见!
带着这个意识,你就不会带着情绪去跟你的leader沟通,而会尝试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个工作任务来规划和执行。
有些人很喜欢跟自己的leader杠,这个其实没必要,说服自己的leader 是个技术活,不是蛮力活。
我每跟一个新的leader,都会尝试多跟他接触,理解他的思维方式,技术,业务偏向等。
后面要兜售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沟通,但思想的核心还是自己的,这个不是拍马屁,这个是职场的能力。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经验。
一 leader的风格,关注点,沟通的方式
风格
有的leader 很关注细节;有的leader 更关注大的方向,当你在沟通和汇报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点。
对于一个很关注细节的leader,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方案,想法的各个细节点,一定要了解周全,要不一次的沟通可能就黄了。
细节对于一线员工还好,但对于leader,总监可能会是比较大的问题,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要的。
对于更关注大方向的leader,在沟通前,你要仔细的想清楚,你这个想法和建议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价值,能给你的leader,团队,带来什么收益。
一线员工对大方向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差些,所以在这点上,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推导和思考。
关注点:
有的leader会更关注业务,那你在阐述一个想法和方案的时候,就要更多的跟业务结合,阐明你的想法或方案,能给业务带来什么价值。
有的leader会更关注系统指标,比如系统的稳定性,那你就更需要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去阐述你的方案。
沟通的方式:
有的leader做事比较雷厉风行,喜欢直接,突出重点的沟通,这个时候,你就不要慢悠悠地娓娓道来了,应该是选重点,选关键的说。
有的leader比较细,喜欢了解的全面,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慢且全面的跟他说清楚。
在实际工作中,我遇到过两个比较极端的leader。
一个特别关注业务,关注大方向;
一个很专注技术,关注系统稳定性,关注细节。
最悲剧的,是有一段时间,我还要同时跟他们两位接触和汇报。
那段时间特别混乱,也特别难受,后来慢慢摸清楚了他们的风格,关注点和沟通的方式,每次做汇报沟通,都有针对的准备。
遇到要一起汇报的时候,就做更全面的准备。
后面情况就慢慢好了起来。
二 平日搞好 “关系”
平日的“关系”要搞好,吃饭,闲聊等 ,为关键时刻的沟通扫清障碍
这个不是“拍马屁”,正常的两个人,平日里完全不沟通,一旦有任务需要的时候,才进行交流,肯定不会很顺畅的。
平日有机会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啥的,其实是挺好的一个事情,能为关键时候的沟通扫清障碍,提升沟通的效果。
有同学似乎反感这个行为,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吃饭,闲聊这种正常的沟通跟“拍马屁”等同起来。
leader也是人嘛,是人,当然就有正常沟通的需要,只要不是特意带着“拍马屁”的心态去沟通,我是支持的。
三 了解leader的目标
在正式的沟通前,你一定要了解清楚你leader的目标。
只有了解了你leader的目标,才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想法和他的目标的关系。
如果你的想法刚好契合了你leader的目标,那你说服成功的几率应该会很大。
如果你的想法跟你leader的目标无关。那你需要重新思考你的想法,或再次地去了解你leader的目标,甚至是leader的leader的目标,更甚的是公司的目标。
如果最终能找到契合点,那你也有成功说服的几率,如果都不契合,那你失败的概率就很高了。
如果你尝试去说服一个跟你leader想法或做法相悖的事情,就需要考虑的更多了。
如果你的想法是跟他相悖的,那是你错了?还是他错了?挑战一个既定的事情,往往会带来利益,面子,团队影响等问题。
这是一个更高段位的事情,做的不好有可能作死自己,所以更要三思而后行。
四 选择好的说服时机
这个也需要特别的关注下。
如果你的leader上午刚跟人撞了车,还吵了一架,那重要事情的沟通最好就不要选择这天了。
如果事情不是特别的紧急,我建议可以换个时间去沟通,没必要在这种时候去撞枪口。
尝试说服leader接受自己的想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意识到这件事不容易,那在实施的时候,就会有规划。
你需要了解你leader的风格,关注点,沟通方式;平日里,尽量保持一定频率的沟通;在尝试说服前,你需要了解你leader的目标,思考清楚你的想法和leader目标的关系;正式沟通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个好的时机,不要去撞枪口。
技术人员发展四阶段(关于安全的职业经验不止这一个,为什么把这个贴出来,因为他对个人发展阶段进行自我辩论比较好。by Monyer)
我在之前那篇公众号文章《黑客是场电子梦》中,提到了一个理念——技术人员发展四阶段,即:技术输出、经验输出、思路输出和决策输出。这四阶段是我根据10余年在甲方、体制、乙方等单位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我认为不仅对公司中的技术人员合适,对体制内的技术人员也合适。本篇文章,我想就这个理念做一下深入的探讨。
这篇文章从起稿到现在为止,已经超过一年多时间。一方面是自己比较忙(lǎn),没有太多时间;另一方面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沉淀,来丰富完善和论证自己的理念。所以在这期间,我有意或无意地看到和记住不少新闻,诸如《XXX辞退2万名40岁老员工》、《XXX中国裁员1600人》、《T与J辞退中年职场人》等等,国内国外都有。很多评论认为这些公司“卸磨杀驴”,忘记了这些员工在年轻时对公司不辞辛苦的付出,忘记了在公司增长过程中加班加点的贡献,甚至忘记了在公司困难时期的不抛弃不放弃……。其实对于公司来说,并没有所谓的忘记,因为从来就没有过记忆;也没有所谓的良心,一切都是资本在运作,只有利益。我们人为地把公司拟人化了。我们可以说,公司某个老板是否有良心,但公司本身不存在良心;也可以说某个领导有人情味,但单位同样不存在人情味。公司和员工之间就是一种“等价交换”、“你情我愿”,甚至是“愿打愿挨”的契约关系。一般来说,你至少需要给公司带来3倍以上的利益,才能拿到1份应有的回报。而公司拿着这些钱来支付你的薪酬福利、产品成本、研发成本、运营成本、苛捐杂税,同时还要进行资本投资、扩大生产、承担风险,并保证你“旱涝保收”。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一个正常合法运营的公司不欠员工什么,员工也不欠公司什么。当然我知道这么说很伤人心,因为毕竟人是有人情味、是有良心的、对公司和单位是有感情的,然而这事儿我必须清清楚楚地点出来。因为只有更客观地看待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去谋划自身发展。危机意识要时刻存在,奋斗思维要贯穿始终,能力提升更要持续进行。
一家公司辞退一名中年员工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这个员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能够给公司带来与薪资成对应比例的利益。公司可以用更少的钱,去招募产出更多的年轻员工:一方面是年轻人对薪资的低要求,另一方面是年轻人的体力(加班能力)、学习能力(可调教)和成长空间(未来的产出)要更好。同时中年人的技术输出能力又达到顶点或者是下降的状态,但工资却需要逐年增加。那么对于公司来说,与招募新员工相比较而言,就相当于做了一个亏本的买卖。为什么一大堆人打破脑袋愿意去薪资更低的体制内?无外乎体制内不在乎盈亏,基本不会出现员工40岁之后进行辞退的情况,退休后更是有保障,这也正是“铁饭碗”的由来。
那造成技术输出存在上限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技术是可以被学习和复制的
2、技术能力可以随着工作学习逐渐提高
3、一个人的技术产出有着最高限
4、一定周期内的技术能力本身是有上限的
5、当一个人到达一定年龄,技术产出会逐渐下降
这五个因素就导致年轻人的技术输出总会有追上和超过中年人的一天。而如果用“生产效率”=“技术输出量”/“薪水”来作以衡量,那么年轻人总会出现从落后、到追赶、到超越的状态。
似乎所有人都会陷入这个死局?很明显,肯定不会都是这样!
从技术输出的维度上来看,不管是工人、还是技术人员,在时间轴上都是一条从低到高又到低的曲线。从最开始的低输出,逐步提高直到顶点的最高输出,再维持一阶段后,开始慢慢下滑。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一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傅,或者有着很强项目经验的Leader,往往不再是以技术输出为主,而是干着带领团队、沟通进度、解决问题的工作。换句话说,他们在年轻时的技术输出过程中,总结和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能够把技术输出转化为经验输出,能够提升团体的产出和效率。进而在团队总体生产效率的平均下,提升了自身的生产效率,那么他们的职业生涯就要比当不了师傅的纯技术输出人员长很多。
但我们又经常听到另一句话:“带出徒弟,饿死师傅”。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徒弟”总有变成“师傅”的一天,与“徒弟”相比,“师傅”的生产效率又被撵上了。不过,还有一些“师傅”又“升级”了,此时已经升职成了“监工”,相当于经理,却依旧活得好好的。他们对比经验输出的人,“做”的更少,“比划”的更多,还能够给领导“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多年的经验输出让他们有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战法。他们在思路上的输出要大于经验输出和技术输出,可以更科学、高效地安排工作、规划路线。同样,有着多年思路输出的经理,会在策略不断被肯定、否定和试错的过程中逐渐具备对正确思路的判断能力,在决策输出中可以有着较高的成功率,那么慢慢会成为“领导”的不二人选,此时只要“拍板儿”就行了。当然,这个“板儿”可不是那么好拍的,没有技术经验地瞎拍、胡拍、乱拍,那便是官僚主义作风。一旦出问题,被追究领导责任,工作生涯也就断送进去了。
如果把技术人员发展的四个阶段与职位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将不同的输出阶段对应到不同的职位上:
技术输出—>技术人员、科员、工人等
经验输出—>团队Leader、项目负责人、师傅等
思路输出—>部门技术经理、科长、监工等
决策输出—>技术总监&CTO、领导、经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可以将四种输出对应到职位上,但是却不能把职位对应到单项输出上。在不同的职位上,一定不是仅进行固定的某一项输出,而是以那一项输出为标志性象征,很多情况下还要辅以其他输出。所以如果某人说:我已经是团队Leader,不需要再编程写代码了,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他的“生产效率”不够,进而大大增加被淘汰概率。
这四个阶段中,曾有人建议我将“输出”二字去掉,将四个阶段变成:技术、经验、思路和决策。反复考量,发现那样是不准确的,原因有三:
一是“输出”是一个行为,是一个动作。虽然技术人员的主要输出物应围绕技术、经验、思路和决策上,但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动作并不唯一,可以进行这四个阶段上的各种动作。没有“输出”二字就变成了定性,而一旦定了性,一个人便失去了从技术输出跳跃到经验输出,以及更高阶段的能力。同时也硬生生地将技术人员的各个阶段人为地割裂了开来,一旦割裂便失去了技术性和科学性;
二是各个阶段之间是存在衔接关系的。能够做经验输出的前提是自身在技术输出过程中总结到了方法和技巧,能够做思路输出的前提是自身在经验和技术双重输出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能够做决策输出的前提又是因为前三者做的铺垫,使得自己有着更强的判断能力,能够在大部分决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是各个输出并不是孤立存在。并不是当一个人进行经验输出就不再进行技术输出,或者进行思路输出就不再进行经验输出。甚至绝大部分情况下,一个职位上进行多种输出是同时存在的。譬如有些系统架构师既对架构体系做出决策,又对开发框架提出思路,同时也对核心功能提出独到见解(经验输出)并做出代码实现(技术输出),这并不违背他作为一名系统架构师的工作职责。只不过团队所有成员,只有他才具备更高阶的输出能力。不过如果一个人主要做决策输出,但不做思路输出和经验输出,却又做着技术输出,那么就一定会存在着问题。譬如网上有张图片是老罗穿着围裙修手机的画面,这种若不是广告就是不务正业,公司就一定会存在问题;像雷军说的:如果手机交付量不足,就去工厂拧螺丝。这种玩笑开开就罢了,但若真去做了,公司管理同样会存在问题。
跟“黑暗森林”的理论基础是猜疑链一样,四阶段的理论基础是(我们暂且称之为“后浪理论”吧):年轻人的精力、体力、学习能力和记忆力总是比年长者好(请考虑普适性而不要考虑特例),而从IT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的迭代和衍生始终在高速发展。这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年长者的技术能力总会被年轻人撵上,而年轻人除了潜力以外,一般会比年长者拿更低的工资,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更有吸引力。这意味着做纯粹的某项输出到达一定年龄段后总有被淘汰的风险。
不过,如果读者是一位年轻人,那么最好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必妄自菲薄。
曾经有位老大哥跟我说过两句话:你还年轻,你很年轻。
我认为“你还年轻”的意思是:十年磨一剑、术业有专攻,技术人员内心中互相鄙视,谁也不服谁虽然基本是个常态,但是自身一定要对自身有个清醒的认识。年轻人对比年长者最大的毛病或区别是:自身对自身的定位和衡量不准,尤其是当解决了某个或某几个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时,这种心理状态会达到一种空前“膨胀”的状态,认为工作几年的人不过如此,不如自己……头些日子,在跟一个98年的小兄弟聊天时,他就跟我说:我感觉别人会的我都会啊,我能力也很强啊。我跟他说:这是由于目前安全技术的发展特性决定的,别人懂注入、你也懂注入,别人懂编程、你也懂编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技术能力是等同的。如果真要对双方技术能力进行比较,那一定比的不是谁会的基础知识的多少,而是比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你还年轻”其实意味着“你太年轻”,同时也意味着“你也会老”,当瞧不起年长者时,其实也是瞧不起未来的自己。技术输出比的不是输出量的大小,比的是输出内容的差异。而年长者之于年轻者,比的则是输出阶段的不同。刘慈欣《三体》里面那个名词“降维打击”用在此处比较贴切。我们从来没有跟我们董事长来比技术,没有跟总监比技术,因为差距是一个天一个地,相当于技术输出之于决策输出,没有可比性。那么为什么要跟leader比,跟同事比?可能根本原因是技术输出之于经验输出,给我们一定的可以比较的空间。比较是好事,上进也是好事,但盲目的目空一切,则是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你还年轻”的表现。
而“你很年轻”我认为是当年老大哥给我的鼓励。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空间,却买不到时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时间代表着机会,机会代表着未来潜力无限,而无限的潜力又会造就无数不同的自己。在体制内曾经听过一句话叫“欺老不欺少”,我认为跟“莫欺少年穷”是一个道理,都是说年轻人的潜力。江山辈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人类学习和成长的黄金年龄大约在20岁~35岁之间。再往前,虽然学习能力强但不会应用;而再往后虽然会用,但学习能力开始下降。人最拼不过的还不是斗志而是记忆,我们上了高中,基本上就忘了初中的;上了大学,基本上就忘了高中的;等毕了业,连大学的都忘了;工作多年下来,留下的是经验、套路和思维方式,之前那些杂七杂八的都忘了。冷不丁遇到一个之前搞过的冷门技术,可能还需要去翻翻文档、查查手册。当工作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经验、一种套路时,那么基本上技术生涯便开始减缓上升趋势,甚至走下坡路了。而年轻人则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技术,不单单上班时在学习,甚至在年长者下班哄孩子时还在学习,大半夜熬夜不睡觉还在研究,技术的上升曲线十分地坚挺。所以“你很年轻”我认为代表着:年轻人的技术输出一定会超过年长者,顶多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
为什么要提出技术人员发展四阶段这么个理念呢?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将它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管理者带领团队,以及在跳槽抉择中的方法论。
技术人员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应该从技术输出向经验输出、思路输出和决策输出方向靠拢,这是一个高效的发展路线。但并不是所有人按照这个发展路线都能走到最终阶段,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技术工作中总结经验并形成输出。我就看到有不少人由于思维惯性、行动懒散、没有章法、不善沟通、不愿意学习、不善于总结等各种原因,导致自己做某件事没问题,但指导他人做就非常困难的案例。如果有相关的能力,能一步步往上走固然是好事;但如果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没办法走到下一阶段,那么就要时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研究、研究、再研究,掌握自身在对应阶段上的领先优势,保持对新兴事物的把控能力,才能够尽可能不被新人淘汰。
对于管理者来说,由于“后浪理论”的出现,一定要为员工“留好后路”,尽量让他们有逃脱被后浪拍死的能力。只有没了后顾之忧,才能够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才能提升团队的整体作战效率。这需要管理者做到:为技术人员规划好下一阶段的发展和成长路线,给与充足的表现舞台和历练空间。不能把员工变成一个纯粹的技术输出工具,要想方设法地给他们创造经验输出和思路输出的机会;要给予员工充分的指导和锻炼,也要对他们在经验输出、思路输出,甚至决策输出上的成功案例给予赞扬和肯定。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的阶段太低,本身就不具备进一步培养下属的条件,也很难让团队朝着扩大化方向发展。有太多的团队死在了管理者自身能力低下,又压着团队不让发展的境遇中。
在跳槽抉择中,技术发展四阶段同样很重要。一个人跳槽一般会考虑:薪资变化、职位变化、压力变化、个人发展、企业发展等。但作为技术人员不能人家给钱多就跳,要看过去后有没有达到同级别或更高输出阶段。一个人留在公司的原因无外乎三种:给多少钱、是否喜欢、有没有发展空间。但从一个公司到另外一个公司,一定不要“掉段”。这个跟玩围棋异曲同工:一个职业选手如果总选择跟业余选手玩儿,名次和胜率肯定会提高,但能力和段位必然会下降。正所谓与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在前一个公司还有经验和思路输出呢,到了后一个公司变成纯技术输出了,首先能力得不到锻炼,未来再想往上跳,难度也会很大。耽搁久了,有被后浪拍死的风险。
好了,本文讲了这么多,也到了最后的收尾阶段。回想起来,我在做纯粹技术输出的那几年是最开心的几年。可以无忧无虑地学习最新知识,研究各种各样的新鲜技术,捣鼓各型各色的有趣玩意儿……不用去考虑业务发展、职位发展和工作安排——那些都是产品经理、技术经理和leader的事儿,对我来说他们安排下来什么只要干就是了。然而,就跟蜘蛛侠他大爷说的一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生的工作路途上,我们这些普通人很难安于现状,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突破,才能换来更美好的生活。
计算机面试要求
计算机基础
提出问题能力
思考问题
理解讲故事能力
动手能力
面试中需要回答或考虑的问题
1、之前工作经历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产出了什么样的成果?
2、你或你公司在产品、技术或服务上,和别人/友商相比差异化、有优势的地方?
3、给定一个场景,你会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方案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4、给定一个需求,行业内最领先的做法或方案是什么,基于公司业务情况能否给出一个适合的方案?
5、证明你能胜任这个岗位,你能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后面的规划是什么?
6、能否适应复杂的组织结构、业务、人际关系?是否具备沟通能力、判断力、资源整合与总结的能力?
7、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怎样才能出成果?看问题的层次如何,对于相关体系的理解如何?
工作中需要了解和考虑的问题
1、对公司组织架构、业务了解程度如何?
2、给定一个业务,对于它的构成、价值链、关系链、利益相关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了解?
3、一项工作,它的过去、现在都是怎样的,未来如何发展,对于今后的2-3年甚至5年,规划应该是怎样的?
4、你能清楚、准确、完整的、概要的说清楚自己的工作、业务的情况吗,它是什么、为什么重要、今后要去往何方?
5、一项工作,当下做的好的地方是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是什么,问题有哪些解决的思路和方案,怎样让整体实现闭环?
6、做人、做事,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还是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和视野去看待它,一个10公分的坑需要多大的萝卜去填呢?
7、什么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哪些东西会让我们浮躁,想清楚什么样的资源配备能帮你达成目标,如何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
什么样的老板值得跟随 by 道哥
以前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老板适合跟随?」。隔了段时间后去看,发现这个答案竟然被大家顶到了排名第一。所以我决定再好好写下这个回答,我想对很多初入职场,或者即将迈入职场的应届生来说,会有些参考价值。
当时我写的回答是:
「1. 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的。 2. 很愿意帮下属争取到加薪、升职或各种福利的机会的。 3. 不吝啬股票和期权的。 4. 能带领部门或公司走向成功的。
如果是大公司,以上优先级从高到低排列。如果是创业型公司,以上优先级从低到高排列。」
这里讲的「老板」,一般都是自己直接上司,或大部门的上司。在很多学校里,导师因为会给研究生发薪水,所以也被称为「老板」。总之,「老板」就是你跟随的人。
我认为跟随一个对的人,比加入一个对的公司更价值。比如去到了一个品牌、福利都好的大公司,但埋没在众人之中碌碌无为,则很可能比不上一个虽在小公司,但却遇到了一个器重自己的老板,发光发热来的好。以前我身边也有些朋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我聊起不知道未来该如何抉择。我一般会给一个建议,如果自己想不明白的话,就跟对一个靠谱的人,他能想明白,跟着他走也许就能成功。对于自己不想动脑子想事情的人来说,可以多留意一下身边值得跟随的人。
但「老板」们是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有的令人如沐春风,有的则让人敬畏;有的很会享受生活,有的则是工作狂。看过《穿着Prada的恶魔》吗?对了,你的老板也可能是下属眼中的恶魔,个人能力超强的那种。那么哪种老板才值得跟随呢?
我觉得每个老板的个人魅力、品格风骨都因人而异,作为下属你可以有所偏好,喜欢某种类型的老板;但对于大多数职场新人来说,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乔布斯的人品实在不怎么样,但他难道是一个不值得追随的老板吗?
我们是选「老板」,不是选「老婆」,也不是选「老师」。所以对老板的个人处事其实无须要求太多。我觉得一个好的老板,应该满足我前面提到的几点。
在职场里,老板会是你最好的老师,从你的老板身上学东西,是快速成长的捷径。我在阿里经历了许多任老板,从每一位身上都学到了许多东西。他们并没有特意教我,但观察他们平时的处事,就已经让我获益匪浅了。值得庆幸的是,每一位老板给我带来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如果你觉得你从你老板身上再也学不到任何东西了,也许是时候考虑换个老板了。
然后是看老板是否愿意为你争取一些应得的利益。比如晋升、加薪、期权的机会等。我个人认为为下属争取福利是一个老板应尽的职责。如果一个老板平时都不愿意为下属谋取福利,那么这样的老板是不称职的。比如年终讨论谁该晋升、谁该加薪的时候,你老板一句话都不为你说,那你就该好好考虑下你在老板心里的地位了。在大公司尤其如此,不为下属谋取福利的老板,是没什么人愿意跟随的。
这却与「护短」一类的行为无关。我认为「护短」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下属会感激涕零,但难免有处事不公之嫌。一般来说老板应该为下属背黑锅,但不应该「护短」。下属做错了事情,该罚就罚,但作为老板应该带头罚自己,而且还要罚的更狠。
有好处先让下属得,有黑锅自己先背,要是你遇到了这样的「老板」,请好好珍惜他。「老板」这种生物活得其实真心不容易。但以上几点还只是一个称职的「老板」,要想成为一个卓越的「老板」,还得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执行力。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论用什么方法,能够带领团队(在大公司的话)或公司(小公司的话)走向成功。
这其实是一个挺高的要求,成功的永远是少数。所以我的回答里最后排序的道理也是因为此。对于大公司来说,普通员工只是大公司里的一颗螺丝钉,公司的成功也很难对应到一颗螺丝钉上来。因此对于个人来说,最优先关注的应该是能从老板身上学到什么东西,其次才是自己的薪水和期权。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公司的生存永远是最重要的。而且小公司一旦变成大公司,作为普通员工也将摇身一变成为公司元老了。不是说连当年给Facebook刷墙的人在上市后都发财了吗?所以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跟随一个能带领大家走向成功的老板才是最重要的,他是不是器重你反而没那么重要。其次是在一家有前景的创业公司来说,期权比薪水要更重要,期权有机会改变你的生活,而薪水则很难(前提是这家公司靠谱)。
最后,感谢所有我曾经跟过的老板,从你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扎根前沿领域,应对技术换代焦虑,探索计算机领域机会 by bobo
我给你讲讲塞班。
我坚信你看到的,写塞班一夜失业故事的作者,是绝对不懂塞班的。但对他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懂得怎样写一篇文章吸引眼球,引发焦虑。所以他是懂写作,懂媒体,懂流量的。
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就能明白:当年的塞班开发人员(其实这个群体也并不庞大,并且那个年代确实有点久远,对于现代年轻人没有接触过也算正常),由于诺基亚的倒塌,最终全部失业,吃不饱,穿不暖,养不起家,居无定所,人生因为诺基亚的倒塌,从此走入绝境……
这可能吗?
我告诉你真实的情况是什么。真实的情况是,当年那波塞班开发人员,是最早的一波接触移动开发的人员。所以在大多数人还不明白什么是移动开发的时候,他们是最早一波拿到 ios 红利的人。(之所以说 ios 红利,是因为我不了解安卓)
这是我的真实经历。我研究 ios,有一半原因是被一个自己搞塞班开发的师兄带的。不然科班生其实很少去研究移动开发的。别说那个时候,就算走到现在,移动开发火了又凉了,都快走完一个历史周期了,回头看,研究移动开发的科班生也很少。
那这个塞班师兄为什么会涉猎 iOS 开发呢?很简单,那个年代有点儿计算机技术的都做外包,很多外包钱多事儿少的程度让人惊讶。和甲方扯皮归扯皮,不爽归不爽,但最后拿个开源代码架一个论坛收 5k,10k,注意,是那个年代,简直稀疏平常。而移动开发因为做的人少,外包价格就更高了。
这个师兄在某一天突然接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外包,一个很简单的移动开发项目。多简单呢?就是做一个 app 能直接访问他们家的官方网站,所以基本上就是 app 里放一个 web 组件连上他家网站就好了,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零碎但都不足挂齿。但是,甲方要两个版本,一个塞班,一个 iOS。
这个师兄会塞班,但搞不定 iOS, 来找我帮忙。原因也很简单,当时 iOS 开发完全没有中文的资料,他觉得我英语不错,技术也 ok,应该能搞定。说实话,当时我觉得还是挺挑战的,因为那个年代没那么多深入浅出的教程,这么说都客气了,就是完全没有。基本只能靠啃苹果官方的文档和几本非常有限的 iOS 相关的原版书。(在网上找盗版看)
我一接触这玩意儿,很快就觉得这玩意儿比我想象的难一些(虽然需求确实简单),难在哪里?难在内存管理。那会儿 iOS 开发可能大概是用 OC4,没有自动垃圾回收。我不知道有没有同学用 C++ 做过 Windows 下的 UI 编程(比如 MFC),如果做过就知道多么的头疼。一不小心就崩溃,八成是内存管理方面的 bug。而 OC 的内存模型还和 C++ 不很一样,我短时间没有吃透 OC,搞出来的 app 就疯狂崩溃。(有 iOS 开发经验的同学不要用现在的 iOS 开发技术去想象,当年没有各种 UI framework,不是拽一下组件点运行就好。所有的 UI 都是一行一行代码写出来的。)
然后那个师兄就和我一起过 iOS 的代码,他不懂的我负责查资料给他讲,然后我们一起调 bug。这个过程才让我意识到这个师兄技术功底实在了得。平时不显山不漏水,其实都去做外包赚外快了,但是论编程能力,他绝对是实验室第一名。(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我第一,那会儿太年轻。)
后来我才想明白这师兄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塞班开发用 C++,而移动开发本身受资源的限制(当时的设备性能非常差,现在移动开发也没那么多资源限制了,因为机器都太厉害了),对语言的优化要求非常高。所以他对 C++ 吃得非常透。再加上本身移动开发的经验,把这些经验转移到 iOS 开发上,不能叫易如反掌,但反正比我轻松很多。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那个外包上技术也是突飞猛进。接触了全新的移动开发,接触了全新的 OC 语言,查阅全英文资料学习全新的技术知识,还在师兄的带领下见识了 C++ 语言功底所能延展出的“技术恐怖”。
这可能是大概 2010 年的故事;塞班大概是 2013 年结束历史使命的;但是 2012 年,iOS 已经如火如荼了。我的这名师兄,在那时已经在一个国内比较有名的厂子的 iOS 部门的总负责人了。这还只是职业生涯下的变化,至于 iOS 独立开发,这么说吧,那个年代,很快没有人接 iOS 外包了,因为你会点儿 iOS 技术,随便做个 app 扔到苹果商店,收益远大于外包价格。具体我不讲了,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当年 iad 是什么价位。
2013 年,公众号写手都在“悼念塞班,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的时候,当年的塞班开发者,早已经拿着几倍甚至十几倍于塞班开发的薪水,在移动开发的新道路上前进了。
==========
不知道你理不理解我讲的这个经历的核心是什么?在那个年代懂塞班的人,都是技术牛人。而得益于他们接触移动开发早,也就更早地嗅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奏,并且能很快开始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大展身手。
在大家都说“塞班开发一夜失业”的时候,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是活的。
当你对一个领域有深入的时候(在这个例子里,移动开发就是领域),自然会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做出判断,而且比外行人更准确的判断,并且有着外行人根本无法比拟的自身优势,直接加入到行业发展的浪潮中。
========
我在你说的这个帖子里,举了一个我的学习发动机的同学的例子。我说他完全不受 chatGPT 的影响,因为 chatGPT 完全搞不出一个发动机。对他来说,chatGPT 就是糊弄形式主义的玩具。
然后很快就有同学跟我说,那等 chatGPT 能造出发动机,他不就完蛋了吗?
我就笑了。这就叫不拿活人当活人。老觉得人是死的,除了时代是活的之外,就自己是活的。说得不好听一点,这叫傲慢。
先不说你怎么知道人家不去研究 chatGPT(实际上现阶段 chatGPT 不会影响发动机行业,就是糊弄形式主义的玩具,就是人家研究出来的结论),
假设现在 AI 领域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车企已经开始考虑立项研究如何使用 AI 技术辅助研发制造发动机了。那么请问,领导这个项目,最终让 AI 能够真正参与设计制造发动机的人,更有可能是我的这名在车企摸爬滚打 10 多年的同学呢?还是你呢?
我觉得答案不言自明。肯定是人家。
你和他的区别是什么?
他是汽车领域的专家,你不是。
他不是 ai 专家,但是要让 ai 帮助车企做事情,他比所有的 ai 专家都更能胜任。
==========
这种例子在最近半年真是数不胜数。
前两天有同学转我这篇文章,大意就是陶哲轩用 GPT 解决了多难的数学难题。陶哲轩甩出调教GPT-4聊天记录点击领取大佬的研究助理
我看了就乐了,这也能成新闻?在我看来,这新闻和陶哲轩在 google 搜索引擎的帮助下解决数学难题;陶哲轩在电脑的帮助下解决数学难题;陶哲轩在纸和笔的帮助下解决数学难题,没太大区别。区别只在于,gpt 是这个时代的新工具而已。
我想请问,那为什么是陶哲轩能用 gpt 解决最新的数学难题,不是你能用 gpt 解决最新的数学难题?请你看看 gpt 给陶哲轩的回答,你能看懂吗?你顺着这个思路想,陶哲轩在 google 里搜出来的资料,你能看懂吗?陶哲轩用纸笔打的草稿,你能看懂吗?
那么请问,陶哲轩和你的差别,难道是陶哲轩比你更会用 gpt 吗?比你更会用 google 吗?比你更会用纸笔吗?
显然不是啊。这之间的差距,是陶哲轩比你更懂数学啊。这就是领域的意思。当你了解一个领域以后,有新的技术出现,你会自然会去想:怎么让新技术服务于你所在的领域。这就是“人是活的”的意思。
==========
说说“修车师傅”。我说得再极端点儿。因为每次我说大家应该花时间深耕一个领域的时候,总有人举这样的例子:我在超市收银 10 年能有发展吗?我在餐馆儿端盘子 10 年能有发展吗?
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绝对没有。
为什么?很简单,时间不等于发展。如果时间等于发展,所有的老头老太太都是大牛。
发展是指:你在一个领域要不停地前进,不停地突破。端 10 年的盘子,收 10 年的银,你没有进步,没有突破。实际上,你很有可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达到了端盘子和收银这两件事儿的上限,在之后的时间里,你只不过是在重复而已。
那收银和端盘子能不能突破?收银我不知道,端盘子我懂一点点。我在北京创业的时候,采访过海底捞的高管,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海底捞是怎么起家的。就是一个麻辣汤摊位啊。现在海底捞的高管,最高的那个,好像叫杨小丽,就是最初给张勇端盘子的服务员啊,不仅如此,很多海底捞的高管,都是从端盘子开始的。而张勇呢,最初就是支麻辣烫摊儿的啊。
那人家为什么做这么大?机遇这种废话抛开不谈,很关键的原因是:人家没有局限在麻辣烫这个“小生意”上。人家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做大,如何做好,这个过程中到底有哪些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怎么利用,有没有可能创新。
人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跨入“餐饮”这个领域了啊。很多人都只知道海底捞服务变态,但不知道海底捞成功的背后,近乎对于餐饮业的所有侧面,尤其是供应链方面,都有很多努力和成绩甚至是创新。服务只不过因为最贴近 c 端,最容易被大家看到而已。
==========
如果你是一名收银员,我给你的建议就是,你能不能通过收银这份工作,更深入的理解零售业?你能不能感觉到不同的时间,什么产品更好卖?同类产品,什么品牌更好卖?想没想过为什么?
如果深入下去,这里面可能就有机会,这个机会就是零售业中蕴含的机会啊。这种机会,是坐在电脑前一天到晚想着怎么卖盗版副业赚钱的小年轻,永远看不到的机会啊。
但如果你收银 10 年,10 年后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你脑袋里对这个行业的理解,都和 9 年 11 个月前没有区别,不淘汰你淘汰谁?
这个时候,一个公众号写手看到大家正好都开始使用数字货币了,于是在家里抠着脚丫写了一篇文章:数字货币终将取代所有收银员,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必须学会这项技能。(比喻不很恰当,但你应该理解这个意思。)然后你聪明的小脑瓜转了一个弯,突然意识到,就算学了这个,十年后也会有新技术来临啊,那我不是一样被淘汰?然后你就焦虑了。
你真正焦虑的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没有在一个领域里扎下根。所以你不理解,也不曾感受到,技术是为领域服务的。你只感受到,新技术来了,好像有一帮老人被淘汰了。
实际上,即便没有新技术,他们也会被淘汰。
=========
因为我实在不了解修车,所以我不能用修车举例子。但是我相信,同样的,如果你做修车 10 年,现在的工作和 7 年前没啥变化,那你被打击挺正常的。
而打击你的新技术,比如说你举例子的什么模块化修车技术,可能就是另外一波大牛修车师傅搞出来的。
修车这个领域会继续兴旺下去,毕竟,全世界那么多汽车在路上跑,他们都需要被维修。
就算真的修车这个行当出现“行业性震荡”,也一定是在一个不短的时间窗口里发生的。这个行业的所有人都能提前做好准备。
对了,忘了提了,这是因为时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瞬间。历史教科书里写,蒸汽机的出现,瞬间终结了人类小作坊,手工式的生产模式。但实际上,这个“终结”,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
最后要打两个补丁:
1)
我承认,在时代背景下,有些领域比另外一些领域更吃香。但关键在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握到底是哪些领域更吃香,是非常难的。
现在那么多人讨论高考报志愿,那到底什么方向最吃香,谁能说出一个所以然?
与此同时,如我一直所强调的,领域的火和个体的“舒适”也并不完全相关。
但是我看到的是:只要你能在一个领域扎下根,至少能很踏实。
2)
我不是说 ai 不好。实际上 ai 也是一个领域,并且是非常好的领域。我只是不认同,因为有 ai “浪潮”,所以大家就一股脑学什么 ai(更何况很多人根本没学 ai,就是看 ai 新闻而已),就能从此改变人生,财务自由。
实际上,我在这里列的技术领域,第一名就是 ai。
只不过我想强调:除了 ai,计算机还有很多领域,在我看来发展潜力非常大。
为什么?因为 ai 需要计算机其他领域的支撑。
现在很明显,ai 被算力局限着,成本是高的。所以为什么英伟达股票大涨?是因为英伟达搞 ai 吗?不是。是因为 ai 需要英伟达。
英伟达很自然地开始搞 ai 芯片。你看,再一次,领域里的人自己很自然地就会去顺着时代,找到新的发展方向。open ai 的 ai 那么牛,怎么不自己设计芯片?
哦,对了,在最近的两个月,至少我亲身经历着的,open ai 就已经有两次大面积的宕机终止服务了,你看,open ai 的 ai 那么牛,怎么不自己把自己的底层设施设计的完备一些?
你觉得 open ai 运转的底层设施,各个抽象层,从硬件到软件,从芯片到系统到网络传输到安全保障,都是他们自己的 ai 设计的吗?每一个抽象层,是不是还有优化空间呢?否则 chatgpt-4 每三个小时只能提供给付费用户 25 次提问机会,是不是太过分了呢?
你看到计算机其他领域的机会了吗?
需要辩证看待。比如一个问题,作者更多把 ai 看作工具,未来或许一个 ai 系统就是一个独立系统。等等问题
如何不靠业务实力晋升
和P10交流
产品经理
道哥对产品经理的定义,市场洞察能力,也是我经常提的要洞察世界内容之一。
https://mp.weixin.qq.com/s/Qfo0UsHY6LNbrMxTJ6FtbQ
猎头(by jason)
大家好
我是西西
今天睡前聊天邀请到的是我的40岁的朋友jason
在大众领域的名气会让客户怀疑她职业上的专业度吗
会给对方以一种更高的预判
就是对他的期望会非常的高
一旦他的工作中没有预想那么好的结果的时候
可能就会影响到他的职业评价
其实我跟你讲
你最离奇的理由来他终止了这个交易的是什么样的理由啊
我老婆怀孕了
家里人不同意
时候你要做好准备
他有可能是要放弃一个粉的
最难搞
让你最生气的人是什么
他也想加入这家公司
但是他又不是很确定自己要不要加入
所以他到某宝上买了个假的正品
然后就入职了
入职之后发现这个职位跟他想的不一样
然后很快就就就离开了
然后我就跟他说
诶你不是有地震吗
你怎么又回去了
怎么折了吗
就后来我们在多方调查
发现他根本没有离职
中国一共有多少专业的猎头啊
在50万上下
一个猎头促成一单交易
全单的全流程是什么样子
首先我们要拿到一个需求去做一些职位的分析
哪些是must have
也是nice to have
像我们这些资深的猎头
比如说我的微信有8000多人在我自己的1度人脉圈里面搜索
同时我们会在临职场的后台
我得搜索到一些人
才能得到了这些人的回复
或许可之后邀约了解面试等等环节
然后最终会把他的简历推荐给我们的客户
还是会做一个screening
说我要求这个人有5年以上的java开发能力
好check过达到之后才回到面对面的交流或者线上交流
这个线上交流不是一轮两轮决定的
职位越高
面试轮次越高
面试面试这样的公司可能要七八轮下来面试才能结束
最多的面试轮数是多了14轮
在中国找一个药物的cpu可能通过了
然后呢
那是不是你们的工资到这就结束了
没有到这儿
其实刚刚开始有一些人可能谈到这儿的时候
他会告诉你啊
可能没什么心情啊
怎么样
有可能是因为周期太长
他可能在别的地方面试已经拿到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他经历了这么多轮的面试
他更加了解这个企业了
他说我这个职位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做呀
你不要钱了
如果offer就都谈好了
那么会有一个reference环节啊
就是背景调查
调查出来最离谱的情况有什么
是去年我们发生了一个比较离谱的一个被调
一个年薪200万以上的人
他的简历全是假的
你看小将吗
他是在几家公司
分别在外部做顾问啊
但是他的简历的描述就是他就是他公司的高管
你有推过那种你自己把这个人推给了公司
到最后你非常后悔的吗
没有能赚钱
你干嘛要后悔
怎么被掉
然后呢就是开始辅助入职了
提离职又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
水单率也很高的
你在这家公司工作8年了
老板说听说你要走
吃个饭吧
喝个酒吧
哈哈哈哈
再聊聊吧
你可能就真的会被软化掉
体力值完成了好
那接下来你们的工作就会结束了
其实还没解释
那你先赚点钱不容易吧
我们要把它稳稳的安定下来
就landing的这个环节还会出什么幺蛾子吗
有啊嗯来的时候发现诶跟我弹的不一样啊
怎么汇报给vp了
当他真的去跳槽的时候
他一定不会只看一家对吧
同时看三五家
你先给老板
他先来了
后面两三家不代表他不会去的啊
后面两三家一看哇
原来a已经给老粉了
那我们要紧锣密鼓地抓紧了
试过了
哎那那我省时间了
加20万来不来
你知道我之前看到过一个案例
你拿某团的offer来
不用面试
直接加钱
就这么好
一个猎头的典型职场成长曲线是什么样
从呃research开始做起的
在网上去寻访剪辑
对行业有初步认知之后
逐渐接触到客户的指挥
就变成了ac就是sal consultant
就是他是可以拿到佣金的a c然后c上面就开始带团队了嘛
那从缩水director director
然后再往上是缩水
partner到partner到ci panda
我现在可是senior pad ac的年均业绩大概是多少
ac在60万左右
c在80万
a d a d要120以上
d呢你差不多150万
partner 2000000以上哦
那senior partner呢300左右吧
对于一个职场精英来说
有一个他很信赖和信任的专业的猎头也是重要的
对就是因为这个猎头可以给他提供很多市场上客户端的动向
对
就接到猎头电话的时候
你怎么判断这个猎头的靠谱程度
人家反问他几个问题吗
就是你为什么要找我呢
让他去总结一下
看到你的简历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些价值
第二呢你可以让他讲一讲
就是他所服务的客户的一些行业情况
比如说你除了介绍a公司以外
你觉得这个行业还有哪些b c公司做的不错
找自己的所谓职场的经纪人嘛
还是要找一些负责一点的人
接到电话后先反客为主
接下来几年可能会有的风口或是哪些啊
嗯我觉得还是跟国家的这个宏观经济的指向性一定要非常挂钩哈
第一呢就是我们常讨论的亚子剧行业
像什么新能源啊
低碳环保啊这些领域
第二个就是还是要跟高科技结合
虽然我们经历一些比如说web squick
pc的一些暴雷的这些事情啊
但是我认为这个行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是非常非常好的
如果我现在想找到这一类的年薪百万
首先你可以点评一下我的工作履历
非常不错
密清北复交的这样一个交易背景啊
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一个加分项
第二个你的毕业第一份第二份工作都是行业的头部企业
他一定是击败了很多和他年龄相仿的一些对手的
之后呢
又跳槽到了互联网内容公司
然后还完成了几次升值
在一家公司得
到升值这点我们是特别希望看到的
会比那种就是没有升值
但是在不断地在不同的公司切换要好是吗
对这样的要好很多
切换的问题
第一是他没有什么忠诚度吧
然后第二呢就是他不停的在同行业去跳槽
一定是他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哦
所以你不建议在同行业没有升值的情况下不断的跳
对哦
跳了几次就会比较危险啊
两三次基本上就没有人再敢用哦
嗯大家跳槽一定要慎重啊
那我的履历的危险之处在哪里
你看你现在职位是蛮高的了啊
但是呢你的功能性
就比较短
所以有可能你是被资本催熟的一批职业经理人
如果你再去跳槽
我们遇到资本寒冬的情况下
有可能你就要考虑到自己
我是最先被裁的那部分人
因为你的这家公司呢嗯虽然在内容呃这个赛道做到了头部
但内容赛道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一些平台
那如果平台对你们的政策有些变化的话
那公司其实蛮危险的
你的简历看起来就是跟对人
是的
我的老板是一个很好的老板
在一家公司呆7年是不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
对7年已经在公司待的很舒服了
就是老板关系
也好同事的情况也很了解公司的资源
公司的优劣事情都很清楚啊
你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强的内部推你出去的因素的话
外部拉是很难拉动的啊
除非你在这个地方发生了
已经发生了一个比较重大的变故
比如说你跟你的老板走了啊
或者跟你的老板在公司不得势了啊
对于我们猎头来讲的话
我们为了完成一个稳定的成交
我们不会优先去联系
这样在家就在一家公司做很久的人
他临门一脚跳槽的时候
可能真的会考虑很多
比如说跟老板这个吃个饭喝个酒
第二呢就是这种人
的缺少外部定价
他对自己的判断是非常不准确的
交易交易越频繁
这个定价就就就越准确吗
客户其实对于风险的定价也会考虑进去
就是这个人能不能很顺利的landing到我一个新的作者文化里面
因为他带的92家公司的那种作者文化印记太强了太强了
等我补充一点
能如果是一个很高端的人才
嗯
她通常其他的跳槽不会很平凡
我一半同意二人观点啊
但是我们要看这个人在同样一家公司
他没有接受新的业务
我在
这家公司7年带过4~5个新的事情
我相信初期你可能是从参与者开始的
后面有可能会主导
我建议你会把一些自己主导的项目先提出来
而且你要记住你所做的行业的是内容行业
内容行业跟互联网非常相关
可能5年前你做的事情拿到今天谈一文不值了
既然你在你的领英的简历里面要先提离自己最近嗯
主导负责的项目就是要把自己经手过的项目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业务
尤其是匹配当下需求的嗯
嗯在练英职场上要非常清晰的列出来
对嗯就是简历贴近
有一点就是
像关注水账一样
把我所有做的事情从头到尾写一遍
就是有时间看的
再资深的一份简历
在我们看来可能2~3页
a4 的篇幅最多
我见过十几年的简历
其实是往往在面试中表现非常差的
所以你刚才有提到说还蛮鼓励大家有节奏的跳槽
所以我们再看一下艾瑞克的简历吧
其实艾瑞克简历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各有可操作性的简历
第一呢他所工作的行业基本都是围绕着不比sars服务的行业
虽然艾瑞克10年的职业履历里有四次跳槽
其实看起来是比茜茜要频繁的
但是他每
一次跳都能在简历中看到逻辑
然后算是修炼这个基本功嘛
然后2年左右的时间啊
跳槽到印象笔记
只为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啊
职责有一些变化
从以前的tx做到了这个产品的运营
然后之后又转到了这个科普成功
所以你看他很清楚
就是把一个产品底层的技术先了解清楚
然后产品是产品的设计逻辑
然后再去面对用户
原来转岗是有好处的
对他的转岗是要转的
有有逻辑性
总结一下
就是艾瑞克这样的
以及比我的履历
在猎头的眼里
是更好卖的
没错没错
他的履历的危险之处在哪些地方
他的短板呢是在于他身份
但这个职位的公司呢行业有了比较明显的差异
从这地方我认为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给你一个建议哈
就是呢首先呢这家公司的行业是跟其他几家是完全不相关的
那这会给人一种感觉
你是很盲目
甚至是为了钱
他跳的那种简历就一定会减分
但如果你刚才刚提到
他是做内部运营的
相当于只从乙方穿甲方明白对吧
这个一定会是一个加分项
因为你
更了解企业内部这个系统到底能帮助什么啊
title上应该加上一个dash
上面会提到说是说企业内部效能啊
对效能提升啊之类的
我们的履历在领英职场上展示的时候
不光是展示公司行业
还要展示你变化的逻辑
对嗯没错
你的选择逻辑其实就看你的人大概底层的思考是怎么样的
行业之间跳槽呢是我们其实不太推崇的
尤其是行业场景非常接近的
就是他会给人感觉他是在同一行业里
利用不同公司的信息差价来盈利
像艾瑞克
你说他的履历很值钱
可是他的本科很差呀
对所以
艾瑞克把他的黄冈中学写在上面了
哈哈哈哈哈
这两天刚好在高考
很努力去高考的那个学历和那个大学本身在你的简历上
从什么时候开始
他就没那么重要了
艾瑞克这个阶段就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我们要看他的直直的对
比如说艾瑞克
如果他一直做tort或者是做tag的话
那在这个阶段他的简历就会有一些问题了
就是菜大家都拼学历
拼教育背景吗
他就肯定是竞争处于劣势
但是他自己很聪明嘛
他自己选择自己做商业化
做产品
做运营
那对于这些软性指标比较强的职位
学历
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尤其是他的经验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是远远高于10年以前的教育背景了
职场经历小于5年的人
三个快速建立职场竞争力的建议
ok首先5年以内的人收入一定是比较有限的
我们给出的第一条建议是要多花一些资金来投资到自己
人力本身是一个资本
如果你把时间拉长到20年
30年的周期来看
以前5年挣的一定是最少的
这个地方如果你把钱存下来
对你未来不会有帮助的
所以把钱都投资自己
上一上这个培训的课程啊
从10~100
最重要一点是跟对人有着很强的执行力
所以0~5年的同学尽量要要花时间去了解自己
去了解你的老板
在你面试的时候
可能你的老板在筛选你
但你当时也在筛选你的老板
对另外一点呢就是从沟通的维度来看的话呢
老板问你一些问题也不要say no
就是你要告诉他yes
在输出并且的过程中可以给出一些自己不同的建议
5年以内的小白
尽量不要太刺透一个组织
一个团队带给你的价值是远远高于自己
能够去摸爬滚打
去学习道路
我一直在看我的老板
我没有选择他擅长的那个方向去精进我自己
因为在他擅长的方向
你再精进自己都没有用
因为你一眼就被他看透了
因为他太擅长了
但我觉得比较好的是去看有什么是我的老板不愿意做
或者短时间内不能做
或者是顾上做的
ok那我去做这个事情
你会变成一个更被需要的人
就这么简单
我觉得一般就有哪些只有当猎头才能感受到的职场的残酷的地方
猎头经常会讲的一个词叫policeman
就是我们把一个人place到了一个什么地方
但是你知道还有一个词叫old policeman
客户花钱让我们把某人从他的公司out place出去
当我们了解到拿到这样的职位的时候
我们已经很具体知道张三李四是谁
可能要被优化
但公司又不愿意通过裁员等等这种方式
一方面的成本
另一方面是雇主品牌
比如说一个比较资深的人
然后现在要被裁掉
那外国人怎么看呢
主动跳槽不是看看起来更体面一些
不知道这是否让你感受到职场上绝对的工具理性给人带来的压力
曾经我也因为无尽的在鄙视链里向上攀爬而感到痛苦
直到很久以后
我才领悟到必然与自由的矛盾
没有绝对的自由
人必须为自己立法
如果人类社会还要通过分工和交易创造一个更美好的
至少是物质更丰富的世界
那么暂时的把自己工具化
把自己当成手段交换出去
就是一种必然
追求一些现实的肯定和明确的幸福
这并不丢脸
这是这条视频的初衷
也是我的朋友jason给我的启发
我佩服那些为了美和自由纯粹的活着的人
但我也接受这样的自己
我们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生产劳动
养孩子的人
我们是奋力攀爬的人
我们是流血流汗流泪的劳动者
我们是日复一日上班赚钱的普通人
我们是通过乏味的工作给别人提供价值的创造者
说到底
劳动创造世界
投资人&创始人
这一块可以通过扩展 ‘历史人’ 进一步了解
那些我接触过的「小而美」的公司 by 道哥
今天各大新闻网站几乎都被Facebook用160亿美金(现金+股票)收购WhatsApp的消息给刷屏了,然后我下午就收到了一位朋友发来的消息,说这才是理想的公司。因为我写过一篇「理想中的公司」的文章,曾谈到要保持团队规模足够小,最好不超过50人,零销售,产品自运营等,而WhatsApp简直就是一个样板。它令人难以置信的只有32个员工,却在5年内做到了4.5亿用户,没有任何市场人员也从不打广告。
最逆天的是,WhatsApp的盈利模式就是直接收服务费,而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广告」或者是「免费增值」等盈利模式。它对每个用户收取每年6块钱(在美国是0.99美元)的服务费(可免费试用一年)。用红杉的话来说,WhatsApp之所以值这么多钱,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的邮递、电报、电话、短信的这个信息传递工具链条中的一环,代表的是人类信息沟通的未来。
如果按照WhatsApp坚持的理念,不依赖广告,则确实是把这种即时通讯服务变成了水电煤,这种基础设施服务将会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这次收购简直是给许多把「互联网模式」挂在嘴边的创业公司一记响亮的耳光,它对自Yahoo、Google以来创造的互联网广告模式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因此我今天借着WhatsApp的东风,再把年前没写完的文章(「小而美」的公司)继续写下去。
在年前突然传出了豌豆荚获得软银领投的1.2亿美元融资的消息。在传出这个新闻之前,其实豌豆荚就已经躺在我的提纲里了,只是这个新闻传出之后,豌豆荚一下子万众瞩目
早在百度以19亿美金收购91助手时,豌豆荚就经常会被人拿来做比较,都在猜豌豆荚能卖多少钱。但现在看来,王俊煜显然有着更大的野心,豌豆荚真正想做的是手机内的搜索,真正的移动搜索方式。
我带着团队成员去豌豆荚拜访过几次,回来后最让我们的小伙子念念不忘的,是他们所有的人都拿着苹果的笔记本办公。开会的时候,刷刷刷的一排苹果笔记本摆开,场面颇为壮观。自此后,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咱公司的装备也逐渐升级换代成清一色的苹果笔记本。对于工程师来说,办公电脑就是吃饭的家伙,装备越好,工作效率就会越高,所以在这上面投钱是最划算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豌豆荚目前应该是200人左右的规模。下面我要提到的两家公司,也是这个规模。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车音网,因为这又是一家做企业级市场的公司。正如其名,主营业务是车载的语音智能识别系统,所以主要推广的地方是汽车公司,以及各地的4S店。可能你正在开的高档汽车的语音识别功能,就是他们在提供服务。在此前几位创始人曾经失败过一次,有过惨痛的创业教训,所以再次创业后,稳健了许多,以企业级市场为切入点,先保证有收入能活下来,再拓展业务。在这一点上,与他们的竞争对手科大讯飞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车音网未来如果上市可能也是在国内。但他们可不仅仅是做车载语音识别哦。因为拥有核心技术,所以虽然不面向C类用户,但是却拥有军工级别的实力,比如在极其嘈杂的环境里进行语音识别,像机场、飞行员的驾驶舱都能用上这样的技术。
但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我见到了未来5年后的技术,这项技术可能会走向千家万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想这应该属于商业机密了,所以不能在此写出来。
也是在年前,我见到了口袋购物的CEO王珂,聊完后第二天,他们全公司200人就要飞去三亚开年会,全部住六星级酒店,让我各种羡慕嫉妒恨。
王珂是一个看起来就很憨厚和值得信赖的人,说话时总是开门见山直入正题,没有任何寒暄的过程。目前口袋购物正在遭受淘宝的打压,据说马云还直接动用关系打压过他们。就像淘宝正在封杀所有导购网站一样,在移动端,口袋购物是淘宝的第一封杀对象(如果不算微信的话)。
但如果要以为口袋购物没有了淘宝就活不下去就太天真了,口袋购物真正牛B的是「微店」。用王珂的话来说,微店是自亚马逊、Ebay模式、淘宝模式,之后的第三代开店的模式,极大的降低了用户开店的门槛。比如说楼下一个卖烤羊肉串的,或者是一个面包房的老板,是不可能派人一天到晚盯着电脑看淘宝店的,但是用微店却有可能自己一个人就完成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等过程。淘宝瞄准的可能是200万卖家,而微店瞄准的是2000万的卖家人群。微店目前增长非常快,每天的交易额太吓人了,王珂都不敢告诉我。
在我看来,以未来移动互联网取代PC互联网的趋势,微店极可能会是下一个价值百亿美元级别的生意。
王珂是一个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在互联网创业领域,其实风投非常喜欢连续创业者,又非常怕连续创业者。喜欢的是连续成功的创业者,怕的是连续失败的创业者。因为一个人如果多次创业失败,很可能下次也不会成功。反过来,创业成功的人往往会连续创业成功,这其实是个很奇怪但却很有意思的现象。王珂最早是做软件外包,程序员出身。后来创业做了个游戏交易平台,卖给了盛大;然后又做了个电商的比价工具条,也是卖掉了。现在是第三次创业。
第三次创业的时候,王珂一定要融1000万美金,而当时连要做什么都没想好:
「他(投资人)说融一千万美金,怎么也得写一张纸,我(王珂)说行,晚上回去给你写一张纸,标题就叫“一帮人在导购领域摸索”,我们打算干导购了,至于打算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也不知道,但是告诉你,我们是很靠谱的人,你投吧。核心就是这个。」
王珂跟我说,创业一定要找对感觉,他最反感什么「坚持」一类的鼓动人的屁话,如果方向走错了,再怎么坚持都是浪费时间。在他第二次创业的时候,一开始做的是比价网站,类似etao这种。结果上线一个礼拜后,就被他关掉了,当时他的团队成员很委屈不解。辛苦这么久的心血,结果上线一个礼拜就关掉,我想换了任何人都难以接受。
但王珂当时看到,上线一个礼拜的网站,90%的访客都不是回头客,那说明肯定是产品形态出了问题,于是他果断的把产品给关掉了。后来发现人们的购物场景,是不会先去找一个比价网站的,于是他们把产品形态改成了浏览器工具条,在用户购物时自动跳出来告诉用户哪里最便宜。当时工具条10月1号上线,然后他们就休假去了,结果10月3号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挂掉了。
由此可见,找对产品形态、找到成功的感觉多么的重要。王珂说,创业的成功往往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坚持出来的。如果他当时没有关闭掉比价网站,可能到现在团队的人还在不断的想怎么去改进这个东西,而不是考虑用另一个产品形态来满足同样的用户需求。
那些我接触过的「小而美」的公司 二 by 道哥
上篇写的青云主要是做企业市场,他们非常注重客户的质量。同样注重客户质量的,在云计算领域里还有一家ucloud,在上海。ucloud的创始人季昕华早年是中国著名的黑客之一,也是我的老朋友。他在腾讯带领安全团队做了很多年,目前腾讯做安全的人都是他当年的老部下。从腾讯出来后去了盛大,曾短暂的担任过盛大云计算的CEO。
盛大云如今已经差不多废掉了,很可惜,当年有机会一度挑战阿里云。据说有个关于陈天桥的段子,说是当年有人忽悠陈天桥做云计算,说盛大有几万台游戏服务器,闲暇时正好用来跑云计算,把计算资源利用起来。结果后来盛大云做起来后,发现游戏服务器达不到要求,要重新买几万台新的服务器,桥哥就不干了,于是就把盛大云挥刀自宫。
季昕华后来就拉上了几个腾讯的小伙伴,一起创业搞了ucloud。最早的资金都是自己垫的,最近宣布拉到了投资。老季在圈子里的人缘超级好,他和七牛的许式伟完全是两种风格的CEO。许式伟性格非常沉稳内敛,本质还是个技术宅男,对虚情假意的社交场合有些厌倦,这点和我是同类人。而老季则能和整个互联网圈的人都混成兄弟,在每一个场合你几乎都能发现他的身影。他永远让人如沐春风,从不会因为你的职位不高而端架子。像他这样的人,一般去参加互联网的会是不用买票的,靠刷脸就行了。
每次和老季聊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老季在点评百度用19亿美金收购「91」时,就谈到之所以价格这么高,是因为百度的这次收购属于一个「进攻型」的收购;而对360来说,因为自己已经有一个分发平台了,因此收购91只能是一个「防御型」收购。防御型收购的价格肯定会远远低于进攻型收购,因此这个价格在百度来说,也许并不能算高。
再比如老季谈到在市场宣传上,他从来不会把心思过多的放在那些技术性的互联网大会上,因为去那些会的一般都是竞争对手而没有目标客户。他反而会去参加游戏行业的一些年会,因为目标客户都在那里。ucloud目前专注做游戏行业,定位非常清晰。而凭借老季强大的刷脸能力,上海本地的互联网公司客户80%可能都被他搞定了。
ucloud目前保持在100人以下的规模,至今没有开放注册。这也是有讲究的,用老季的话说,很多质量不太高的用户想要用他们的东西,都被他客客气气的请到阿里云去了,这些用户会给服务平台带来不稳定性,从而影响到真正优质的客户。长此以往,此消彼长之下,竞争对手的客户质量越来越低,而自己客户的质量则会越来越高。
我第二次听到同样的观点,是来自dnspod的奶罩。奶罩真名叫吴洪声,85年出生的人。他是我所佩服的为数不多的同龄人之一。dnspod目前规模在50人左右,位于山东烟台。其实真的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公司,它不在北上广、杭州、深圳、成都等互联网公司扎堆的城市,却能一步步爬到行业第一的位置。前不久dnspod托管的域名数超越了万网,成为了实至名归的行业第一。
早在前几年,dnspod以4000万(RMB)的价格卖给了腾讯,据说是腾讯的CTO张志东亲自飞去了一趟烟台,回去后就敲定了收购。我在阿里云的时候,曾不止一次痛心疾首的惋惜怎么不是阿里云收购了dnspod。后来又听说,360的谭晓生也认为没能收购dnspod是最大的失误,因为懂行的人都知道dns对云计算的重要性。4000万的价格相比于一个行业第一来说,确实是一个白菜价了。
奶罩个性非常张扬,是许式伟的另一个极端。他梳着极有个性的发型,穿着打扮从头到脚都是奢侈品。他每次出门去参会时,都会带着(且只带着)一群美女,我从没见他带男人组团出来过。最让我等佩服的是,他对美女们似乎拥有无上的权威,酒桌上只要轻飘飘的一点暗示,美女们就立马二话不说的端起酒杯来敬酒,羡煞旁人。
他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会不停的和你讲他在每个地方的经历。同时他还是一个geek,喜欢玩莱卡相机,最近又迷上google眼镜了。托他的福,我也第一次体验了一下传说中的google眼镜。但要是有个人在晚宴时也一直带着google眼镜,那场面就会显得很怪异了,而奶罩正是一个这样特立独行的人。
dnspod对用户体验的重视是我接触过的所有公司里数一数二的,他们是真的用心在做服务。奶罩信奉「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因此在体验上下了很多功夫。相应的,dnspod几乎从来不主动做广告,而是靠口碑传播,他们也是近期才开始对外扩大了一些市场方面的投入。
与dnspod同样重视产品体验的,还有正在独立创业的程辉,他创立的公司叫unitedstack。程辉之前是新浪SAE的负责人,目前在独立创业做私有云。这又是一个许式伟一般的技术男,但没许式伟那么闷。程辉的公司立志于提供开源技术的商业化解决方案,就像国外的redhat做的一样。
至少有两点让我觉得我应该提到程辉和他的团队。一是这个团队目前在openstack上的贡献在全球能排进前十,二是他们拿到了红杉的投资,A轮哦!红杉的投资有多难拿懂行的应该都知道,而程辉的要求可能也只有这种国外的VC才能满足。他竟然准备纯烧几年钱,迟迟不发布商业产品,且完全不考虑赢利,一心一意只为了做一个很好很稳定的产品。用他的话来说,他不愿意提供一个不稳定和不成熟的产品给客户用。
最近一次和程辉聊天时,他在开源领域和云计算方向上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这些聪明人交流时总能有很多收获。目前他的公司只有十多个人,基本上都是工程师,很贵的工程师哦,程辉跟我抱怨。虽然有一点点担心他这样的烧钱速度与「不接地气」,但我还是希望他能走的更远一点。
同样是依赖「很贵的工程师」的公司,还有一家叫云络的公司,位于上海。比较好玩的是这是由几个外国人创立的公司,结果他们的创始人来我公司交流时,一张口就是流利的中文。云络的主要业务是系统代维,以及架构优化咨询。人家也是一家有「愿景」的公司,他们的理想是「运维全世界的服务器」。我从没想到过在「代维」这样「土」的行业里也能诞生这么专业的公司。他们是阿里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阿里云把他们没精力做的客户都推荐给云络了。
云络的销售模式都是线下,而且服务没有明码标价,都是case by case的谈价格,卖得还挺贵。
王博士 by 道哥
好多人想听我讲王博士(阿里云前CEO,阿里现任CTO)的故事,可是我总觉得他不是我可以随意置评的。毕竟人还在阿里呢。王博士第一次出现在阿里是在一次员工大会上。他总是喜欢穿一身西服加运动鞋的不伦不类的打扮,开会时喜欢把脚架在桌子上,据说在微软时就这样了。但来阿里后这个习惯可能又升级了,有一次开会居然直接就踩着凳子盘腿坐到桌子上去了,把我看的目瞪口呆,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洒脱的「高管」。那次下面坐了一圈总监级的人,围着坐在桌子中心的他,仰着头听他讲话。
王博士训起人来很凶,不过我们因为和他隔了几个层级,倒是没有太大感觉。因为一般的管理逻辑是,领导对直接下属唱黑脸,对隔了一级的下属唱红脸。
据说阿里当年找CTO的第一人选是陆奇,但人家没看上阿里。后来找到王博士,对云计算的理想让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有了后来的阿里云。
当时马云忽悠王博士,说阿里的技术人才都是你的。王博士很天真的相信了,然后开始在淘宝、B2B、支付宝开始到处挑人,结果搞得怨声载道。很多人跑去向当时的CPO(首席人力官)彭蕾告状,说王博士你不能这么挖人啊!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那段时间是08年,我所在的安全团队也是那时候被王博士从B2B挖到了集团。那时候淘宝还没有自己的安全团队,支付宝的安全团队主要做风控,所以我那个团队要支撑所有子公司的安全工作。王博士一来就说「安全」是云计算最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把安全团队弄过去。我们当时以为终于要翻身当家做主了,很高兴的和王博士一拍即合。这时候B2B的技术负责人Andy也没有过多的留难,所以我们整个团队很顺利的从B2B到了集团。
后来在集团研究院的一年里,我们做着各种自己想做的项目,基本上没有业务压力,招人也没有限制,所以招了很多业界的牛人,墨西哥外援也是那时候招的。服务器预算好像也没什么限制,所以有钱有人了,我们搞了很多很牛B的项目,比如扫描器、挂马检测、日志分析系统、代码审计工具、人机识别系统等乱七八糟的一大堆。现在阿里云安全的这么多产品线,底子其实都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但王博士后来在内部抓不到壮丁了,所以只好从外面招。因为他出身微软,所以从微软招了不少人过来。其实我后来一直在YY,如果阿里云不是招了这么多微软的人,而是全部换成Google挖来的人,云计算是不是就能做成了。我感觉阿里云很长时间内都缺乏真正的「架构师」,缺乏几个淘宝大P那样把握技术架构的人。可惜那几个人不让王博士动,搞到后来因为一些事情那几个人觉得阿里云在乱搞而心生不满,所以更不可能挖来了。
我最佩服王博士的是无论他被外面的人、下面的人、其他BU的老大们骂的有多惨,鄙视的有多厉害,他总能不露声色,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和我们聊天时还能跟没事的人一样。所以每当我心情沮丧、绝望时,总是会用王博士和当年的阿里云来激励自己:想想王博士,就不觉得自己有多惨了;想想当年的阿里云,就不觉得遇到的困难和压力是个事儿了。唉,尽捡好的一面说了,人老了就是磨叽,我果然是刀子嘴豆腐心,改天再继续回忆吧。
采访黄海
大家好
我是西西
今天睡前聊天的嘉宾是我和艾瑞克
听了他7年播客的黄海一句话说
黄海的故事
从18年的投资人看过2000个项目
投资额加起来大概三个亿人民币
姓名黄海
年龄33
出生地广东广州大学
斯坦福大学
职业经历
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大型投资机构入行
大部分的职业经历是在一个中型投资机构做到执行董事
最近1年离开了机构
自己做消费类的vc投资
从分析师到合伙人
收入大概是个什么范围
大型的著名的机构里面担任合伙人
年薪超过1000万人民币
超过千万人民币的现金现金
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也不发期权
不是公司本身不会上市的
普通机构客户人最高级了三五百万人民币的水平
跟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啊
我14年刚入行做分析师的时候
我的月薪是25000块
年薪就301000次
好像25000很高啊
不错啊
还可以的
我挺开心的
这种行业刚入行有个1万块钱就不错了
慢慢慢慢往上走了之后
大家还是希望如同你看到的那些创业者一样
你能得到上市的股权性的收益
这个名字叫carry
vc行业里面
如果我们投一个项目
他上市了
慕斯不就赚了那个上市退出的钱
只要你分到的那部分就叫你所谓的carry业绩提成了
但是赚的这个钱在我们这个行业是比较难的事情
不要等到退出直接分差
同样是投资哦
但是他们从事的是二级市场投资的朋友
那1年年底算一下今年股票赚多少钱
马上要carry
但是我们这个行业5年8年很正常
10年很正常对吧
如果10年后不在这个公司了
那你当时的那个业绩你可能就没拿到提成
所以我们的项目提成是要等很久
这是我们行业从从赚钱的角度来说
特别让人痛苦的一件事情
但是你们拿到了一笔carry
应该很大很大吧
500万肯定是百万级别的
你职业经历里面最成功的一个投资故事啊
我去投资三顿半咖啡嘛
现在是互联网咖啡品牌的第一名
估值在我们投资以后4年时间翻了50倍
他是一个长沙的公司
我们是18年的时候去长沙去投这个项目
流程就是先找到打个电话看一看
打电话了之后发现诶好像真的挺好的
然后就下定决心要跑一趟
那个时候呢去二线城市投项目
在投资行业是一个特别少见的
大家都在北上广深
但好像在我们去了之后
在最近23年这个事情就越来越火了
变成了投资人蹲点到长沙对吧
去投网红型项目
确实出的好
我都是消费品项目啊
你怎么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消费品牌
我们看了一下淘宝上的咖啡的数据
发现淘宝上的前20名的咖啡除了三顿半以外
其他的都是像雀巢咖啡一样的
也比较传统的产品
加了一些奶精啊
糖精啊
其实不健康的味道呢
天真真正好喝的咖啡之间的差别非常的大
只有三顿半的是100%的都是咖啡
卖的也更贵
一小杯卖个六七块钱
我们当时很看好咖啡这个行业
它一定会升级
它一定不会停留在像雀巢这种产品的水平上
你的意思是国内会越来越多的人喝咖啡
对这个事情在今天来看确实成立了
我看到我们办公室年轻人都在喝三顿半
还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呢是星巴克和瑞星还是麻烦一些
因为你还得下楼去取嘛
第二个它还是也便宜嘛
你最挫败的一次职业经历
我很遗憾的地方就还是错过了很多优秀的项目
体察元气森林
其实都是错过的项目吗
如果能都投到这两个项目
现在我就是大佬的
你当时去见三顿半的时候
不是还去见了另外一个品牌吗
对就同一天上午见了三顿半
下午见的是茶颜悦色吗
为什么会错过茶颜悦色
当时其实财运是并没有很想融资的
那人家不想跟你合作
机没到
现在全国开连锁店开的越来越多嘛
后面确实拿了融资
但只是我们接触它的那个时间点
不是他希望去接受投资人的一个时间点
最后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成功的投资人
跟一些运气偶然性有有关系
喜茶跟元气森林错误的原因都很简单
虽然都是优秀的项目
但他们当时的价格也很高
那他得准备多少钱
上一轮来看的话
他们的融资金额都在10亿美金
价格高意味着风险大嘛
但其实人家从那个当时看上去的那个状态
到后面还有很大的一个发展
所以当时看上去的那个风险
感觉到后面这都不是事儿
但今天他们市场的价值来看
当时还是处于很初级的状态
vc投资人的典型的职场成长路径
前面23年帮公司充当找项目的角色
你要跑很多行业的活动啊
你要认识很多有可能创业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的投资公司很喜欢招学历很好
家是很好的人
对我坦白说
我前2年投的项目里面确实会有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同学啊
寻找线索来工作
做得比较好了
慢慢的你就可以都有一些发表观点的权利
是在要不要投的讨论会上讨论会
还有我们日常会有很多的行业研究型的讨论会
这个时候抬头发生变化了吗
前3年基本上就是投资经理做得好的话
我会跨度那么大
而在我们这个行业
它只是一个直
慢慢通
在上面就合伙人总监到执行董事的时候
可根据你的认知和判断去下一个真的把钱投出去的决定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
你要做业务
你是要做具体执行的
但对于我们投资行业来说
我们的具体执行就是打钱打钱给这个公司的账户
在股东的工商注册登记里面
把你变成一个股东的身份
所以你说这个执行真的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但这个执行背后的需要花时间的地方在于认知的碰撞
在于研究
那执行董事和合伙人
他们是做什么的
合伙人就有点像是公司的股东了
角色从仅仅面向吧
钱往哪里去
就要把金融行业的另外一部分给我
好像就是钱从哪里来
所以我在招人的时候
我会很倾向于招他家里就是lp的孩子
因为你叫他进来
他肯定能带来钱
对你把我们投资的秘密都说出去了
那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呢
你哪怕是执行董事或者总监
但其实你得到老板的授权还相对有限
老板了之后还是要把关
老板觉得你付不了这个责任
投了几千万出去
你明年你就跳槽了
那怎么办呢
那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对吧
刘老板觉得我给你授权
你才能够去帮公司赚更多的钱
我不在乎一个项目
你成功还是的
但我给你五次开枪的权利
艾瑞克这样的简历
如果他想转投资行业
它适合吗
本科不好
是二本大赛道里面沉浸了接近10年大学的各种岗位上
做过经工作到接近中年的人
他可以去转
他会针对这个行业吗
我们是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的哦
因为我们虽然是一个金融行业啊
但是什么数学建模啊
什么金融的深度的一些知识好像没那么重要
很多机构都会很看重在他们关注的这个行业
从这个行业里面的行内人去招聘
是一个很多人会有的思维方式
艾瑞
你现在还想去投资行业吗
如果可以考虑留问题
去做隔壁家买的对头发
因为毕竟我在这个行业已经空了很久了
可是你去到投资行业
你会是一个初级的投资经理啊
哎都不重要
重要是我去那边
我能不能真的贡献我的认知啊
能不能去影响这个决策呀
投资行业他胎本质区别没有很大
都只是向老板汇报
从一开始到最后打钱
整个流程是什么样的
第一步是先接触投资经理啊
分析师啊
线索有时候呢是通过熟悉的朋友对接上
但其实也有一种情况
就是所谓的扣扣完全不认识的打电话想哎我想跟这个企业聊一下
有没有合作的机会
为人家感兴趣
愿意见面
那咱们就去公司里面拜访
见面认识之后
投资团队为什么他就要判断要不要继续推进
多少会继续推进
从见面到推进可能是1/10
推进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你要做一个分析市场的规模
发展的潜力啊
整理完之后跟老板汇报
老板很感兴趣
然后老板就会也去跟创始人交流
老板建完之后
他也会有一个判断
我们就在投资会上辩论
我们参加过比较长的
就一个项目的辩论
可能讨论呢八个小时
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
这个讨论会呢也不是一次就进行
第一次叫初审
第二次终审
初审到终审中间
我们会做尽职调查
调查这个公司的数据是真是假
就看他的舞台的数据
也可能合作方聊一下
甚至会付费去请一个专业的第三方来进行
你们行业里面有没有创始人
你通过了多方式拿到了这笔钱
然后想办法进自己的口袋
然后走人
这个事情在投资行业里面肯定是出现过的
但我的接触的范围里面是没有接触过
和创业的成功比起来
几百万2000万的投资金额还是一个相对小的数字
上市的时候
很多的创始的老板自己还有百分之二三十以上的股份
这100亿吧
那20%是多少
这是21
跟这个20亿相比呢
1000万 2000万还是一个小数字
你把钱骗了
第二个最大的问题是你这辈子就完了
这绝对是违法的
这绝对是要坐牢的吗
你可能跑路了对吧
我抓不住你
但你这辈子还能干什么呢
东西买团队也是按赛道分的对吧
赛道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
其实消费是一个赛道
那其他的和消费并列的赛道呢
还有科技
新能源
半导体都属于科技
医药也是一个很大的赛道
还有一个赛道
传统互联网很火的什么元宇宙啊
mp 3呢也还是在互联网框架下面的
艾瑞克他们的sas
那属于第五个赛道
叫企业服务
你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新消费
1415年的时候就是最火的是oto啊
互联网我当时就已经感觉到他可能快要变成成熟性行业
那个时候大家已经开始提示下半场
我觉得我要找一个上半场
最好你活成大佬了之后再进入下半场对吧
这样会比较好
偏科技的行业
就偏有很高的科研属性
但其实我会更喜欢跟消费者打交道
消费者呢他不是一个纯粹理性的东西
正是因为大学本科专业是数学系的
用逻辑啊
数学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事情
好像大部分消费者不是这么想
我就开始研究这个行业
从业者也很少
所以你们对于谁做出了什么战绩
投资什么公司
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啊
如果他能做出业绩
行业里面是很快速的
就会知道这个冒起的投资人的名字以及收购的项目有哪些
它的好处是有可能会被其他机构挖走
但我们这个行业被其他机构挖走的难度呢
会比在公司里面一直往上升的难度大很多
你的认知你的观点在投资决策过程当中
对于其他人的影响力
这种东西是以失一点的一个能力
你跳到一个新的公司里面重新建立是很难
我们这个行业其实是很典型的
空降高管
通常很难活得很好的
我们行业也是这样
因为我们行业本质也是手艺人嘛
很多综艺制作团队有话语权的总编剧
总导演
他们下面几个分管的人一定是跟了他10年以上的人
合作了45年以上的人
你们的审美标准会特别一直在看这个视频的朋友
也可以思考一下
你在的这个行业是不是跳槽之后
你现在积累的能力和资源
他能马上复用的
其实我在投资行业这么多年
最大的感受就是这类型的行业
如果频繁跳槽的话
其实对你的职业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倒不如等你再多积累一段时间
甚至就单干的
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一个发展的轨迹
这个行业的痛苦
我想象当中的两点
第一点就是周期特别长
我的工作很多快乐都是来自于我这个月要做一个事情
可能月底我就上线了啊
而且特别确定我这个18年都有可能对吗
所以你怎么判断自己究竟是做得好还是做的不好
而且第二个你们把钱打出去了之后
说实话创始完全可以不鸟你们了对吧
最终决定这个项目究竟做得好还是不好
就跟你们没啥关系了
就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吃了对吗
他的业务线的成功和失败呢
跟我们关系是不大的
就说你这个产品做得好不好啊
品牌这个好不好啊
这个我们是参与不了
我这个月收成多少
是我努力努力干到一个好项目
他都是我自己可控的
对你们来说就不可控了
对没错
做一个优秀投资人了
他必须要有很强的修心养性的能力
就你的内心必须要特别平和
心理状态要特别好
巴菲特他们不是在中国投资的比亚迪这家电动车公司
人家也投了十几年了
最近开始说终于要开始做第一次的退出了
而且人家买的还是股票
股票也是可以随时退出的
我觉得做投资人一定要活得久啊
对是的
因为他项目周期真的很长
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出业绩的时间比较长
前3年有新鲜感
第3年开始反馈慢的弊端会逐渐体现出来
所以3~5年这个时间大部分人喝酒
如果说一个人在投资行业
他工作了20年没有被开除
也没有离开这个行业
他大概率还是能赚到钱
这么说很容易啊
但其实你那20年当中每1年经历的东西
他当下都还是很难熬的嘛
因为我们公司还是以几个月的这种项目为主的
我们公司最近来了一些电影
导演说他的痛苦就是在于电影的周期太长
经常等了23年没有过审
哎最后黄掉了那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等待
长时间的
而且不可控的感受是非常折磨人的
所以他们宁愿是来做周期短一点点
但是更可控的项目如果能克服的话
其实也会是一个挺开心的事情
就不用每天去干那么多实事
那8年10年后你可能就能赚到一大笔钱了
换了投资人
一功近利
当下媒体炒作什么最火
那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就是最值得投资的
但大家知道我们投资人应该努力成为那个给媒体提供信息
你们做内容行业
你知道如果说他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他做投资决策
就是跟着你们说的这些东西来去做的话
那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因为内容行业不需要对结果负责
对于正在看这个视频
刚毕业想从事vc投资
这个行业的人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
他比较适合在这个行业这个工作
他的时间周期又长
你的反馈是不好的
你从事的工作还能够开心满足
那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能力呢
你需要一个从工作过程当中不断学到东西的能力
我这个工作做了8年
大家平时看我做一些内容的输出
其实都是从工作当中得来的哦
因为我是黄海7年的听众
我的很多业务的思路都是从黄海的节目里来的
我是工作本身不需要做很多业务的日常的执行的东西
我们的工作流程其实不断的是对于行业和公司去进行交流和信息收集
形成观点
形成认知
第一天的时间安排
40%的时间是跟新的项目去接触
这种看项目飞出去年我大概飞80次
就每四天就飞一次
差不多30%的时间会做一些研究
创业者的交流嘛
在网上看一些资料型的信息
还有20%的时间呢
我们会给投后的公司会做一些服务
10/200的时间可以参加行业活动
刚听你说
你的工作组成
我有一个很大的获得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
我以为执行才是工作
当然也因为我非常强的执行能力
所以我就得到了升职的机会
升职之后开始带团队
我还是以为只有执行才是工作
所以那个时候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带着团队一起执行
大家拼命执行
整个过程里面没有人在思考
那这个时候其实业务很容易出问题
很久很久之后我才学会到原来思考合作判断也是一种工作
就是我不能忍受你坐在那儿什么都不干
但是其实你开始做一些判断的时候
有大量的时间
你就是坐在那什么都不干的作品
是有这种什么都不干的时间是正常的对吧
正常的
而且是必要的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做对了一件事情
它产生的影响的好处会远远大于我做了很多事情
但这个事情可能不一定对
那些没有投资成功项目的投资人去哪里了
被开除了吗
你可以跳去大公司里面的投资部
第二种方向呢
我看到哪个项目公司不让我投的
我喜欢这个项目
我就加入这个我喜欢的项目里面
还有一种呢他可能去做一些交易导向型的工作
比如说有些朋友他做ipo
有些人你会去做这种撮合型的工作
每次合成功一个项目
那他就能赚一笔钱
他就不用等待了
f全名呢叫做呃financial advisory啊
融资的咨询顾问嗯
fa的佣金一般是百分之多少啊
2% 3%的样子
融资是一个亿
那可能就是200万
你会把职业发展就怎么分类啊
职业发展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呢是年少成名的
就是说这个行业年轻人才能做得好的
就好像你亲亲
你要做得好的话
很早你就应该做得好
其实当年的app的创业也有点这种感觉
因为你做a p
你可能是给年轻人用的
年少成名更典型的运动员
运动员有模特
模特啊
就这类家长不太让咱们去干的行业
联合成品行业好像还有一个点就是他率比较低
它是一个大浪淘沙
如果你成功了
你可能收入可以是全社会最高的
c罗跟梅西这种球星的收入一定是比什么投资人之类的收入要高的嘛
对吧
但你要做成c罗跟梅西是很难的
因为年少
所以他也更考验天赋
对是的没错
还有一类型的行业呢是老来幸福型的
最典型为你是做一个b端企业的生意的话
通常这种行业都老来幸福
就好像麦肯锡的合伙人要故意把自己打扮的成熟一点
染一些白色的头发
医生律师这种经验可以日积月累的行业
内容行业的经验可能价值不大
或者说它更新换代的很快
5年前咱们还是图文时代
放到今天的视频时代
做的方式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你说的老来幸福的行业
我相信他们的经验是保值的
那个行业的底层逻辑
它不能变得太快
医生治病救人这个事情它不会变的
我其实想呆在老来幸福的行业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百岁人生来说
我们这代人都能活到至少90岁
下一代就刚出生的小朋友
他们都能够活到100岁
当你的人生越来越长的时候
你赚一把
然后呢就可以退休
这个想法是很幼稚的
你会面临着非常长的无聊
没有事情可以做
这其实是很惨的一种状态
所以我希望工作还是为了获得一些成就感吗
我这个行业是能够给我提供越老越吃香的机会
这个成就感可持续的更长一些
基本的衣食住行
再去创业
那个门槛还是比较高的
那技术消费以上呢
还有一个大的一个方向
就是给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
对于消费者来说它是没有边际的
你看视频为例
我会一天看一小时
我也可以一天看十小时
你提供越多的这种满足给我
我就越开心
他没有像吃饭那样
我吃两顿就会饱
因为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多的取代人的闲暇
是越来越多的
内容
是填充人的闲暇的成本最低的方式
这个认知会随着这2年的疫情越加的明显
现在购买很多商品的时候
你本质上第一你购买了这个商品
证明你是什么样的人
第二我购买这个商品
我其实要购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共鸣
对非常好的一个认识
为什么在国内经销费就突然热起来了
国内的经销费正式进入主流的投资
其实是在19年
2021年前到达一个鼎盛时期
他为什么会火起来呢
我来打一个比方
互联网的大平台
有点像是把桥梁和道路都修好了
修好了之后就得跑什么东西
跑的那些车你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各种的新消费品牌
因为你修路修好了之后
那个车跑的就可以更快
过去的5年当中
内容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消费者
获得消费信息的一个入口
我都是听达人给我种草
刷抖音
看小红书对吧
以前我要投放广告
我可能要在央视投一个广告
首先你记不记得撩那个照您只有几万块钱
但不可能投得进去的创业公司
你想先试试水
投个10万块钱
没有人会理你的
但现在来说的话
任何人花5000块钱都能找到一个博主
可以开始新消费行业发展的时间也不长
8年的时间
一开始很多投资人关注新消费的时候
只看销售额冲量
用互联网的规模逻辑来去看行消费
只要你的规模够大
最后被证伪了
以完美日记为代表
其实最终赚钱还是有困难
如果你卖一条口红亏钱的话
为什么你卖100根口红你就会赚钱了
互联网是因为没有边际成本
对对国际大品牌都会慢慢地被国内品牌代替
国内新消费替代国外品牌
这几年我们看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
抛开一些国际政治的原因吗
国外大品牌他们的总部都在欧美
对于国内的市场的变化是不足够敏感的
一家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才上线的天猫店
在此前你必须要下载一家自己的app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很多新消费品牌会慢慢的去拿到
国外品牌的市场份额
我们家会被替代
星巴克会被替代
他们不会死掉
但他们的增长会变得很缓慢
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就是有一天我喝上了星巴克的咖啡
但我觉得这件事情应该不会在我女儿身上出现了
她不会以喝星巴克咖啡为荣
他长大之后从头到脚应该都是国产品牌的
是的
在下一步甚至是中国的国
国内的品牌再去出海了一个公司
如果他成为了他所在那个行业
国内的消费的第一名
他在国际市场里面能够占领一席之地的概率非常的高
35年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消费企业
在国内已经能够奠定领先的地位
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到海外去做全世界生意的
是日本和美国的消费企业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我们俩的孩子是差不多大的嘛
前后脚我们这代人不论是从国外回来了
在中国本地做中国的生意
二零后他们是在把中国的东西再带出去了
他们的职业规划很可能是这个样子
我们这一代是把外国的东西带回来
我们下一代是把中国的东西带出去
很有道理
下路时候公司是按照3亿美金估值给你发期权
如果公司到30亿
那你手上的期权当时价值100万变成1000万
1年之内就从百亿美金最低跌到过3亿美金才4亿美
1年之内跌了95%
消费公司的波动性比这个区块链还要大哈
那20 25%接近2000亿美金
设计师成几千万美金到接近2000亿美金1万倍
大家好
我是西西
今天睡前聊天的嘉宾是我和艾瑞克
听了他7年播客的黄海一句话说黄海的故事
从业8年的投资人
看过2000个项目
投资额加起来大概三个亿人民币
姓名黄海
年龄33
出生地广东广州大学
香港大学硕士
斯坦福大学
职业经历
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大型投资机构入行
大部分的职业经历是在一个中型投资机构做到执行董事
最近1年离开了机构
自己做消费类的vc投资
投资过最值钱的项目
三顿半咖啡估值增长了多少
4年内估值增长了50倍
投资经手过的3亿人民币
现在变成了多少钱
上面的投资的业绩概三四倍
是十几个亿人民币
是的
只是拿不出来
从创业到上市8年
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比较正常的
会有一些很经典的案例
账面上的回报有了100倍
但最后这个公司是挂了
其实最后是亏钱的
这种情况其实也屡见不鲜
10年以内或者20年以内的业绩评价
投资人都是非常困难
因为正确的投资和出国的投资在短期内是很难被分辨哦
投砸多少个项目才能投到一个对的项目
十个可能有两个能够实现推出
就算是很不错的投资人
什么是vc投资
投资的是初创型的企业
是投资的各种类型里面风险最高的一类
这个行业他必然会追求百倍这样的回报
失败是我们这个行业里面的常态
这个行业在国内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
1996年开始的
国内第一家的风险投资机构是i d区资本
当时是啊创始人从美国回来吧
一个美国的投资机构带到了中国
那08年以后开始慢慢变多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出现
创的人变多了
另外一个原因呢就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呢
全世界都在大量的印象
一定的钱就得投资嘛
全球范围内呢都是投资于中国的崛起
也就十多年的历史吧
非常年轻和短的一个行业
公司最早开始创业的时候啊
他通常是不赚钱的
哪怕是像美团啊
字节啊
e d r
他们业务的本质就决定了他没有到达一定的业务规模之前
他是很难赚钱的那种特征
就给了vc投资人一个很好的一个机
公司在播种期的时候去购买它的股份
就到了收获期的时候
我们在股份的出售来去退出嗯
我们作为普通用户接受教育最多的是当时的红包大战
微信跟支付宝
还有打车吃外卖的时候给补贴
这些都是你们给的钱
你自己是在什么时候入场的
1415年的时候
我在斯坦福大学等管理工程
一个工科和商科的集合
因为我本科是读数学的
高大的数学系
很大比例都去了金融行业的同学
大部分是在香港从事金融啊
面向以上市的公司
你为什么没有选择那样的人生
因为当时对创业这个事情更感兴趣
我对于作为一个嗯高级金融打工人这个事情的兴趣没那么大
本科读书学习
我去了腾讯
当时没有选择留在腾讯
因为觉得还想去美国看一下更先进的硅谷是怎么样的
当时有个很火的app叫ins嘛
当时他是以10亿美金的价格刚被脸书收购
那个创始人他就是斯坦福的本科生
真实发生在12年之前
你的同学身边这种感觉的冲击力是很大的
时直接从斯坦福毕业去创业
评估了一下自己的能力还没有达到
但是受到这个感染之后呢
很自然的就会对vc行业去投资创业公司很感兴趣
我去staff的同学
我发现他们最后都去了facebook
apple google
你当时为什么没有进那边的大厂
因为我更喜欢国内的生活
美国的生活还是好山好水
好无聊
尤其在硅谷晚上八点路灯都快关了
没有可以喝奶茶的地方的
吃火锅呢基本上也只有一家店
其实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他没有高下之分
选在硅谷的大厂的工作呢
我其实也很羡慕他们
比斯坦福的毕业生进入谷歌的话
20万美金的年收入是有
进入之后还可以往上50万美金的年薪
只完全可以想象的
如果是用相对没那么辛苦的生活状态
获得一个非常优越的生活
其实留在硅谷大厂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项
vc投资这个行业在国内有多少从业就好几万人
顶多了
上海北京为主望呃
二线城市的话
这个数量几乎就是零了
因为项目有可能不在一线城市
但资金的一线城
你刚刚说vc投资算是整个投资行业非常小的一部分
整个投资行业分类是什么样子的
最大的分类还是以上市与否来进行区分
未上市公司呢叫私募投资
vc投资的是未上市公司里面又偏向于早期和初创的
那如果投资的是未上市
但是呢是偏向于相对成熟的
可能未来23年就可以上市的
叫做pe e型的投资
最大的投资的方向反而是上市的公司
就是买股票嘛
未上市的就叫一级
上市的叫二级
那二级市场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人人皆可参与
那我现在二级市场买股票的人有多少啊
应该有几个亿
vc的特点失败率比较高
但它比较便宜
依依她进去买的时候应该已经比较贵了
因为已经看到这个公司是即将上市
但是它的好处是它比较确定
如果一个pe投资人投十个项目
只有两个项目的成果
那他肯定就是不合格的
但对于我们vc来说
可能是合格的
是很厉害的
我们的钱是从有一些有长期投资需求的投资机构来的
有很多资金
如果他追求短期套现的话
最好去做二级市场
因为买股票的好处是今天买
明天你就可以卖
但是呢投资未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
你要伴随a投资的这个公司发展一段相对长的时间
至少是5年甚至八到十名
所以这些资金一定是来自于没有短期内一定要套现需求的资金来源
这些人都极其有钱
如果他是个人的话
他需要及其有钱
但有可能他是一个机构型的投资人
例如说咱们的社保基金是很多中国的pe vc机构的出资人
它也是一个很长期的属性
它对于大部分的啊老百姓来说
都是退休后拿出来的钱
除了社保基金
还有哪些机构型的上市公司
腾讯阿里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战略投资部门
他们机会直接投资到一些具体的创业公司里面
也会把钱给到行业里面的其他的投资机构
因为他们希望分享整个行业的成长
你后面也自己做了基金
从哪去找钱呢
去找有钱的朋友吗
身边比较熟悉的
对我有信任的这样的朋友啊
或者公司开始去募集到一些资金来
开始很考验你的朋友是不是有钱
i bg属于很早期很大的一家机构
这家机构有多少钱啊
这个信息是不会公开的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公募基金它的资金是由咱们老百姓给的
你必须要把所有的细节和信息都公之于众
私募和公募的区别就是它的资金不来自于公众
不能来自于公募基金的
原因是这种投资方式是一种非常高风险的方式
国家是不允许基金的投资经理从公众里面去募集资金来进行高风险的
这种投资的会出很多群体性事件
对老百姓可能有时候亏了钱的话
是没有办法承受的
这件事情从法律上我们就把它禁止了
我私下去做这个事情
行业里面的资金的规模啊
体谅啊
包括它的来源呢都是没有义务向公众公开的
我看到新闻都是说谁谁又融资了
拿了几千万这种机构
他手里可不得有几百个亿啊
这些信息都是他主动公开的
那一定是真的对吗
不一定的
他的估值是七个亿
他说自己是十个亿
这种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投资机构跟这个公司他们都有夸大的倾向
会有的
国内最大的单笔风投
其实我不知道
最好的情况是我只投了100万
他们第2年上市的最大的一笔这个东西呢其实只是说明你的成本高
平时我们不会关注这个数据
我还以为筹5000万肯定比投200万厉害呢
投5000万只说明你付出的代价很高
但不代表都应有多高啊
如果你问我倍数
这个确实是我们关注的指标
投资的话
一定会要去投标准化规模化的业务
是因为你们要翻倍
对它是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这个业务的爆发力有多强
你的业务规模可以快速扩张
第二个利润的持续性有多高
有一段时间我们行业里面有一个风口叫做校园贷
那这个业务它的可持续性呢就会很弱势
像我们内容好像很难规模化
今年赚了五个亿
明年如果要追求十个亿
其实很困难
因为你广告位就那么多
对创意型的行业
它要持续的出新的爆款就比较难的
不是标准化的产品
没错
国内回报最高的单笔风投孙正义投马云软银
孙正义是一个韩国人
在日本做了个投资公司
投了个中国企业
然后呢就获得了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回报头的几千万美金
这个级别占阿里巴巴25%的股份
最高是阿里巴巴在七八千亿美金的市值
那25/200接近2000亿美金
这是从几千万美金到接近2000亿美金1万倍左右
国内亏损最大的一个单笔风投
我不能说一定是最大的
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确实是亏损了很多钱的
那一定就是fo
这家各位可能还有一些押金还在里面
投资人投的钱就更不可能拿回来了
这个公司从头到尾融资超过了10亿美金
没有创造出来任何的回报
哪个机构投的是最多的
阿里巴巴还有弟弟
最后可能他们没赚到钱
但这个不重要啊
那家公司最后并没有成功
但滴滴自己做的自行车成功了
其对滴滴来说
这个投资也很有价值
我弟弟没有投的话
别人把这个公司做的很成功
滴滴的压力会更大
有时候剧组来投
你是要把你搞死
可能你失败了
对巨头来说也是一种成功
滴滴的竞争对手如果投了这个公司
这个公司成功了
对于滴滴来说
他的代价会比低低头了
而这家公司失败了
要更大
巨头的逻辑跟我们一般的小投资的逻辑不一样哦
他根本就不是追求那个账面回报
国内最让你感到振奋的一个单笔投资
泡泡马特的上市和成功
这个公司从成立到上市
大家都说得出名字的那些大型特技
一家都没有看上过泡泡玛特
其实老一辈的大牌投资人不一定看得懂
这种面向年轻人的新的行业和新的业务
给了我们这些相对年轻的投资人成功的机会
常玩的行业大家感觉其实只是一个细分行业
但最终最高的时候是1000亿港币以上的市值
最早创立的时候估值这几千万人民币这样的一个水平吧
几千倍肯定是有的
我资这个行业内
对不对
我觉得内容行业特别美
但是这个市场上最活跃的时间最多也最有潜力的消费者是年轻人
所以偏年轻的人在这个行业里面从业是有优势的
投资人
因为他永远看趋势嘛
爷永远在研究啊
年轻人到底爱什么怎么
所以这才是当时有那种九零后ceo出来的背景对吗
我们如果有一些不够懂的地方呢
如果我们投的这个项目的老板他来懂
其实就可以了
我毕业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创业者叫马佳佳
那个时候有一批非常年轻的创业者
都是那种年纪比较大的投资人说你给你钱吧
你代表年轻人去干吧
对对对
经常有这种故事
零零后就好像没有人这么提了
因为大家发现了解你的消费者很重要
但它不是全部
你还得有管理能力啊
你还得有做业务的
30多岁创业是一个挺好的时候
不会离消费者太远
同时已经积累了必须有的一些经历
国内最让你唏嘘的一笔单笔投资
完美日记上市之前被啊捧到了天上的投资
在我们消费行业里面给了一个互联网平台的预期
什么叫被捧到了天上
一个还在亏损的公司成立仅仅只有3年的时间
他的故事是要成为中国的欧莱雅
这个故事实在是太吸引了
欧莱雅是一个企欧元市值的公司
是因为低价你打折了
你买了流量大买的还是因为你这个品牌的产品真的很好
完美日记还是存在很多改进的空间
但在当时他是行业到达一个非理性的顶点的时候
集中的体现
1年之内就从百亿美金最低跌到过3亿美金
还是4亿美金
1年之内跌了95%
消费公司的波动性比这个区块链还要大
就是讲故事的代价吧
包括瑞幸咖啡是不是也是这样
瑞幸咖啡已经度过了那个讲故事失败导致的中间最艰难的2年
真的变成了一个还是能盈利的项目
国内的创业有一段时间就是只讲增长
可是你要知道
不追求盈利
不追求复购
不追求持久的增长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是的是的
这是我们走的弯路吗
这肯定是损耗了社会资源
这个钱是给谁赚的
给达人赚了一部分
给平台赚的一部分
所以为什么现在抖音的市值这么高
肯定也是跟这种不理性有关系嘛
对吧
大家投了这么多广告费在里面
今天行业已经恢复理性了
另外有一个投资人再去评估一个消费项目
是一定会去关注它的引力和复购
你看到的一夜暴富的故事都有哪些
在很早期的时候加入了后来非常成功的创业公司
例如说小米的50号员工
拼多多的20号员工
头条的10号员工之类的
类似这种的创业者可能会创业来教我们投资人在融资
但这个投资人在融资呢
说实话他那个钱他也有1000万 2000万人民币
他已经有这笔钱
他可能找投资
一个是为了背书
一个是为了给自己公司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估值
假设你是一个创业团队的创始团队
假设这个公司还上市了
但其实你可能也分不到什么钱
如果你加入一个公司
它没有上市的机会
其实你手上的期权是肯定变现不了的
那像蘑菇街那种上市了
上市以后他的表现一直不佳
最顶峰是到达过30亿美金的市值
但是他今天只剩下不到3000万美金的市值
这样的公司确实对于员工来说
他的回报肯定是非常有限的
加入时候公司是按照3亿美金估值给你发期权
如果公司到31
那你手上的期权当时价值100万变成1000万
你这个游戏的另外一面是
如果公司的事实跌破了那个价格的话
它就会变成了废纸
不一样
那我这个行业呃
他始终是靠时间去换钱
不能标准化
你一个人的时间就是这么多
你能做出的作品就这么多
你能提供的广告位就这么多
它是一个线性增长
你们这个行业想追求的都是几百倍
几千倍上万倍的回报
你们感受到的财富这个概念啊
跟我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样
这里面其实有两种类型的
周杰伦通过把个人的价值做得很高
我每一个小时的收费很高
它是可以赚到很多钱了
麦肯锡的合伙人对吧
他本质上也赚的不是什么资本上市的钱
他就是赚的是我作为一个咨询顾问
我每个小时服务客户
我的收费特别高
律师医生我觉得都是很典型的这样的一些行业
反而是你刚刚说的另外一种
通过资本化
通过一个公司的上市
它创造了很大的资本价值
使得参与其中的
无论是一个员工加油加公司主播早
还是我们投资人幸运投到了这家公司
所以参与到了他去世后的资本红利
这种是另外一种赚钱的方式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属性会更强
前者反而他稳定性和确定性会更强
但是爆发力特别有限
因为时间就是有限的
你靠出卖自己的时间变现
你的天花板就是你看得到的
但他有个好处
是你的个人在这里面可以赚到你个人的时间
大部分的钱
财务自由的人
我相信你接触的肯定是比我多得多得多
所以你的心态还好吗
我们介绍确实很多挺有钱的人哈
认识创业者还是给我们出资的lp
你要心态好
你最重要的是你要意识到这个工作除了给你赚钱以外
带给你什么乐趣
你都会思考说我哪怕赚到了比现在多十倍20倍的钱
我是不是还想做这个工作
还是说我想退休去做个别的事
我是靠想明白这个道理一样自己的心态
我觉得超好
黄海你的思考方式诶
我赚了20倍之前
我还要不要干这个工作
我的思考方式是
如果我真要起来
我还愿不愿干这个事儿
哪怕做内容没有赚到钱
你还会去做内容
当时入行的时候
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比较穷的行业
vc投资是中国发展
就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呢就是10年以前的pc端互联网的
当时出现的就是这样的公司
1年之后
现在移动互联网我入行是1415年的时候
行业处于一个很繁荣的时候
万众创业
大众创新
最近34年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
他们也都成为巨头了
像美团
像自己啊
像快手
那下一批会成功的是什么呢
跟咱们国家经济深度结合的一些偏向于实业方向
例如说半导体
新能源
这个是科技一个大类的
那我所在的是跟消费一个大类的消费品牌零售渠道
为什么它是更难的行业
无论是pc的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
其实它是基于虚拟的那个a p p
我就创业了
你每个月拿到那张财务报表
它的成本基本只有人力成本
轻资产的公司对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算是落下帷幕吗
进入到成熟期
vc投资这个行业还会存在吗
这个问题谁都回答不了
比如说我从事的消费品牌的这个行业
联网是他的一个渠道
不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型的创业
那互联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我觉得这类型的行业还有很多
从08年到2022年
投资风口都是怎么迁移的吗
望京soho在1415年的时候是o two o的宇宙中心
殴打是什么
auto就是将线上预约一个服务
线下它来提供这个服务
例如说美甲美容按摩维修
外卖也是家政家教家教对方向呢就是当年最大的风口
现在已经完全结束了
它落下帷幕的原因是因为都有巨头存在的吗
auto o是属于有大公司出现了
但是90%的公司还是死了
整个东西是没有留下来
一家呢全部都死了
17年的一个风口叫做无人货架
办公室里面都有一个临时的货架放在上面
你扫码付款就可以买到一个好吃的零食
整个行业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啊
共享单车的很典型
为它的结局就是它变成了大公司的一个业务板块
所以呢它不是完全的啊失败
他其实是也留下来了
我们现在每天都还在骑共享单车
因为他对大公司的业务板块来说有很强的战略价值
是大公司已经不能容忍流初创公司来主导做这样的业务
所以初创公司在最后都被大公司收编了
如果不肯被收编就会失败
对对
还有一个风格就很有意思
共享充电宝1617年的时候存在过的
今天他的结局他成为了一个闷声发大财的
现在每个餐厅都有共享充电宝
我听一些重叠者跟我分享的一个充电宝
一个月就能回本
第二个月开始就赚钱
充电一个小时就收三五块钱哦
这款就更好了
他就可以收你更多的钱
20年以后
我所从事的新消费品牌也成为了一段时间的风口
以完美日记为核心代表的新消费品牌一样
很多的投资人看到了诶
原来这种偏向于实体的行业消费品
居然它也能实现很快速的一个增长
所以他们就冲进来
就活生生的把我们这个平稳的行业变成了一个户口啊
包括完美日记上市的时候达到了百亿美金的市值
现在是10亿美金
还在亏损吗
啊我觉得他最终是能赚钱
被你的故事所吸引
给你很高的故事
到没有人听你的故事
你再去回归非常实在的运营细节
把自己公司做成一个利润的公司
那这个转变的过程很痛苦
需要23年的时间
高管团队在他讲故事飞速发展
不在意是否盈利的时候
他们得到的东西是很多的
但当一个公司追求利润的时候
其实高管这部分应该会被砍得很厉害
确实对团队的士气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怎么看这家公司值多少钱
上市之后呢
就是由市场
也就是我们每个股民我们可以去投票决定的
任何一个上市公司
我们都可以非常轻易的查到他此时此刻的市值是多少
有多少人买了他的股票
加起来之后
它的市值吗
所有人在买卖他股票的时候
愿意出的价格
腾讯现在的价大概在300多块钱
我出了这个钱
那有人卖给我
腾讯的股价就会定格在这个点上
300多块钱再乘以它有多少
就是他的失职
他有多少股是怎么决定的
这个东西是相对固定的
一个公司上市的时候
他就会给公众公开说
我这个公司啊一共有多少多少股
腾讯现在是300多块钱一股
他刚上市的时候是多少钱
一股
几块钱一共翻了几百倍
那么上市之前在上市前的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少量的pvc投资机构
少量的投资机构跟公司去谈判
我愿意把这个公司估值在一个亿或者两个亿
公司愿不愿意接受
如果他愿意接受
这个公司的估值就会定格在那个数字上
它并不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计算出来的
就看这个投资人拿这个钱买多少的占股对吧
如果我投资1000万
这个公司10%的股份
那这个公司的估值很明显就是一个亿
我想投资人跟大众
他们对于一个公司值多少钱的逻辑应该是不太一样的
我自然投的是一个预期
上市了就行
经常会出现是不是对这个公司的预期特别高
上市了
可是一直没有利润
一直是亏损出现
很多公司为什么他上市的时候还可以
但最后就一直爹爹甚至退市
在我这种做业务执行的
最讨厌听故事
哈哈哈啊
讲故事这件事情他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起到一个非常深远的影响
没有这个预期
很多人就没有办法去做行动
金融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一种预期
预期的本质就是我们要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有信心
当一个行业是建立在信心跟预期上的
这个行业就肯定会充斥着非常多的炮火
我谎言非常的常见
这个行业他付出的代价是讲错了很多故事
我怀疑知识付费也是讲错了一个故事
这是付费内容
这个东西它最大的对手并不是其他的付费内容
他最大的对手就是免费内容
包括垂直电商也算是讲错的故事
垂直电商这个案例我觉得特别好
这一类的电商app到今天无一例外的全部都阵亡了
那难道在吃投资人特别傻对吧
没有看明白
其实也不是因为抖音的出现了
出现了大量每一个领域的主播
他足够专业
他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垂直电商
就不希望那些app了
只需要达人就ok了
这种事情在5年前
你根本没有办法预测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中国商业的发展实在是太过迅速
导致了投资人喜欢的很多故事最后消亡了
关于做空
什么是做空
在股票市场上,从券商那里借来某只股票,然后卖掉。做空的盈利来自于买入下跌股票。
2021 GME事件
https://blog.devtang.com/2021/01/30/us-stock-short-event/
2024 GME事件再次
模特
Cosplay
主播
客服
培训客服话术,漏洞
护士
日夜颠倒,换药,挂水,测血糖,测血压记录,写交班,日行两万步左右,连班则没时间吃饭。
医生
王局,《健康的医疗体系》(播客)
财新相关文章
国企央企管理
外交官
卢沙野大使与法国外交记者协会交流实录
2022年12月7日,卢沙野大使应邀出席法国外交记者协会晚餐交流会。席间,卢大使就中国疫情防控、台湾问题、中法和中欧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乌克兰危机、美欧关系、美元霸权等问题回答了提问。答问实录如下:
问:大使先生,我们注意到最近在中国出现了反对防疫政策的街头游行,请您介绍一下真实情况。
答:疫情在中国暴发之初,我们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中国政府立即通报世卫组织,并随即采取很多措施来防控疫情。2020年1月23日,即报告新冠病毒不足一个月,中国政府就决定对武汉这座拥有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进行封禁管理,来切断病毒传染链。中国也暂停了往返外国的航班。得益于这些严格防控措施,幸运的是,两个多月之后,准确的说是到当年4月份,中国就已成功控制了疫情。在4月中旬,中国已经彻底清除了疫情,本土已无新增病例。但同时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疫情暴发,中国需要防止境外病毒输入。但我们不可能与世界完全隔离,中国与其他国家还有接触和航班联系。这也是我们实行“动态清零”政策的原因。一旦有确诊病例或输入病例,我们发现一起、扑灭一起。2020年,这一政策执行起来相对容易,因为早期变异病毒的传染性不像现在这么强,很容易发现、追踪和消灭。2021年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所以在这两年里,中国的老百姓是完全自由的,可以自由流动,外出旅游,自由地出入商店和餐馆。但在国外却是另一番景象,包括法国在内的很多欧美国家都进行了封禁,餐馆也无法完全开放。我注意到中国使馆附近一家餐馆关了将近一年。在这两年里,当中国老百姓享受自由时,国外的世界却处于封禁之中。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得益于“动态清零”政策,不统计港澳台地区数据,中国大陆仅报告了大约5235例新冠死亡病例和40万确诊病例。台湾地区报告了840万确诊病例和1.4万例死亡病例,美国则报告了超过100万死亡病例,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5倍。
问:近期在中国发生的游行示威中,我们听到有人喊出一些非常敏感的政治性口号,这在今天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人会喊出这种口号?您如何解释?
答:我知道你们只对政治口号感兴趣。
问:这很重要。
答:这个问题我马上会谈到。凭借“动态清零”政策,中国政府挽救了超过400万中国人的生命。否则,中国新冠死亡人数将达400-500万,感染病例数将达数亿。现在中国之所以要调整“动态清零”政策,是因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传染性虽然很强,但致命性却大大降低。因此中国政府于11月11日出台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来放宽“动态清零”政策。
遗憾的是,中国地方政府并未完全理解中央政府的意图,地方政府在看到新冠感染数字迅速攀升后感到手足无措,又回到依靠老办法来控制疫情的老路上来,这就让老百姓感到不满。各地的老百姓质问,中央政府是要放松疫情管控,为什么你们还要加码?这是导致街头游行的真正原因。
中国老百姓有表达不满和抱怨的权力,这很正常。政府可以通过这些游行了解到老百姓的愿望和诉求。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但这一次,外部势力很快抓住机会进行政治化操弄。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嗅到近些年在发展中国家频繁发生的颜色革命的味道。我所说的都是有依据的,有的中国人被外部势力收买。
问:被谁收买?
答:外部人士。
问:确切地说是谁?
答:我不能挑明。就是外部反华势力。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有人进行了分析,他们甚至指出哪些人被操纵了,因为这些人在社交媒体上蛊惑煽动。比方说“白纸游行”,虽然是白色,但也是颜色革命。因为白色也是一种颜色。
问:人们举着白纸游行,是因为他们被境外反华势力收买了?您是这个意思吗?
答:这是肯定的。否则一场普普通通的游行不可能有如此严重的意味。我注意到法国媒体都进行了夸大报道,说这是198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游行。事实上这与1989年的政治风波毫无关系,是有人故意把两者联系起来,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企图。
正如我刚才所说,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一旦有期待和诉求,中国政府很快会作出回应。这就是中央政府为什么要求地方政府准确贯彻落实20条措施的原因。今天,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了10条针对性优化措施,这样地方政府对更好落实此前的20条措施有了更多的信心,这也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游行活动也随之消失。
近期的游行即便不是外部反华势力策动和发起的,至少是受到他们的利用,这些反华势力总试图把游行推向政治化。正如我在开场发言中所说的,任何国家都不是完美的,任何政府都有缺点。对我们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改正缺点。而外部势力则是要毁掉中国,推翻中国共产党。两者有本质区别。
问:您至少认为这些游行最开始是自发的,而不是出于政治目的,因为一些地区的老百姓对疫情已经厌倦了。
答:的确。我认为最开始老百姓发起游行是为了表达对地方政府未能完整准确落实中央政府所出台措施的不满。但很快游行就被外部势力利用了。我觉得只有第一天是真正的游行,第二天就有外部势力插手了。
问:你谈到了外部势力,他们是国家还是组织?是谁在背后支持,目的是什么?很难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到严密监控的国家,外部势力如何能够介入?
答:这些势力将中国视为他们的敌人和主要战略对手。你用了“监控”这个词,这并不准确。我们是在自我防卫,因为一些外部势力始终敌视我们。
问:他们是谁?
答:我不说具体是谁。是外部势力,你们自己可以想象。
问:是西方人吗,是与美国有关的势力吗?是国家?企业?还是来自外部的中国反对派?
答:有国家也有组织。中国的“反对派”并没有那么强大,尤其是在国外。
问:中国疫苗接种率是多少?中国有自己的信使RNA疫苗吗?开始形成免疫屏障了么?
答:我们有自己的信使RNA疫苗。巴厘岛G20峰会前夕,首款中国RNA疫苗还获得了印尼的认证。当然,中国信使RNA疫苗上市的时间比辉瑞和莫德纳晚,没有机会占领国际市场。
问:它得到世卫组织认证了么?
答:这个我不清楚。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在5条技术路线上积极推进30多款疫苗研发。我们有灭活疫苗、信使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甚至还有吸入式疫苗。两款灭活疫苗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世卫组织认证,但欧洲并不接受。既然现在中国也有了自己的信使RNA疫苗,就不需要西方疫苗了。
关于中国疫苗接种率,在18至60岁成年人群中,接种两剂或三剂疫苗的比例超过了90%,61至79岁人群接种率约为83%,80岁以上人群相对较低,只有65%。
问:这是否因为中国先为年轻人接种?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则选择首先为老年人接种。这是为了确保年轻人可以工作吗?
答: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速度非常快。通常研发一种疫苗至少要10年,但这次只用了不到一年。鉴于疫苗的安全性没有充分保证,中国政府认为先给青壮年接种更安全。对老年人则非常谨慎。此外,年轻人还要工作,先给他们接种也是为了更好复工复产。与中国不同,大多数西方国家先为老年人接种,但两种方法都利弊兼有。
问:有中国人抵触接种疫苗么?
答:有,特别是老年人。
问:您接种的是什么疫苗?
答:我在法国接种了辉瑞疫苗。我的很多同事接种了中国灭活疫苗和辉瑞两种疫苗。
问:第一个问题,新冠病毒溯源调查是否有新的进展?第二个问题,您刚才指出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在防疫中有问题。这是一种很方便的托辞。照您的说法,地方政府同外部势力存在某种默契。他们是想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吗?还是说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有分歧?
答:第二个问题更简单,我先回答。不存在什么“挑战”,而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正确理解中央政策。他们有些思维定势,没能及时准确领会“20条措施”的精神要义。
问:是他们没领会,还是他们害怕放宽而层层加码?
答:也有这方面的因素。一些地方政府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央政策。以前的政策导向是严格防控,这次中央要求放宽,他们没能第一时间准确理解。
关于第一个问题,事实上中方已经反复作出阐释。中国曾先后两次邀请世卫组织专家来华开展病毒溯源研究。特别是第二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世卫组织专家去了所有想去的地方,见了所有想见的人,看了所有想看的材料。专家组组长表示他们对此次溯源考察非常满意。考察的结论是,病毒“极不可能”从中国实验室泄漏。但美国人并不满意,仍在制造谣言和假新闻,称病毒是从中国实验室泄漏的,要求世卫组织继续对中国进行所谓“调查”。但事实上,美国和欧洲早在2019年年中就已经出现了新冠病例。2020年初,专家对美国和欧洲2019年年中和秋天的一些病例进行了回溯性研究,发现其实是新冠肺炎。
问:10月份在武汉还举行了军运会。
答:事实上,早在7月,美国军方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曾发生事故,随即被关闭,很快该地区就出现了肺炎病例。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种肺炎是什么病,后来美国疾控中心负责人在2020年3月份在议会承认这就是新冠病例。武汉在10月份举办了军运会,美国派出了一个庞大代表团。我们知道,美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但你知道在那次军运会上美国代表团的成绩是多少吗?
问:不知道。垫底吗?
答:一块金牌都没有。在奖牌榜上,美国都排到30名开外了。这太奇怪了。
问:当时他们的运动员都生病了吗?
答:有5名美国军人运动员病了,由美国专机接回国。当时是10月份,两个月后,武汉就发现了病例。我们知道,新冠病毒潜伏期至少两周。我们总不能说因为当时武汉已经出现了病毒,从而导致美国在军运会上没取得好名次吧。难不成美国军人一到武汉就被感染了?
问:这么说是美国人把病毒带到了中国?
答:你可以自行思考,然后得出结论,我只提供事实。
问:我们下面换个主题,讨论俄罗斯—乌克兰问题。乌克兰危机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没有积极影响,只有消极影响。无论如何,中国都不希望发生战争,因为历史上中国往往是战争的受害者。因此,自乌克兰危机暴发之初,我们就一直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危机。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马克龙总统或其他欧洲领导人以及美国总统通电话时,都强调了中国政府这一一贯立场。
问:令人不解的是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大量支持。这种支持体现在联合国安理会,也体现在拒绝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之所以说有积极影响,是因为我们看到中国从俄罗斯低价进口了大量油气,这算是相当积极的一面了。中国一方面反对战争,另一方面又支持侵略者,这如何解释呢?
答:因为我们对这场危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应当考虑危机的来龙去脉,抓住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出路。但西方人不理解,他们仅仅抓住危机的开端,即所谓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但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危机呢?其实你们都很清楚,无需我细说。正是北约五轮东扩引发了俄罗斯在安全方面的担忧,普京总统也多次向北约提出这一问题。2008年萨科齐总统和默克尔总理都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但美国人却坚持。特别是去年11月,美国和乌克兰签署联合声明,承诺会将乌克兰纳入北约,这种挑衅彻底激怒了俄罗斯。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有人说,美国人并未诉诸武力。这的确是事实。但美国、欧洲连华为都能视为安全威胁,难道北约东扩不构成安全威胁吗?我们必须诚实地对待这些问题。
你问到中国是否在支持俄罗斯。中国是保持中立的。我们反对使用武力,始终希望通过谈判解决危机。中国并未向俄罗斯提供任何物质支持,遑论军事支持。中国确实加大了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进口,那是因为欧洲人不买了。
问:这成为意外收获了。
答:并不是我们想要买那么多。
问:战争爆发前的几个月,中俄声明两国合作无上限。现在危机发生了,这种伙伴关系是否有上限?对于中国来说,上限是什么,红线又是什么?这些限制是否会改变中国同俄罗斯关系的实质?
答: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没有上限的,双方在所有领域开展合作。
问:战争也没有影响这种伙伴关系吗?
答:我们是正常的国家间关系。中俄都是主权国家,有权在所有领域进行合作。但这种合作不是没有底线的,这就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中国也没有向俄罗斯提供武器。
问:俄罗斯有要求提供吗?
答:俄罗斯没要求过,因为他们也知道底线。我们看到,美国一方面看上去支持俄罗斯和乌克兰进行谈判,但另一方面却从未停止提供武器。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我记得今年3月底时,俄乌双方几乎都要谈成了,但马上就发生了一些事,破坏了谈判。发生了什么事你们都清楚,不用我细说。试想一下,如果3月底时双方能就和谈达成一致,那么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就不会爆炸,欧洲就能重新获得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从而摆脱这场能源危机。破坏和谈符合谁的利益呢?你们可以想想。
问:从中国外交的角度看,如今俄乌双方举行谈判的基础是什么?我们知道,中国外交非常重视尊重国家领土主权的原则,这么看中国应该反对俄罗斯入侵。俄乌双方就顿巴斯、克里米亚、乌克兰地位等问题进行谈判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样的基础是合理的?
答:还是需要分析这场危机的根源。各方在这场危机中都有各自的担忧和利益。俄罗斯有,乌克兰也有。我们必须回到问题根源,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危机?据了解,早在2014年,在顿巴斯就出现了人道主义危机。有一个叫博内勒的法国女记者拍摄了一部关于顿巴斯的纪录片,但在法国被禁播了。我们必须分析问题的根源。
问:所以呢?
答:所以需要真正思考这场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问:同意,但目前可以具体做些什么?
答:危机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我们或许不应再纠结于谁对谁错。首先应该回到谈判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谈判桌上商量。
问:领土边界问题也可以?
答:是的,也可以谈。否则就像你所说的,乌克兰领土边界不容侵犯,应恢复乌边界,但如何做到?乌克兰继续战斗直到彻底打败俄罗斯,赶跑俄罗斯军队?然后再谈判?要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必要谈判了,乌克兰已经赢得了战争。
问: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在当前形势下与俄罗斯谈判,就相当于接受了普京武力逻辑,通过诉诸武力甚至军事入侵来改变国家边境,实现自我满足。
答:这是问题所在。这就是我为什么讲如果我们顺着这一思路进行的话,双方在今年3月的谈判本应谈出成果。
问:但谈判失败了。
答:所以现在应该首先坐下来重启谈判。
问:划界原则不算数了吗?
答:你们可以在谈判中探讨该问题,指责俄罗斯侵犯了乌克兰领土。但如果都不能坐下来谈判,大家彼此如何对话?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立场要前后一致。西方极力维护乌克兰的领土主权完整,但在其他时候,如当美军入侵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特别是轰炸前南斯拉夫时,你们的表现可不是这样的。当时西方国家的立场如何?当然,法国反对美军入侵伊拉克,但在利比亚战争中呢?因此,一定要做到前后一致。如果你们维护他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就应该在中国台湾问题上采取相同的立场,不鼓励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
问: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外交是一种制约还是一种加速?我看到习近平主席明天将访问沙特,中国在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重大经济利益。以前中国经常与俄罗斯一起行动,但现在中国独自签署商业大单,独立开展外交行动。中国是否感觉到某种程度的“解放”?俄罗斯变得虚弱让中国的视野与行动空间更广阔。
答:不是这样的。中俄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多个不同框架下开展合作。在这些合作框架下,我们共同行动。但这次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是一次中国的外交活动,没有必要邀请普京总统同往。
问:你们会同沙特签署石油大单吗?
答:这不是主要议题。中国早就与沙特签有石油合同,沙特也曾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此访是为了加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全面合作。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于十几年前,但本次是双方首次举行峰会。由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双方认为应通过举办峰会来进一步加强合作。这有利于世界与地区的和平稳定,也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问:中国曾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国是否与乌总统泽连斯基取得联系?另外中国有没有可能像土耳其一样充当调停人?
答:中国在经贸领域曾与乌克兰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危机爆发前,一家中国私营企业收购了一家乌克兰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商,但遗憾的是乌政府又取消了该项目。
问:在战前吗?
答:是的,这给中国企业造成了高达45亿美元的重大损失。中国企业为了重启这家乌克兰企业花费很多,但乌政府在美国政府授意下毫无理由地取消了这份合同,借口仅仅是“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现在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有损两国关系。但即便如此,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还是向乌政府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我们视世界各国为我们的朋友,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合作关系。因此,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有四点:一是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维护;二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三是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重视;四是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得到支持。这是我们的完整立场。
问:关于中国当局与泽连斯基总统保持联系的问题…
答:目前,我不认为中方有办法撮合俄乌双方,因为我们不是冲突当事方。关键是包括欧洲、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在内的当事方要展现出真正的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
问:但将来某一时刻,还是希望中国充当调停人或参与提供安全保证。这也是关键问题之一。例如,乌克兰不加入北约,但会要求安全保证以避免俄罗斯未来的侵略。中国是否有兴趣提供安全保证?
答:这要取决于何种形式。例如,通过谈判,各方同意由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是一种形式。当然也有其他形式,比如由俄罗斯和北约共同提供安全保证,这更有效也更方便。我们对此不反对,在该问题上持开放态度。
问:俄罗斯之前曾承诺确保乌克兰领土完整并签署有关协议,但并没有遵守。
答:俄的做法的确有待商榷,它本可以通过谈判解决该问题。
问:您如何看待台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半导体工厂?拜登总统亲自前往现场,如果您的逻辑正确,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对中国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这让中国绕过了美国的保护主义壁垒。
答:这对中欧都不是好事,因为美国想要垄断半导体生产。这仍是“美国优先”,是保护主义。另外,美国强迫台积电向美转移,这完全是强盗行径。台湾方面并不想转移,因为美国的人力和原料成本远高于台湾。我认为美国工厂将不具备竞争力,因为其产品售价将高于其他地方。一方面台湾仍保留工厂,另一方面中国也加快了追赶的步伐。中国没有高端光刻机,无法生产7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这也是因为美国人阻拦荷兰卖给我们,这不就是强盗吗?
问: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称她不会理会美国,是这样吗?
答:她说的是制造低端芯片的机器,中国自己就能生产。
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习近平主席的沙特之行。鉴于沙特此前拒绝美国关于提高石油产量的提议,沙特是否在寻求摆脱美国控制和美阿联盟?您是否对此表示赞赏?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伊朗国内局势。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称这是一场美国和以色列煽动的骚乱,马克龙总统则称这是一场由伊朗妇女发起的、宣扬法国等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革命。您对此怎么看?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并不关心沙特是否要摆脱美国控制。沙特是主权国家,完全有权决定本国命运。中国没必要对其内政指手画脚。第二个问题也是类似,应该由伊朗和伊朗人民来决定本国命运,外国最好不要干涉其内政。一个国家如无外部干涉,可以发展得很好。其实中东最民主的国家就是伊朗,伊朗定期举行民主选举,而其他都是君主制国家。你们应该感到满意!
问:伊朗虽然确有普选,但总是倾向于伊斯兰主义的候选人。比如上次总统选举就是莱希胜选,而温和改革派多提前出局。
答:伊朗此前有过一位西方喜欢的温和派总统。民主就是强硬派和温和派轮番执政,这很正常。
问:您认为伊朗近期骚乱是因为外部势力介入还是内部危机?
答:我个人认为肯定是有外国势力黑手。你们总说这是一场“革命”。是什么革命?其实就是“颜色革命”!
问:中国对此感到害怕吗?
答:我们不怕,我们有能力抵御“颜色革命”图谋。
问:大使先生,您好像很关注民主,但我们可以想象中国选出一位来自中国共产党以外政党的国家主席吗?
答:我们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尽管和你们不一样,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符合中国国情,比西方民主的内涵更为丰富。我们不仅有选举,还有协商,选举后还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当然,我们的民主并不完美,但我们不断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完善。我相信,全过程人民民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更加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
问:中国有其他政党的候选人吗?
答: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里都有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人士。因为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还有8个民主党派,他们不是反对党,而是参政党,这是中国历史的特殊产物。其他党派党员均可参选人大代表。县一级人大代表是直接普选,县级以上(全国、省级、市级)人大代表是间接选举,即由下一级人大代表选出。我们的选举制度和你们不同,但你们也有间接选举。
问:关于中法双边关系,您能否确认马克龙总统明年初访华?
答:马克龙肯定会访华。
问:是否已经有意向日期?
答:这我不能告诉你们,因为还没定。
问:我们能对此访有何期待?
答:我认为,通过这次国事访问,双方可以就双边合作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双多边合作等多个议题上达成共识。法国是中国在欧洲的主要伙伴。
问:德国也是吧?
答: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的主要伙伴。朔尔茨总理比马克龙总统先行访华。我们希望欧洲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而不是盲从美国,说实话这也不符合你们的利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记者笑)
问:您对马克龙总统没有和朔尔茨总理联袂访华感到遗憾吗?
答:这取决于两位领导人。如果他们愿意联袂访华,那很好;分别访华,也很好。
问:现在欧洲内部、尤其是法德之间出现分歧,中国对此感兴趣吗,想加以利用吗?
答:中国对此不感兴趣,相反我们希望看到法德团结,引领推动欧洲一体化,但目前法德的作用正在下降。
问:在欧洲内部的作用吗?
答:是的。
问:谁从中获利?
答:美国。
问:美国在欧洲获利吗?
答:美国虽然不是欧洲国家,但却是欧洲事务的玩家。
问:如果想要理解中国的外交和经贸政策,就必须将其置于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之中。是中美关系决定中国的对外政策吗?
答:完全不是这样。中国自主制定外交政策,而不是由美国人制定。决不能由美国说了算。
问:是否是根据美国的政策呢?
答:也不是根据美国的政策。
问:说到这,我们想提一个关于中国中期计划的问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以打破美元霸权为目标?是否将在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或发展与亚洲地区的人民币结算业务?这是中国计划的一部分吗?
答:天下苦美元霸权久矣,其中包括欧洲和中国。比如说,美国人毫无缘由对1000多家中国企业和实体实施制裁,中国高科技企业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受到禁运或封锁。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使用美元,我们只能使用人民币或欧元了。
问:中国会与沙特签署人民币结算协议吗?
答:双方已经有使用人民币结算的石油合同了。
问:是全部的石油贸易吗?还是其中一部分?
答:我不清楚是全部还是一部分,可能是一部分吧。
问:欧洲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的同时也定义为“制度性对手”,双方存在价值观上的冲突:一方倡导民主和人权,另一方则是“中国价值”。您是否反对欧盟的这种对华定位?或者说您认为既然中欧是伙伴,那是不是制度性对手也无所谓?你们是否也将欧洲视为对手?
答:我认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是一种悖论和自相矛盾。我这么说是因为欧洲一边把中国视作伙伴,一边又视作制度性对手。什么是制度性对手?这意味着我们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处于对立状态。在这些问题上,中欧之间的不同甚至是分歧都无法解决,任何一方都不能说服或改变另外一方。中国人认为,既然这些差异无法消除,我们不妨先搁置一边,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合作的阻碍。可恰恰相反,欧方总是不停地拿这些问题说事儿,严重破坏了合作氛围。况且正如我刚刚在讲话中所说,欧方拿来说事儿的问题都是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
问:比如说新疆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民主、人权?
答:当然,这都是中方的核心利益,也是中国内政。我不认为欧洲人有资格插手。如果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即搁置分歧,那双方合作潜力和空间会很大。这对于中国人而言实在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欧洲人就是不明白。
问:大使先生,欧洲人更清楚,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即使不是全部时候,国际关系都建立在国家实力基础上,而国家实力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由此看来,欧洲对中国的不信任可不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的一种致敬?中国凭借一条真正的中国特色道路、“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与非洲、中东、乃至欧洲国家签署的经济、政治协议在全球崛起。您不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实力为王”原则?
答:这种“致敬”会导致什么呢?是冲突,还是合作?如果是合作,那很好。
问:一种“受控”的合作。
答:受谁控制?
问: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不会侵蚀对方利益。
答:所有合作都是受到控制的,这是为了确保合作符合本国利益。
问:有利于双方?
答:对,有利于双方。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欧洲开展合作时对欧洲没有敌意,也没有搞什么“三重定位”,把欧洲当做“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欧洲彼时也没有把中国当做制度性对手。然而中国共产党不是从今天才开始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七十多年了。可为什么几十年前你们不把中国当做制度性对手?
问:关于刚刚提到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的进展如何?看起来有时令中国失望,尤其是在非洲。与基础不牢固的国家发展关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绝非易事。该倡议是否仍是中国政策的重要方针?经济计划背后有没有政治计划呢?
答:这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建的重大合作计划。目前,我们在该计划上的合作伙伴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超过140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西方国家、包括欧洲国家也可以成为这一框架下的合作伙伴。
问:比如说意大利。
答:是的,还有希腊。但法国没有签署。中欧之间还有中欧班列,连接了中国和二十多个欧洲国家的180多个城市。每年,超过12000列货运班列来往于中欧之间。我认为这是双方之间一个很好的合作项目。尽管双方没有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但这确实也是“一带一路”框架下实施的项目。非洲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主要合作伙伴。实际上,早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之前,中非合作就已经取得重大发展。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在非建设了众多基础设施项目。论坛每三年召开一届会议。因此,中非合作已经建立起来了一套机制。如今有了“一带一路”倡议,双方合作获得了更多可能。
可现在,西方国家给中国贴上了一个“非洲债务陷阱”的标签,这完全不符合事实。中国对非债务只占非洲全部外债的10%,非洲国家外债主要来自西方私营机构和国际组织。当然,西方国家政府对非债务占比越来越低。我没有具体数据,可能并不多。但非洲国家债务主要来自于西方私营机构的商业贷款。我今天刚刚读到一篇《回声报》关于中低收入国家债务的文章,文中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文章中说,中低收入国家外债总额达9万亿美元,在这9万亿美元中,私营机构债务占比有多少?61%。巴黎俱乐部成员国,包括欧洲和美国占比为多少?32%。两者相加达93%。而包括中国、印度、沙特、阿联酋等非巴黎俱乐部国家,总额约为1383亿美元,根据我的计算,占比仅为1.5%。
问:但中国对非债务在过去几年确实增加了。这篇文章也提到,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债务增加了。
答:中国债务增加了,是因为中国比其他国家做得多。况且即使增加,我们也仅占不到1.5%,而你们占比多少?93%!
问:大使先生,您很了解法国。您认为法国发展得怎么样?如果不好的话,问题主要出在哪呢?
答:在中国人民看来,法国很好。多亏了戴高乐将军,中国人很喜欢法国。
问:您如何评价马克龙治下的法国,今天您所看到、生活和居住的法国呢?
答:法国、法国政府和马克龙总统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无论是在政治问题上,还是国际战略中保持独立自主。法国还希望带领欧盟走向战略自主,实现欧洲一体化。我们对此高度赞赏,也很希望看到你们取得成功。我们希望法国政府和马克龙总统推进欧洲战略自主的政策能够成功。
问:在开篇讲话中,您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小康社会。您能否做些解释?你们是否应该感谢世贸组织?因为中国从中获利达20多年。与此相反,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中产阶层却越来越贫穷。所以近三四年来欧洲逐步醒悟过来而将中国视作“制度性对手”。您是否认同这种分析?
答: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概念。在距今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梦想建立一个人人安康幸福,生活虽不一定富裕,但美满快乐、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在小康社会之后还有大同社会,这是更高境界。
小康社会的目标是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最初,我们将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定在上世纪末。但当时的小康还不是全面小康,而是基本小康,尚不是很扎实。因此,中国共产党之后确立了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第一个百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就是2021年。全面小康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去年的人均GDP已达到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我们同时还有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在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中国各领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详细阐述了这个目标的愿景。
问:我们还没有好好谈到台湾问题。在中美元首公报中所说的红线究竟是什么?何种情形被中国视作越过红线?
答:美国和西方国家不应该插手台湾事务。这是中国内政,同时也涉及中方核心利益。我们的红线就是台湾不能独立。我们优先推进和平统一,但如果无法做到和平统一……
问:统一的期限设在何时?
答:没有期限。但我们的立场就是使用一切手段阻止台湾独立。
问:在印太问题上,随着美国愈发强硬,法国作为利益攸关方参与印太事务的意愿不断上升,中方立场如何?你们如何看待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作用?
答:实际上,在地缘政治中,根本没有“印太”这个概念,这是美国创造出的概念。之前我们通常讲太平洋或亚太地区,从来不讲什么“印太”。为什么美国人要把印度洋纳入其中?因为他们认为单凭亚太的盟友已经不足以遏制中国,希望拉拢印度和其他美国盟国,比如说自认为是印太国家的法国。这是错误的……
问:法国认为其是印太国家是错误的?
答:我认为法国这样定位自身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种对抗思想,是冷战思维,这正是我们所反对的。
http://fr.china-embassy.gov.cn/ttxw/202212/t20221214_10990094.htm
记者
熟悉渗透工程,线上线下渗透特定部门,获取真实信息。
主持人
项目经理
《太白金星有点烦》
非传统艺术家
代表人物: 孙中山
画家
如果不能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传统画家将靠边站。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原创作品,其版权属于本网站所有。如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
The copyright of all original works on this website belongs to this website. If reproduced must indicate the source of the article.